盛京城繁华街市背后的规划玄机
盛京城里的钟楼鼓楼曾为市井繁盛之所,据说是代表“两仪”
上世纪初盛京城的市井小贩。当时,这些小贩的活动范围受到严格限定,市政管理的规划原则即与老城一脉相承
从一个边防小城,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国家的首都。这对于任何一个城市来讲,都是做梦一样的事情。不过,这样的好事就让沈阳给摊上了。都说这里是风水宝地,等待了多少年,终于有一天,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现在城市的变化,我们除了能在故宫的琉璃瓦上看到当年城市的影子,再有就是从各种有特色的地名来追寻当年这座大清龙兴之地、陪都的辉煌了。
虽然当年的盛京城已经面目大变,不过,这座关外的紫禁城究竟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当年建设盛京城的时候,又有哪些玄机在里面?虽然各种说法尚无定论,但探究一番,还是很有意思的。
一庙两楼四塔
这是一座八卦城?
在沈阳故宫的西侧,有一座很小很小的庙宇,这里叫做中心庙。顾名思义,这里就是这座城市的中心。
除了中心庙,沈阳还曾经有钟鼓楼,还有四座塔……这些建筑的数字联系起来,就有了一种说法:盛京城其实很像一个八卦城。八卦城在别处并不是没有,最出名的有新疆特克斯县城,还有辽宁的桓仁县太极八卦城和浙江兰溪诸葛八卦城。不过,您别误会,沈阳城整个不是一个八卦的样子。只是符合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句话。
太极指中心庙,它位于沈阳城的正中心,四方平衡,是为太极。两仪指中心庙东北的钟楼和西北的鼓楼,旧址分别在城内中街与朝阳街、正阳街的交口处。二楼分立中心庙两侧,是为两仪。四象指沈阳城外的东西南北四塔,分立城的东西南北四面,离城内中心庙等距。四塔均为藏式佛塔,分别建有寺庙。四塔镇守沈阳城的四方,是为四象。八卦指沈阳城的八座城门,沈阳是四方城,四面城墙各有两座城门,八门正是城内两横两纵的井字街的八个出口。八门分布均匀,恰似易经中八卦的布局,是为八卦。
这种说法,在缪润绂所著《陪京杂述》中有记载:“中心庙为太极,钟鼓楼为两仪,四塔像四象,八门像八卦,郭圆像天,城方像地,角楼、敌楼各三层,共三十六像天罡,内池七十二地煞,角楼、敌楼共十二像四季,城门、瓮城各三,像二十四气。”这里讲的除了一庙两楼四塔外,还把当年的角楼和城内的72个水泡子都囊括进来,自然是有鼻子有眼,有根有据。而且盛京城外圆内方,也很像一张八卦图。
不过,也有人说,这种依据道家思想建城的说法有点牵强,应该是后来的人附会而成。但这从1到72的数字,却是实实在在的。至于皇太极当年改造沈阳城的时候,是否真的遇到了传说中的世外高人,策划了这样一个符合道家思想的城市模型,就不得而知了。
宫城一体
这是一座满族部落城?
和北京的紫禁城相比,沈阳无论是故宫还是城市规模上,都不可相提并论,不过,更不一样的是,即使是故宫,也有自己的特点。其中很多特色都是和建筑这个城市的民族有关。这座城市建立之初,就充满了满族的特色,包括故宫在内,很多时候,更像是一个部落的模样。
从一个部落走向一个国家,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这爷俩没有用太多的年头,这也就决定了其文化积淀并不深厚,关于建都城这样的事儿,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可言。因此,迁都沈阳后,不管是努尔哈赤还是皇太极,在建设这座首都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按照所谓的规定,更多的,带有浓厚的满族色彩。
努尔哈赤最早建立的都城,都是在山上,从费阿拉城到赫图阿拉城都一样,当时的建筑还很原始,酋长的住宅择高而建,办公的“殿”和居住的“宫”并不在一起,也无明确的方位限制;在建筑布局上也无轴线、对称、均衡的概念。
虽然努尔哈赤在规划建设辽阳新城(东京城)时,已有极大的进步。但当时仍旧是在山上。后来迁都沈阳,这里是一片平地,想建山城已不可能。但努尔哈赤刚到沈阳的时候,对这座首都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创新,办公的大衙门和十王亭放在了城的中心位置,却依然将汗宫建到了一里之外的北门南面;大政殿的屋顶虽采用了琉璃瓦,但大政殿与十王亭的布局,实际上和当时部落聚会的模样差不多,更多的像是在部落聚集的一个广场上排列开来的意思。换句话说,努尔哈赤建设沈阳城的时候,还没有上升到“高大上”的阶段,依旧有点满族大院的意思。即使后来皇太极对沈阳大改造,也仍旧保留了很多民族建设的影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宫殿和城市的区别,所谓的皇宫只是一个围起来的大院落,宫与城的关系是互相融合的,开放的。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这是一座传统城?
虽然带着浓厚的满族特色,不过,毕竟这是一个国家的首都,在努尔哈赤之后,这座城市的真正建设者皇太极登基,他对这座城市进行了很大的改造。很多人认为,皇太极的改造,是依据了中国传统的都城规划而设立的,因此,这是一座很正统的传统都城。
有很多学者认为,皇太极在规划、改造沈阳城时,更多的依据了《周礼·考工记》确定的都邑营建制度。
《考工记》记载了王城规划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是关于中国古代都城制度最早、最完整的记载,影响极其深远。
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都把这一记载视为经典,不过,好像还没有谁完全根据这个说法来规划和建设一座都城。但皇太极对沈阳的改造,不管是巧合也好,还是有意为之也罢,都和这种记载有些相似。当然了,皇太极对于沈阳城,只是改造,而不是建设,因此,有很多地方限于当年沈阳老城的规模,没有完全和这个古代传统相一致。比如,《考工记》规定的理想的王城图,应该是方城,每边开辟三座城门,这样就形成了“九经九轨”规整的棋盘式的城市格局。但明代沈阳城规模较小,没法每个城墙开三个门。所规定的“旁三门” ,势必将沈阳城分隔成16个街坊格间,那样的话,每个街坊的尺度就会过小。所以沈阳采取的是“旁二门”的规划格局,这样,盛京城就形成了八座城门、井字形街道和“九宫格”式的城市空间框架。
而最符合传统说法的,是“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所谓“左祖右社”,也就是说,王宫居城市中央,左(东)面是祖庙,右(西)面是社稷坛;盛京城皇宫位于中心,皇宫左面是太庙(当然,现在的太庙是乾隆皇帝挪过来的),右面有社稷坛(雍正年间修建)。
“面朝后市”:王宫的前(南)面为朝廷,后(北)面为市场。这个比较符合,前面是皇宫,后面是四平街(今中街)市场。这个倒是很贴切。
从这些情况看,盛京城倒是很符合《礼记》所说,不过,当初皇太极究竟是否看到了《礼记》,是不是按照这个方法来规划的沈阳城,还没有确切的说法。
外圆内方
这是一座“曼荼罗”城?
对于沈阳的建城方式,还有一种更为神秘的说法,就是这座城市是按照“曼荼罗“的方式建造的。
什么叫曼荼罗?佛经记载,曼荼罗是佛之集会的所在,也就是坛城。曼荼罗是梵语Mandala的音译,本来意思是“坛”、“坛场”、“坛城”或“中围”,是为了佛在修行密法的时候,防止魔众入侵而建筑的。
如果说这样不好理解,有一个通俗的解释,有人说,曼荼罗大多成圆形。《西游记》中孙悟空用金箍棒在平地上画了一道圈子,请唐僧坐在中间,让唐僧不要离开圈子,孙悟空画的这个圈就可以解释为曼荼罗,只不过就是一个模型而已。
在古印度,曼荼罗是指国家的领土与奉神的祭坛。而这种图形和建筑,在藏传佛教应用得更广泛。据说,松赞干布主持修建大昭寺时,第一次使用了曼荼罗艺术。而很早就接触了藏传佛教的女真人,在建筑上受到影响,也是很自然的事情。皇太极主政时,盛京城聚集了一大批修行很高的喇嘛。在喇嘛眼中,盛京为“盛开莲花的境域”,盛京以及大清国乃是佛国佛境,具有西藏佛教帝国的内涵与外观。
在“曼荼罗”构思下的沈阳城格局分为宫城、皇城、罗城三道城垣,内有两方,外有一圆。沈阳皇城内的井字街道如同轮毂,从皇城至罗城圆廓间呈放射状的八条路恰为轮辐,环形的罗城圆廓形成轮辋。从而构成了典型的“曼荼罗”图案轮廓。
其实,关于皇太极是否按照“曼荼罗”的方式建设的盛京城,也没有明确的记载。不过,当时,明、清之间的斗争正处于关键时期,喇嘛们把盛京城规划设计成藏传佛教“曼荼罗”的形式,正是想以宗教的力量捍卫盛京,保佑刚刚建立的大清王朝战胜明朝,一统天下。
在这样的背景下,受喇嘛教思想影响的皇太极,对“曼陀罗”的规划理念自然能够接纳。不过,这也是后人的推测而已。
其实,无论是努尔哈赤迁都沈阳,还是皇太极改造沈阳,这爷俩也许都没想到最后能真正的夺取天下,这座都城的建设,更多的是积极吸纳了汉、蒙、藏等民族的优秀文化,最后形成了这样一座特殊的城市。成就了一座独一无二的盛京城。
至于这座城里的密码,还是让我们慢慢地等待解开的那一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