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是个小大人儿,黛玉一直没长大,曹雪芹的良苦用心,看懂了吗

(图)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这人与人性格的差异其实是很大的。比如说,有些孩子从小就像个小大人似的,特别懂事还喜欢管事;也有些孩子从小就不喜欢操心,所以看起来一直都像长不大。我们读《红楼梦》就发现,宝钗从小就是个“小大人儿”,而黛玉却一直都没长大。
1.
宝钗一出场的时候是这样介绍的。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她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zhǐ)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
也就是说,她父亲没有之后,宝钗就已经开始代母亲操持这个家了。
宝钗持家的能力还有一个细节可以证明。有一次,她未过门的弟媳邢岫烟把棉衣给当了,宝钗要给赎回来,问她当哪里了?邢岫烟说是鼓楼西大街的“恒舒典”。宝钗笑道:“这闹在一家去了。伙计们倘或知道了,好说'人没过来,衣裳先过来’了。”
这样一个细节其实说明了一件事,宝钗对她们家的产业真是了如指掌。试想,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姑娘家,家里有哪些产业她怎么会那么清楚呢?唯一的一个原因就是,她平时是参与账务管理的。这也就是前面说的“家计”之事。
同样是在与邢岫烟的对话中,还有一件事。宝钗看了邢岫烟挂着一块玉佩,一问知道是探春给她的。宝钗就说,将来你这一到了我们家,这些没有用的东西,只怕还有一箱子。
这样一个细节,恰恰又说明了宝钗对家里存放的东西也都是心中有数的。
那么两个细节连起来,我们就发现,宝钗里里外外都是一把持家好手。
古人云: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可这薛家绝非穷人呢。为什么薛宝钗这么早就当家了呢?其中一个暗藏的原因就是,薛家也开始渐露败象;另一个原因就是咱们开头说的,有些孩子,从小就是“小大人儿”的性格。我们看,宝钗对穿戴、打扮、房间摆设等等都不是很感兴趣。用一句现代的话说,她是一个喜欢低碳生活的人。
有人说,薛宝钗那是装的呀。其实不是的。大家仔细想想,我们现实生活中这种“小大人儿”似的女孩很多。她们看起来比同龄人懂事,这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天性使然。
那么与宝钗的“小大人儿”性格相比,黛玉就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呢。

(图)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2.
记得,黛玉第一次来贾府的时候,贾母就问她,都读过什么书?黛玉顺口就说,只读过《四书》。等她问姐妹们读什么书的时候,贾母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那么在这之后呢,宝玉来了。
见过礼之后,宝玉就问:妹妹读什么书?黛玉就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刚才黛玉还说自己读过《四书》,但听了贾母的话之后,黛玉立刻就说自己“不曾读”了。所以我们看,黛玉其实在姥姥家是很拘谨的。
那她为什么拘谨呢?其实主要的原因就是她不太会说话。
后面越来越多的地方都可以看出来,黛玉的许多话都是脱口而出,所以她总是得罪人。
有人说,黛玉不怕得罪人,那是她率真啊。其实恰恰相反,她很怕得罪人的。但自己说话不妨口,没有办法啊,这就是长不大。
那么黛玉有一次与宝钗的直接“冲撞”,恰恰把二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就是在“探宝钗黛玉半含酸”这回。宝玉、黛玉、宝钗三个人一起在薛姨妈这里吃酒。宝玉的奶母李嬷嬷拦着怕宝玉喝多,还让黛玉帮着劝。这可惹恼了黛玉。她说:我为什么助他?我也不犯着劝他。你这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又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一口,料也不妨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的也未可定。
这段话其实就是黛玉说话的典型风格。黛玉心里其实存不住任何不快。对于她不喜欢的人和事,她一定要全都说出来才会痛快。我们看就她这段话,其实直接把薛姨妈也拉进了矛盾里。所以当时那个李嬷嬷顿时又气又急。
这段话,也恰恰体现了黛玉“长不大”的性格。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看宝钗“小大人儿”的性格是如何体现的呢?
宝钗也忍不住笑着,把黛玉腮上一拧,说道:“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这个描写很传神,“腮上一拧”,典型的大姐姐“管束”小妹妹的劲头活灵活现,正如宝钗说的那样,颦丫头这张嘴呀,真是让人爱恨交织。
所以我们看,宝钗一直都是管着黛玉的。
其实不仅如此,宝钗天生就这么个“大姐大”的范,她可是逮谁管谁,而且还特别好为人师。
就比如说宝钗寿辰那次吧。

(图)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3.
第二轮点戏的时候,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道:“只好点这些戏。”
要说宝玉这说话的风格,跟林黛玉活脱脱就是一对宝。他也是不妨口,想到什么随口就说。所以他才跟黛玉心底恰似旧时友。有一次他说探春,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这话,哪是一个哥哥应该说妹妹的呢?可宝玉就说了。
宝玉跟黛玉都是这样的“小个性”,一言不合立刻就动嘴相怼。所以俩人真是情投意合呀。
那么对于宝玉的不满,我们看宝钗是怎么样做的呢?
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接着,宝钗就开始给宝玉上课了。本来是一套铿锵顿挫的《点绛唇》与《寄生草》,结果被宝钗讲的是活色生香。看,这好为人师的人就是这样,一讲起课来头头是道。生是把一个本来对这出戏毫无兴趣的贾宝玉,讲的是“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直气得黛玉骂他,“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
要说讲戏,这还是小儿科。最厉害的是,她居然连她的哥哥——呆霸王薛蟠都敢教训一通。
事情的起因是宝玉挨打。客观说,这事跟薛蟠并没有直接关系。可是许多事情是三人成虎啊。薛蟠喝完酒一回家,薛姨妈劈头盖脸就说,大家都说是你说的,你还赖呢。薛蟠马上就回道:人人说我杀了人,也就信了罢?
就这一个简单的对话,我们就看出来,薛姨妈遇事其实是没有什么思路的。倒是薛蟠,颇有些“每临大事有静心”的味道来。他说的话,一句就能切中要害。接着,该宝钗讲两句了。
宝钗说:是你说的也罢,不是你说的也罢,事情也过去了,不必较证,倒把小事儿弄大了。我只劝你从此以后在外头少去胡闹,少管别人的事。天天一处大家胡逛,你是个不防头的人,过后儿没事就罢了。倘或有事,不是你干的,人人都也疑惑是你干的,不用说别人,我就先疑惑。
这还真摆出一副代母训子的架势啊。
不过宝钗这话说得也很明白。不管是不是你说的,事情过去了,应该吸取教训。那么通过这样一番话我们也可以看出,平时的时候,宝钗是能替薛姨妈担负起教育薛蟠的任务的。
估计要是平时呢,薛蟠也就服软了。可偏偏这次,他真是受了冤枉。这呆霸王的脾气一上来,再加上喝了不少酒,结果他顶撞了这个御姐范的大妹妹。
薛蟠说,你只会怨我顾前不顾后,你怎么不怨宝玉外头招风惹草的那个样子!
大家看,薛蟠别看暴跳如雷,他说的话依然是在要害上。虽然说,薛蟠经常外边去逛,可这宝玉一点都不逊色薛蟠呢。就说他跟秦鲸卿在馒头庵,还有跟柳湘莲换汗巾的事。一桩桩一件件也不见得有多光彩。

(图)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这场吵闹,薛蟠用“金玉良言”的话伤了宝钗。但第二天醒酒之后,薛蟠也赶紧跟宝钗道了歉。那么通过这次事件,我们可以看出,薛宝钗在这个家中的地位还是举足轻重的。而薛蟠虽然顽劣,但他心里对母亲和这个妹妹还是心存敬重之心的。
所以,薛家应该还是一个和谐的家庭。也正因如此,所以黛玉对这个家庭的环境是非常羡慕的。她后来认了薛姨妈为母亲,有三个原因,一来是薛姨妈说给她说个婆家,暗指的是宝玉,所以她心生欢喜,认了娘之后,这说媒的事情就更加有把握一些;二来因为她始终“长不大”的个性,薛姨妈是一个非常宽和之人,能随时提点自己;三来就是因为薛家的和谐,她从这里能感受到一种家庭的温暖。不管大家认为薛宝钗对林黛玉是不是真心的,但薛姨妈对黛玉好肯定是错不了的。
4.
认了薛姨妈之后呢,许多时候,黛玉跟宝琴就直接喊妹妹,对宝钗就直呼姐姐了。那么说起这姐姐妹妹呢,宝钗管的最多的可能就是黛玉了。一件重要而且还颇有争议的事情,就是《西厢记》和《牡丹亭》。
其实单就艺术性来说,这两本书是远远不如四大名著的。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其实这就是曹雪芹对《牡丹亭》与《西厢记》的评价。
在《红楼梦》中,看过这两本书的人也不少,最起码李纨也看过。在讨论薛宝琴的《怀古诗》时,李纨曾经说过,“况且又并不是看了'西厢’'牡丹’的词曲,怕看了邪书。这竟无妨,只管留着。”事实上,这两本书,大观园中许多人都可能看过,只不过这样的书不能登堂入室,看了不会当成正经学问来说。而只是林黛玉顺口说了“良辰美景奈何天”和“纱窗也没有红娘报”,薛宝钗对她进行了提醒。
宝钗当时是这样说的。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
这就是说,宝钗并没有在黛玉面前端着什么。然后她又接着说,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这句才是关键。什么是移了性情呢?其实意思是说,看这样的书看多了,很容易会让人在不自觉中,就变得轻浮起来。比如宝玉有一次对紫鹃就说,“若与你多情小姐同鸳账,怎舍得叠被铺床……”,黛玉也对宝玉说过,“……原来也只是个'银样镴枪头’”。
有人说,薛宝钗拿这个事情来挟制林黛玉,其实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在后来的《怀古诗》中,李纨、探春、黛玉等几个人都公开讨论过这样的问题。其实大家谈论的焦点是什么呢?就是这些故事的出处。如果是出自《牡丹亭》与《西厢记》,就会感觉低俗了些。其实这代表了《红楼梦》作者的观点,这样的作品,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
(图)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大家想想,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恰恰都不是单纯以爱情作为主线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三大名著,几乎与爱情都不沾边。那么这部《红楼梦》呢?曹雪芹就怕大家读成“爱情泡沫剧”,所以第一回就提醒过大家,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
读《红楼梦》,切不可将这段话略过。特别是这句,“不敢稍加穿凿”。所以说,书中的这些女子们,都是本性出演,其性格、品质并没有刻意去做好坏之描写刻画,真实自然才是本书的特质。现在我们或许可以明白,为什么《红楼梦》中诸多女子都是庄子迷了吧。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啊。至于说,一部《红楼梦》是八十回还是一百零八回,又有什么关系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