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记忆】煎饼

 煎饼

文/胡桃夹子



六七十年代,我们皖北,苏北人多爱吃煎饼。

苏北煎饼与皖北煎饼做法不同。苏北煎饼是将白干,玉米浸泡后,用石磨拐成稀糊,然后摊在鏊子上,做出的煎饼香甜筋道。皖北煎饼是和好面放鏊子上扒的,口感脆酥,喷香。

煎饼的妙处是可以即食即拿,农忙时候,只需烧一锅稀饭或煮一锅菜汤,煎饼无需加热,就可以卷着“老咸菜”拿着吃了。

当年细粮(小麦)紧张,老百姓就在粗粮(白干,玉米,高粮)的吃法上下功夫。主妇们在仅有的物质条件下,巧用匠心,变着花样,尽其所能做出味美的食品。其中煎饼就是主妇们的“杰作”。

冬季,煎饼能存放时间长。所以这个时候是家家都要扒好多煎饼。多用“笆斗”,簸箕盛放。每做一次煎饼都能吃上几天甚至十几天。

那时候“扒煎饼”的鏊子可不是家家都有,一是,一个家庭支一张鏊子太浪费,二是,扒煎饼的鏊子大占地方。所以那时候只有少数家庭有这扒煎熬的鏊子。来借鏊子用的人家,临走时候多会留下几张煎饼以示谢意。

这有鏊子的人家,搁现在说,就等于是“鏊子”专业户。

扒煎饼可不是一个人的活,要有专门烧鏊子和扒煎饼两个人合作才行。所以扒煎饼多是几家一起合伙。

主妇们先是和好面,再去家里的柴垛“扯”上一粪箕子柴火。然后端着面盆,背上柴火,两三个家相约一起,去那“专业户”家扒煎饼。

扒煎饼前,先要在鏊子上擦一遍油(当年多是用棉油,也有用猪肥肉的),这是为了煎饼“肯起”,不沾鏊子。然后点火放在鏊子底下,等鏊子热了,就用面团在鏊子上滚动,待鏊子上均匀的沾上了面,就把面团拿走。扒煎饼的人手边都准备了一个小铲子,看着煎饼的四周已起边,就迅速的把煎饼铲起来。这时候扒煎饼的人,放下手中的铲子,双手麻利的将煎饼折叠起来,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笆斗中,然后就可以进行下一张煎饼的操作了。

当年做的煎饼金黄透亮,散发着浓浓的香味,诱人馋涎欲滴。

当年虽然穷,粮食短缺,但扒煎饼的时候,主妇们可都是很大方的让着大家品尝。扒好的煎饼,人们可以随便吃。大家一边吃着热煎饼,一边有说有笑的拉着家常,甚是热闹温馨。

后来随着分田到户,小麦的增产,大家都吃上了小麦面,这煎饼也渐渐的没人吃了。

现在虽然街上也有卖煎饼的,偶尔买来,也只是尝尝鲜,但是,怎么也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

一晃几十年过去,当年扒煎饼的热闹场景还是历历在目,尤如就在眼前!

本文作者系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民俗学会会员,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宿州市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网一级作家,灵璧禅堂湖人氏陈长柱先生

(0)

相关推荐

  • 汉代煎饼鏊子

    说起鏊子,会想到煎饼,更会想到母亲,鏊子已经成为母性的一个符号或象征.煎饼卷大葱也凸显了枣庄人的强悍.豪放.勇敢的一面.鏊子不仅仅是一种炊具,更承载了一种文化.煎饼乃汉族面食,以山东为盛,起源甚早.清 ...

  • 张玉波| 摊煎饼

    小时候,社会不发达,吃的用的穿的都要靠手工.那时候家家户户儿女多,三天一推碾,五天一推磨很正常.我家就有石磨一盘,煎饼鏊子一张,烙饼鏊子一张. 每当要摊煎饼时,母亲要头天下午最迟晚上就把用碾压碎的玉米 ...

  • 老家印象(一) 母亲的煎饼

    每次回老家,都要来看看自家的老房子,总觉得有些割不断的东西在召唤着似的. 其实,老房子在好多年以前就已经转给别人家了,但那些留在心底的记忆是不会随着一起转过去的. 老房子在当年还是有些辉煌的,青砖的墙 ...

  • 农耕博物馆丨鏊子

    又见乡村 我们还有更多丰富有趣的话题,点击关注哟! 作者:小江米 小时候 在村里 最爱妈妈做的煎饼 色泽金黄 口味酥软 香甜四溢 每每想起都会回味无穷 而制作煎饼的工具 是一个叫做鏊子的老物件 鏊子 ...

  • 【阅读悦读丨散文】王夫敏《卷起煎饼想起娘》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王夫敏 [作者简介]王夫敏,枣庄市薛城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枣庄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摄影家协会会员,徐州市美容美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散文在线,中 ...

  • 浅谈“灵璧记忆”

     农村人说农村事  文/叶紫 浅谈[灵璧记忆] "记忆",顾名思义是过去式,那么"灵璧记忆"肯定要受到区域空间的限制,重点要体现灵璧的历史. 据悉,县政协下发一 ...

  • 灵璧记忆中美食:炒花子

    炒花子 文/姜德臣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自制食品中,最能追思往事的一项是炒花子.炒花子也叫炒苞米花.玉米花或者炒玉蜀黍花.所谓炒玉米花就是将晒干精选后的饱满玉米颗粒与草木灰或细沙土混合放到开口的普 ...

  • 灵璧记忆:大脚新娘之死

    邵明宣作品 大脚新娘洞房失踪 文/抱璞斋主 妇女缠足裹小脚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那历史的沉渣还不时地在一些老人的记忆中泛起.那些耄耋之年的老妪中,偶尔还有走路扭扭捏捏的小脚者,人们把她当作村子里 ...

  • 灵璧记忆:俺奶

    奶  奶 文/王新 奶奶姓吴,没有名字,因为身体稍胖庄里上人背地里都叫她"老胖".小时候但凡遇到不认识我的人就会问"这是谁家的孩子?"旁边人会是说"老 ...

  • 灵璧记忆:听书

    听书 文/王新 "天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说书不说书,先作一首诗:作好了是诗,作不好是屎"."诗曰:天高云淡,望断南飞燕,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 ...

  • 灵璧记忆中的美食:掇子

    记忆中的灵璧美食 掇 (duō)子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那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一天早上,母亲把案桌子放好,搬上了和面盆.只见盆里有拳头大的一块小麦面,和半盆大蜀黍(玉米)面.她把小麦面揪成两个面剂 ...

  • 灵璧记忆:那年县北谢孩子跟花学生结婚之后

     从老碰(儿),到谢孩子,到老花(儿) --灵璧女人名字三天的急遽变化 文/晏金福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的一个秋天,灵璧县王集区,新婚三天的谢银铃由丈夫花为魁陪同回娘家(当地叫回 ...

  • 灵璧记忆:轧棉花

    轧  棉  花 文/同龄人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以前农村的轧棉花机子,既不用电动机也不用柴油机带动,完全是一种人力机械.轧棉花机子是生铁铸造的,大约有七十厘米高.五十厘米宽.上面是一个向机子里喂 ...

  • 灵璧记忆:小时候我们一起爱唱的童谣

    咱灵璧的方言 搜集整理/赵秀永 童谣篇 1:十年河东转河西,别笑穷人穿破衣. 十年河东去要饭,十年河西有马骑. 一辈钢强一代弱,粪堆总有发热时. 2:浑小子坐门墩,哭着喊着要媳妇.是问媳妇有何用?小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