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青临汉碑系列之五——《鲜于璜碑》

《鲜于璜碑》是刊刻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十一月的一方碑刻,全称为“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无撰书者姓名,属隶书书法作品,现藏于天津博物馆。[1]
《鲜于璜碑》上尖下方,呈圭形,高242厘米、宽81~83厘米、厚12厘米。碑首有直径为15厘米的碑穿。碑座为长方覆斗形,长122厘米、宽72厘米、高24厘米。碑座中间有竖碑的槽,长90厘米、宽14厘米。碑阳额上有“凸”字形单线界框,框内剔地阳刻小篆“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框六角刻有卷云纹,额旁阴刻青龙、白虎;碑阴穿上阴刻朱雀。碑两面均有铭文,总共有827字,均为阴刻。其中,碑阳16行,满行35字,记叙鲜于璜的生平,文后赘以赞词;碑阴15行,满行25字,所刻为长篇四言韵语,内容与碑阳大同小异,文尾详列鲜于璜的家族世系。[2]  书法上,其体式风格属于古朴雄强、方正丰腴一路,与《张迁碑》有许多相似之处,似出一门,方笔取势,横厚拙重,庄严宽博,结字点画多变而沉稳,字的大小也多变化。

不能不临的汉碑:《鲜于璜碑》

文/范青

对于喜爱隶书的人来说,天津学书者无疑是令人羡慕的,是幸福的,不论是孙其峰、王学仲、龚望、李鹤年等老一辈隶书大家,还是年轻辈中的领军人物张建会,他们都可以随时到天津博物馆观摩学习汉碑精品——《鲜于璜碑》,享受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快意!
出土于天津的《鲜于璜碑》为何如此令人着迷、膜拜呢?
纵观隶书演变及其特点,《鲜于璜碑》属于方正雄强、丰腴古朴一路。掘于山东的后起之秀《张迁碑》,其风格与之颇为相似,似出同门手笔。
鲜于璜举孝廉出身,起家郎中。出任度辽右部司马,参加窦宪北击匈奴之役。历任赣榆县令、太尉西曹掾、安边节使等,累迁雁门太守。在官以德政教化人民,不滥刑治,声誉颇高,寿至81岁高龄。在其逝世40年之后,社会刻碑风气日盛,其孙便为其立下此碑。
学习汉碑的人都清楚,此碑的书学价值极高,临摹心悟当是首要。吾品此碑,亦有四点感悟,惶与诸君探讨一二:
其一,一碑两面,难分伯仲。观于碑阳,顿感苍浑、老辣之气扑面而来,书势雄阔,震人心魂。每个字犹如鲜于太守麾下抵御外敌的雄兵天将,列阵森严,英气逼人。观其纵横,虽大小俯仰,姿仪不一,然神气一摄于内,威不可犯;观其字态,似执戟披甲,各显虎威之勇士,正箭勒弦上,待令出击;观其“血统”,恰如四海之异夫、九州之投兵,舍家从戎,会于雁门,誓立报国守边之志……。绕观碑阴,更令人瞠目结舌,手无安处,心游胸外而不觉,血涌脑发而难摄,魂绕空身而不颤,犹木鸡呆立,泥塑木雕,恍剩圆圆之双目尚能转动耳!呜呼!壮哉,美哉,而难以赋言。蔡邕在《隶势》一文中曾惊呼:隶书之架构“或穹窿恢廓,或栉比针裂,或砥平绳直,或蜿蜒缪戾,或长邪角趣,或规旋矩折。修短相副,异体同势,奋笔轻举,离而不绝。纤波浓点,错落其间,若钟虡设张,庭燎飞烟,崭嵓巀嵯,高下属连,似崇台重宇,层云冠山。远而望之,若飞龙在天;近而察之,心乱目眩,奇姿谲诞,不可胜原,研桑所不能计,辛赐所不能言。”用这段文字描述《鲜于璜碑》之概貌和内神尤为贴切矣!
其二,字字谨严,寓动于静。《鲜于璜碑》一经出土,惊愕书坛,无论篇章布局,还是诸字神势,端居神品逸品之位绝无虚誉。唐朝蔡希综在其《法书论》中谈及构字法云:“每字皆须骨气雄强,爽爽然有飞动之态。曲折之状,如钢铁为钩;牵掣之踪,若劲针直下。主客胜负皆须姑息,先作者,主也,后为者客也,既构筋力,然后装束。心须举措合则,起发相承,轻似云雾往来,舒卷如林花间吐。”从该碑单字看去,可谓字字珠玑,一字一品,一字一气局,一字一性情。有的气韵内敛,骨气洞达,字中点画无一笔虚动,亦无妄安之笔,提按顿挫一无不逮,笔势开阖有度,给人以丰肌壮骨之感。“弘”“祖”“孝”“惟”“王”“熹”“为”“桓”“圣”等字,俯拾皆是;有的体势圆转遒劲,骨气劲峭,浑朴苍劲,含蓄沉着,尽显古籀之气,可见于“边”“平”“嘉”“德”“民”“服”“早”“象”等字;而“故”“琦”“辟”“虞”“萌”“尔”“闰”“小”等字是笔意秀劲,空灵静雅,尚意抒情,严谨中不失灵动,非书丹者学识广博所不能至;有的“神情”端庄,顶天立地,丰腴雄浑,“墨色”润泽,给人以谨严浑厚之感。具此特点的字,当占该碑七成有余,尤碑阴居多,此亦该碑主要之特征也。
其三,因字赋形,神采纷呈。自古贤发明文字始,历经数千年创变更形,渐成“独体”文与“合体”字两类,而后者则为汉字的丰富塑形提供了广阔空间,特别自隶变之后,字形变方,这种因字赋形的可能性及自发性在书家笔端得到尽情绽放,《鲜于璜碑》无疑是汉碑中杰出的代表。南宋姜夔在《续书谱》中提出:“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矍,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这些特点的结字在《鲜于璜碑》中俯拾皆是。特点一:上中下或上下结构的字,多写成匠心独具的“蘑菇型”,即上面的“部件”占面很大,而下面的“支柱”极为短小,以达造险之目的,如“誉”“举”“擘”“奉”“宰”等字;也有的写成上小下大的“梯形”结构,如“安”“应”“嘉”“禁”“弃”字等。特点二:末笔笔势极为开张,以期既平衡本字,又活化章法之目的,如“辽”“象”“也”“之”“是”“迁”“早”“延”字等。特点三:“月”“苗”“伯”“上”“相”“和”“于”“用”“典”字等,皆如实书写,一任自然,似佛陀坐禅,静无心念。特点四:粗细笔画在字间、字内巧为安排,不加拘泥,不为刻板,于严谨中生妙趣,一如“景”“邮”“黾”“孝”“领”“逐”“闰”字等。杜甫说:“ 书贵瘦硬方通神”,《鲜于璜碑》正应此旨。
其四,笔法丰富,线条挺劲。《鲜于璜碑》之所以给人一种苍浑、壮美的感觉,与其紧密抱团的结构和力裹其中的线条有关。其起笔多具方形,切笔后,横则顺时针稍拧笔后涩行,竖画反之,如此主笔到位,余画或中或侧,裹锋涩行即可。运笔前,观其势;运笔后,品线质,不达原碑之貌神不可罢笔。再者,线条运化中的粗细、曲直、长短、向背、欹正等察之要精,拟之要似。不得不说,该碑所载书法之神貌与墓主人生前耿直清正的品性恰为暗合,此实为一奇也。诸君临帖前,应否三思而行呢?清朝蒋和在《学书要论》中强调:“一字八面流通为内气,一篇章法照应为外气。内气言笔划疏密、轻重、肥瘦,若平板散涣,何气之有?外气言一篇虚实、疏密、管束、接上、递下、错综、映带,第一字不可移至第二字,第二行不可移至第一行。”也就是说,临帖时,字与字构成的空间之异同必须引起书者的“强烈”关照,决不可视而不见,擅自背离原型而平均分割纸面。从原碑来看,其主要靠字的大小交错安排、有意识地经营每个字的位置来丰富局部章法,并依一个个极为精彩的局部章法构成整篇之生动和谐,进而达到和而不同,违而不犯。
《鲜于璜碑》是汉碑体系中的一通精彩范碑,有志于汉碑的书者,不能不临,特别是鲜于璜将军的爱国气节更需要我们永远牢记!正可谓:
塞外蹄声沸,汉兵抢战袍。
一轮残血落,万只野羔嚎。
故里功勋立,碑前胆魄毛。
萧萧胡马远,焉敢锈璜刀。
《鲜于璜碑临稿》
范青,男,江苏涟水人,书法作品先后40余次入展国家级、省级重要书法展览(附后)。中国书法报、书法导报、书法报、扬子晚报等重要媒体曾作专题报道。
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注册高级教师、书法考级考官,江苏省书法院特聘书法家,江苏省公务员书法家协会理事,曾任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第一届、第二届理事、宿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宿迁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一、二、三届主席等职。
现为宿迁市百名文化人(书法共7人)、宿迁市文联和宿迁市画院特聘书画家,国家级心理咨询师,中国法学会会员。

来源:书法聚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