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大力发展建筑表面光伏发电 | 江亿院士(附报告PPT)

内容来源:  腾讯网

正文开始

近日,江亿院士在第十七届清华大学建筑节能学术周公开论坛上作了以“我国建筑的碳达峰和碳中和”为题的报告。

江亿院士报告中阐述到在未来大比例风电光电的电源结构背景下,应大力发展建筑表面光伏发电,同时让建筑消纳周边地区的风电光电基地的零碳电力。而建筑实现灵活消纳可再生电力的关键是柔性用电,继而“光储直柔”建筑成为发展零碳能源的重要支柱。

另外,江亿院士给出了我国零碳能源转型时间表,表明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必须从现在开始加速行动,以节能为基础的同时改变用能方式,大力推行建筑和小轿车的电气化并加速建设智能充电桩,以实现电力负荷侧的灵活性调节。

CCTC®01

来源: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

CCTC®02

武涌:建立健全五大体系迈向产能建筑

在现有节能技术和能耗需求(即惯性情景)下,预计我国居住建筑碳达峰时间约为2041年,公共建筑达峰约为2038年,农村建筑达峰约为2025年。这一进程显然严重制约全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表明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超低能耗建筑超过1000万平方米。通过集成高性能保温围护结构、带热回收的用能装置,可以实现节能90%左右。而且近零能耗建筑、产能型建筑示范项目也已在多地上马。
所谓低能耗建筑,以北京为例,根据最新修订的标准,以20世纪80年代为基准时间节点,彼时该地区每个采暖季每平方米采暖能耗25公斤标准煤,若现有建筑节能率达到82%,便可将每个采暖季每平方米采暖能耗8-10公斤标准煤,此时就可以称之为低能耗建筑。
从能耗曲线看,2000年能耗最高时,我国采暖地区每平方米采暖能耗为33公斤标准煤。如今,这一数字已经下降到12公斤左右。但目前,我国建筑节能仍存在诸如保温围护结构未严格按标准执行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下一步需着力解决。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未来可以通过建立健全五大体系来推动:一是政策法规体系,建筑节能立法体系、激励机制等建立健全将从顶层设计上助力我国建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二是技术体系,着力推动当前节能技术跟上我国降碳目标要求;三是标准体系,可以通过小步快走的方式提升现有建筑标准;四是产业产品体系,充分探索建筑节能市场化机制,将市场上的资金引入建筑节能将大幅激励各方开展建筑节能积极性的同时,搭建建筑节能领域上下游全产业链,将分散的电状力量凝聚成一张网,同时完善建筑能效标识制度,提升产品的节能质量;五是能力体系,外部环境孕育成熟的基础,最终落实到内功修炼,提升自身节能降碳能力。
武涌:公共机构应做建筑节能降碳“风向标”
从截至目前官方可查的最新数据看,截至2018年底,我国建筑面积约为670亿平方米,其中公共机构建筑面积约129亿平方米,占比约19%,但运行碳排放量却高达38%。换算下来,其占到全国终端碳排放的比例约为8.4%
公共建筑,特别是公益性的公共机构建筑应该是建筑节能降碳的风向标。可以说,在兑现未来的降碳目标中,公共机构如能率先做到绿色节能,便可在全社会起到引领示范的标杆作用,而且他们有能力、有条件率先带头。
要坚持这样一个基本思路,即摸清家底、设定目标、分解目标、描绘路线图、分步实施。
预计到2025年我国新建公共建筑约有22亿平方米的增量,到2030年约有40亿平方米增量。我们要深刻理解碳达峰、碳中和新形势下,全社会经济变化和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要将公共机构建筑节能减碳的需要及时转化为政策、目标要求。
公共机构当务之急需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对于新建建筑要率先按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及三步走路线图建设,进而推向全社会,公共机构的引领、示范、标杆作用也就显现出来了。另一方面,对于既有公共建筑要进行绿色更新。既要满足人民对建筑基本使用功能以及对建筑安全性、舒适性、健康性日益提高的要求,还要将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环境保护纳入绿色更新的范围内。

CCTC®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