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依:以意写情情渐浓,以心入境境亦深——樊萍“版纳写生”线描作品解析
自古以来,工笔花鸟画重视规矩、法度,尤其崇尚线描为风骨的精神支撑,线条的构成不仅在视知觉上进行图式的延伸拓展,以体现内涵的韵味;同时,也更易在线条塑型的基点上将意境美的传达推向深处。女画家樊萍的画作无疑具备了这两种特质,她近期创作的西双版纳写生作品,结合传统用笔的意味,与当下艺术情境相契合,画面细丽清和、隽永生动。
这次西双版纳之旅,是现代工笔画院王天胜院长组织的以“大美版纳”为主题的写生活动,历经二十多天,在这段相对集中的时间里,画家以芭蕉、棕榈等热带植被为文本,以其特有的地域风貌进行深入挖掘,在反复的摹写状态中把写生感悟转化为艺术语言,进行了艺术化的归纳、提炼与整合,在景致构图上注重主次分明,开合有度,繁简得体,疏密有形,根据热带雨林植被的特点,强调物象之间的层次过渡,互补互合的审美布局,并完善画面近景明晰、中景清朗、远景开阔的意象空间,在整体把握时让画笔下的花卉鸟禽更趋立体、饱满,姿态鲜活。
工笔花鸟画的基本之处与难点都体现在线条本身。对线条的锤炼与把握,感觉与火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只有在长期的绘画写生中用心诠释、深度领会,顿悟沉淀才能掌控线条的表现力,把心、手、眼连成一线,贯穿于意的通达中,方能入画境,入诗情。具体来看,在作品《风沐蕉林鹅语声》中,芭蕉与藤蔓植物交错在一起,线条间相互缠绕、穿插、交叠、错落,画家把自然环境中的具体物象,提炼为带有主观感受的意象,又进而传达出那份意态,由形入神,形神兼备。以神韵的捉取表现南国热带雨林繁茂多姿的生机与风采,流露出浓浓的诗情与画意。
《风沐蕉林鹅语声》
在作品《轻舞霓裳·棕榈情一》及《轻舞霓裳·棕榈情二》中,画家将致密繁复的物象表现的更加纯粹。线条或纤细,或粗重,或连绵延长,或短促有力,在线条的“一波三折”中,有了节奏的律动与跳跃,每一份力道的运用或轻柔或厚重,有了度的区分,有了强弱的变化,那种刚柔相济之美、灵秀自如,洒脱率意。鸽群或翩翩起舞,或树下休憩,在花香鸟语间“以动驭静”,把那种自然化的生气与动感带出画面,洋溢着南国风情的热烈与奔放。
版纳风情之一纸本设色 100cm×200cm
樊萍的作品以心写景,以情状物,把那种自然真实的大千世界融入于自己的心中,不断交汇、碰撞,也许正是基于物我的统一,画家在构图中进行了迁想”、“妙得”,在创作棕榈题材时,画家不仅从形态上准确自如的刻画了棕榈树,同时,也根据自我的情感表达人为添加了鸽子的形象。因为画家多年研究鸽子主题,所以在画面中有了形象因素的“迁移”,从而实现了意境的“妙得”。因为有了鸽子,画面有了生机,有了动静之间相互依附的辩证存在。而鸽子优雅飘逸的形象又暗合了和谐、和美,“仁爱”为主题的深度寓意,从而让作品有了点睛之笔,呈现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气息。
可以说,这次南国写生,本身也是一个契机,画家想通过线描摹写这种方式表明只有尊重传统、深入传统、挖掘传统,才能在自省意识与文化内涵上真正建构起作品的格调与气度。现在有的画家盲目创新,追求潮流,置艺术根本于不顾,明明是工笔体裁作品,却往往过于写意化,不仅暴露了较弱的线描功底,也造成工笔画的不伦不类,界限模糊,偏离了工笔画重规矩、重体格的学术性与规范性要求,也偏离了工笔画创作的自身特质与发展规律。某种意义来说,任何形式的创新都不能忽略传统,不能忽略经典文化自身存在的必要性。
时光荏苒,因循着多年来探索、研究芭蕉、棕榈的表现主题,画家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她不追求浮华,只在乎用心做好自己,做好心中的艺术,美丽的西双版纳成为了她心中的一个“情结”,连结着艺术的根脉,这是她为自己觅到的精神家园。她用自己的全部情感投入着、品味着、回眸着,也深深的热爱着这片土地。
樊萍 《醉是繁花自在时》 70x174cm
多次对西双版纳的写生、造访,樊萍,一个扎根于北方土壤的女画家却深深的体味到了艺术、生活与家园之间的深层关系,她享受这种艺术状态,并倾力表述着对认知自然、写生自然,融于自然的步步递进与提升,没有那么多的矫饰与造作,一切都是开始,一切都在脚下,一切都为了体现自然世界有关“生命精神”的本真,所以,她的作品因为这种精神探寻而具有了真情、真趣、真意味,一切繁茂之姿、绚丽之情都被一颗质朴之心掩映着、包容着,将平和典雅作为一种艺术韵味深深藏于意象之中,藏于诗画相合的情境里。
在光浮掠影、缤纷噪杂的现代艺术市场中,画家樊萍甘愿默默地坚守传统、深入传统,在传统中汲取文化的哲思与智慧,并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形成了以学院派路线为主导的绘画风格。事实证明,在工笔画这条路程中,没有捷径可走,任何讨巧的、花哨的、猎奇的、讲求现代制作的手法都靠不住,工笔画家一定要踏实下来,甘于寂寞,用令人信服的手上功夫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
樊萍/教授,当代工笔画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