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汇古今的独特魅力,450座古民居在这里重建

作为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年会永久会址,世界的目光将于2021年10月11-13日聚焦于中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这座“露天博物馆”之中。

中国第一座古民居“露天博物馆”

蚌埠新区龙子湖畔,中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以下简称“园区”)就坐落于此,这是一个抢救保护散落古民居并将其集中重建的大型文化旅游项目,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不可复制性,中国第一座古民居“露天博物馆”因此得名。

由于一些古民居在原建筑旧址无法得到保护,园区便将散落在城乡的濒危而珍贵的各类历史民居、祠堂、戏台、作坊、店铺、饭馆、磨坊、书院及公共设施等抢救性收集,通过异地重建来集中保护,从而形成了这座“大园子”。 5000亩的园区中,450栋来自祖国大江南北的古民居建筑错落有致,其中大多数是明清时期的建筑,不仅稀少且极其珍贵。该项目从2012年11月正式开工至今,已经9年有余,这是由于这些古民居建筑的修复工作并非易事,我们所看到一砖一瓦的背后都是夜以继日的“小心翼翼”。

祁门大祠堂,原为明代倪思辉家族祠堂,修复后配建古戏台,被用作书院,让传统文化从典籍中走到人们的身边;

闽南古村落,由颜、蔡两族7栋老宅和1栋500年的颜氏宗祠组成,一栋栋“皇宫起”红砖大厝,抢救自闽南泉州某古村落,500年的颜氏宗祠,记载着古代圣贤的事迹,并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遥远起点;

江西乐平戏台,飞檐翘角,金碧辉煌,气势恢宏,遍饰戏文浮雕,是融建筑、雕刻、绘画、楹联、书法、民俗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历史遗产,被誉为古代民间祭祀欢庆舞台的“活化石”……

“抢救的目的不是收藏,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要“见人、见物、见生活”,古民居建筑的保护也是如此。这也是中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的珍贵之处,它不仅用科学、严谨的方法异地复原历史民居,与此同时,室内也如实地还原其原有的生产生活场景,使参观者能够身临其境,对传统生活获得切实的感受与认识。

距离园区几公里之外,有一处巨大的“修复工坊”及“构件收藏馆”。历时三十年收集的古建筑构件、民俗物品、精美木雕在此陈列,所有的建筑由修复工坊内修复、搭建无误后再移至园区建成。

除了修复古民居建筑之外,园区在场景的恢复上也下足了功夫,光是成活的古树就移栽了近10000棵,复建形态各异的古石桥24座。

在中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项目发起人、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上海湘江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国湘的理念中,宝贵的不仅是这些老房子,老房子里的家具、摆件,还有衣服鞋帽和孩子玩具等也都十分珍贵,甚至连门前的一棵古树,也要抢救,然后将它种活。

马国湘还表示,“我想抢救的目的不是收藏,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是选择与生活联结的某种形式,或者也可以说是对于美学或者艺术的经验投射。它就好像写日记一样,也如同你阅读一本书。所以我不认为自己是收藏家,我只是选择我喜欢热爱的生活方式。”

“我不是为了抢救而抢救,而是别人不要的,我出资买回来……没想到,后来找我的人越来越多,现在有人称我是整体性抢救保护古民居或者老物件。但那时候很多朋友都不理解我,都戏笑我是'破烂王’,一堆堆'破烂’堆在库房里。但是我心里的定力很强,历史的痕迹、生活的印记是抹不去的,也是买不来的,冥冥中的一种责任让我乐此不疲。”马国湘说。

融汇古今,无问西东

除了这些代表着传统历史文化的古民居建筑以外,各界有识之士的捐赠也使博览园增色不少,给这座博览园注入了现代生活的艺术基因。

大美中国成龙岛,成龙收藏的古民居将在这里复原,同时还有成龙电影馆、成龙环保馆、成龙慈善馆等主题展馆,通过展览、影视、国际生活美学体现、举办大型活动和国际峰会,广泛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杨丽萍艺术岛,将建成十多栋清代中晚期白族古民居,杨丽萍舞剧《十面埋伏》将在剧场驻场演出;

徐锦江艺术中心,1000多平方米的福建吴氏公祠,由徐锦江先生亲自设计建造。成为当代艺术展示与交流的殿堂;

贝克汉姆足球博物馆,贝克汉姆将与园区共同创建一家足球博物馆,并出任古民居文化交流大使……

古今文化在这座园子里的融合并未显得突兀,反而共荣共生。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主席、创始人,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研究局原局长严昭柱曾表示“中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文化底蕴,有利于心灵沟通、思想交流,选址于此也更加有助于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的中国,让世界深入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加了解世界。”

在这里,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将为各国文化合作搭建桥梁,成为一个沟通中国与世界的平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