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的区划调整,全国23个省之一,为何有12个地级市?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各省区划调整的故事,例如安徽省、河北省等等。今天,我们聊聊黑龙江省。黑龙江省属于我国东北三省之一,下辖了12个地级市、1个地区,总计13个地级区划。黑龙江省总人口3180多万人,人口数量并不算少。那么,黑龙江省13个地级区划的结构,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聊聊黑龙江省。黑龙江省属于东北三省之一、我国23个省之一。众所周知,我国总计下辖了23个省、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5个自治区,总计34个省级区划。黑龙江省属于比较偏北的省份,由于土地肥沃、耕地众多,黑龙江省属于我国产量大省之一,以黑土地而闻名。黑龙江省的大米、大豆等等,产量都非常高。
黑龙江省总人口3180多万,在我国各个省份中,人口总量并不是少。目前,黑龙江省下辖了12个地级市、1个地区,总计13个地级区划。黑龙江省的区划调整历史,非常有意思。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部落,一直属于长期对抗的关系。尤其是对东北地区的争夺,双方的较量非常激烈。例如秦汉VS匈奴、隋唐VS突厥等等。
在中原王朝强盛的时候,基本上都会发动大规模北伐,打击北方的游牧部落。例如汉朝、唐朝的大举北伐,从而控制东北地区,设立各种都护府或者都司。不过,一旦中原王朝进入衰败期或者内部混战,北方的游牧部落就会卷土重来,重新控制东北地区。对于中原王朝来说,一般会固守辽宁等地,从而保障整个华北地区的安全。
至于黑龙江、吉林等地,则是游牧部落控制的区域。在北宋时期,不要说辽宁,宋朝连至关重要的幽云十六州都啃不动。13世纪中期,北方的元朝崛起以后,在几十年时间里,先后消灭了西夏国、大金国、大理国、南宋等一系列政权。建立了一个疆域辽阔的王朝。不过,随着疆域版图的迅速扩大,元朝缺乏地方管理经验的缺点,非常明显。
面对全国密密麻麻的几百个州府,几千个县,各地错综复杂的人口数据、耕地土质、农作物产量情况,极为复杂。我们以各地的农作物为例,由于气候和地质结构不同,各地的农作物五花八门,例如水稻、大豆、高粱、小麦等等,出现了五谷杂粮的说法。至于各地的耕地,分为了沙土地、水浇地、丘陵地、旱地等10多个类型。每一种类型的耕地,又分为了上中下三个等级。
依靠唐宋两朝的州县两级区划,无法满足管理需要。唐朝的15道和宋朝的23路,各种问题很多,属于监察区划。对于这样的情况,元朝一点办法都没有,最后,元朝在宋朝23路的基础上,融合了金国行尚书台制度的框架,反复调整和融合以后,最终,形成了行省制度。元朝把全国划分为10个行省,例如辽阳行省、岭北行省、河南江北行省等等。
当时,黑龙江各地隶属于辽阳行省管理。每个省划分了各个路,每个路划分了各个州府,每个州府下辖了各个县,相当于4级区划。元朝虽然设立了行省制度,奠定了行省的框架,但各方面的问题非常多。首先,各省的区划不合理,地方管理难度大。第二,各地机构的结构粗犷,效率非常低。到了元朝统治末期,行省区划名存实亡。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在元朝行省的基础上,根据明朝的实际需要,进一步调整了各地区划。明朝撤销了路一级的区划,形成了省、州府、县三级区划。这一区划模式非常经典,先后沿用了几百年。与此同时,还设立了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的结构。
在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位时期,随着明朝的迁都,进一步形成了南北直隶与13个省。我国很多省份的大体区划,都是在明朝统治时期确立的,例如河南省、山东省、浙江省等等。至于东北地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明朝并没有设立省份,而是设立了辽东镇和奴儿干都司等机构。由于没有区划和地方机构,明朝对东北各地的控制力很有限。尤其是吉林、黑龙江等地,情况更是如此。
17世纪中期,清朝确立了自己的统治以后,进一步调整了各省的区划。最后,形成了大清内陆18个省的区划。在东北地区,由于清朝禁止中原群众进入,造成了东北地区人口非常少。截至清朝乾隆皇帝在位时期,整个东北的人口,也没有超过100万人。清朝在东北地区并没有设立行省,而是设立了盛京将军、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
依靠这些辖地将军,清朝对这些地区的实际控制力非常有限。例如对于东北地区的耕地、牲畜、人口、矿产情况,并不了解。在清朝统治的前期,依靠雄厚国力的支持,这些问题并不明显。到了清朝统治的末期,西方列强对清朝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例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等,开始逐步染指资源丰富的东北地区,一个个虎视眈眈。
为了巩固东北地区,清朝在20世纪之初,在东北陆续设立了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奉天省。当时,黑龙江省下辖了7个府、6个厅、1个州、7个县。分别是:龙江府、呼兰府、绥化府、海伦府、嫩江府、黑河府、胪滨府、讷河厅、瑷珲厅、呼伦厅、大赉厅、肇州厅、安达厅、巴彦州、兰西县、木兰县、余庆县、青冈县、拜泉县、大通县、汤原县等等。
与此同时,著名的“闯关东”开始了。大量的人口进入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人口总数迅速增加。当时,虽然出现了东三省的区划,但与现在的东三省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1912年,清朝灭亡以后,我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阶段。三四十年代,在东北地区先后历经了东北四省、东北14省、东北19省、东北9省、东北6省等几个阶段。
1949年,东北地区分为了6个省,分别是:黑龙江省、吉林省、松江省、辽东省、辽西省和热河省。到了建国初期,随着局势的稳定,我国进入了经济发展、战后重建、恢复生产的阶段。一系列的重要项目,陆续在东北各地开始。在这样的情况下,东北过分复杂的区划,不利于经济建设。因此,在1954年,黑龙江省与松江省合并,组成了新的黑龙江省。
随着两个省的合并,黑龙江省内,划分出了各个专区。地级市。在东北三省和中部各省的情况不同,由于东北三省的工业化水平比较高。因此,在五六十年代,东北三省下辖的地级市比较多,专区比较少。与之相比,中部各省基本上以专区居多,地级市的数量很少。
在黑龙江省内,陆续设立了哈尔滨市、鸡西市、伊春市、合江专区、嫩江专区、绥化专区、牡丹江专区等等。50年代后期,绥化专区被撤销,随后,设立了松花江专区。在50年代,黑龙江省下辖的各个专区在命名上很有意思,基本上都是以河流命名的,例如松花江专区、牡丹江专区、合江专区、嫩江专区等等,都是这一类型。
1961年,出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出于发展建设的需要,先后设立了鹤岗地级市、安达地级市。同一年,嫩江专区被撤销,下辖的各个县,基本上划入了齐齐哈尔市管理。但是仅仅几个月以后,嫩江专区再次设立。这是因为黑龙江省面积辽阔,下辖的县太多。按照五六十年代的交通、通讯条件,管理难度非常大。因此,一些专区开始重新设立。
截至60年代中期,黑龙江省总计下辖了7个地级市、5个专区,分别是: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鹤岗市、牡丹江市、伊春市、鸡西市、安达市、牡丹江专区、松花江专区、合江专区、嫩江专区、黑河专区。其中,牡丹江市与牡丹江专区属于并立的关系。这样的情况在五六十年代非常普遍,例如河南省的开封市与开封专区、广西的南宁市与南宁专区等等。
60年代中期,鉴于管理大兴安岭的需要,黑龙江省设立了大兴安岭特区(地级)。同一年,伊春市被撤销,设立了伊春特区(地级)。1965年,在松花江专区部分县的基础上,重新设立了绥化专区。1966年,出于开采双鸭山煤炭的需要,鉴于双鸭山的重要性,设立了双鸭山地级市。1967年,伊春特区被撤销,再次设立伊春地级市。
60年代末期,我国所有的专区更名为地区以后,黑龙江省下辖的专区也陆续更名。1969年,鉴于当时的需要,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盟,曾经划入了黑龙江省管理。直到1979年,才重新还给内蒙古。1970年,大兴安岭特区更名为大兴安岭地区。同一年,在伊春市部分县的基础上,设立了伊春地区,伊春地区与伊春地级市并立存在。
进入70年代末期,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为了适应时代,我国各省下辖的很多地区,开始陆续调整为地级市。在这方面,黑龙江省的反应非常快。1979年,安达市更名为大庆市。同一年,伊春地区被撤销,下辖的各个县,重新划入伊春地级市。1983年,牡丹江地区被撤销,下辖的各个县,划入了牡丹江市、鸡西市管理。
同一年,黑龙江省设立了七台河地级市。1984年,嫩江地区被撤销,下辖的各个县划入了齐齐哈尔市。合江地区被撤销,下辖的各个县,划入了佳木斯市。1993年,黑河市被提升为地级市。1996年,松花江地区被撤销,部分县划入了哈尔滨市管理。1999年,绥化市被提升为地级市。截至这个时候,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1个地区的区划,彻底形成。
总计13个地级区划,分别是: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鹤岗市、伊春市、双鸭山市、牡丹江市、大庆市、绥化市、鸡西市、黑河市、佳木斯市、七台河市、大兴安岭地区。下辖了54个区、21个县级市、45个县、1个自治县,区划数量是比较多的。
关于我国各地区划调整的一系列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