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张 ‖ 累世儒学巨族——涿州卢氏世家

东汉至隋唐时期,河北一带卢氏是世族大姓,出现过不少儒雅之士,他们或父子、叔侄相传,或兄弟、舅甥砥砺,成为北方著名的文化世家。其中卢玄一族,尤为有特色。

卢玄,字子真,范阳涿(今河北涿州)人,生卒年不详。曾祖父卢谌,仕西晋,为司空刘琨从事中郎,工书法。卢谌的父亲卢志,师从三国时曹魏书法家钟繇。卢谌家学相传,于书法之道很有造诣。卢谌儿子卢偃、孙子卢邈,都以风流儒雅而被世人称道,而且二人也工书法,累世不绝,甚为世人看重。卢玄是卢邈的儿子。

卢玄从小受家庭影响,勤奋好学,专攻儒家经典,很早就出名。神䴥四年(432),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下诏广集天下读书士子来京城,卢玄被推为“天下儒俊之首”  (《北史》卷三十),一举成名。武帝乃授卢玄中书博士之职,后不久即迁为侍郎、本州大中正等职。

卢玄的表兄乃北魏开国重臣崔浩,两人性情相投,言谈很默契。对卢玄精深的儒学造诣,崔浩非常倾慕,他经常说:“子真使我怀古之情更深。”崔浩,字伯深,北魏司空崔宏之子,“少好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该览,研精义理,时人莫及”(《北史》卷二十一)。崔浩是一位博学多才之士,能得到他的赞许和倾慕,则卢玄的学业之渊深,可以想见。卢玄后来官封散骑常侍、爵固安子,曾出使刘宋,返回后遇疾病亡,朝廷赠平东将军、幽州刺史、固安侯。

卢玄长孙卢伯源,是卢玄家庭中又一位名士。卢伯源,小名阳乌,生性温和儒雅,淡泊于世俗名利,勤苦治学,世称其“有祖父风”。他虽然从小就继承父爵为固安侯(按惯例须降一等实授,为固安伯),但他一直“敦尚学业”,专心致志地学习,尤其精于书法。

卢氏家族的书法传统始自卢谌,卢氏子孙累世习之,他们取法钟繇隶书,尤其善长草书。卢伯源是第六代孙,书法的名气最大。他自幼“习家法”,得到亲传,成为当时的善书者。北魏初期的书法代表人物有二家,一是白马公崔宏(即崔浩之父),一是卢伯源。崔氏所习乃卫瓖体,卢氏乃钟体。卢伯源书法在当时非常出名,“代京宫殿,多其所题”(《北史》卷三十)。

卢伯源后来官至侍中。他还是文武全才,曾督师击破羌人。

卢伯源待人诚信不欺,人们多愿与其交往。当时卢伯源与李冲非常要好,李冲每与人言,就夸奖卢伯源家族门风甚好,不慕名利,敦厚儒雅,称美其家传学术与书法。后来两家结为秦晋之好。卢伯源壮年而亡,年48岁。

卢伯源有八子,长子卢道将,字祖业,是卢氏家族中“道”字辈中的佼佼者。他从小就受家学熏陶,颇有父祖之风。史书记载:“涉猎经史,风气寒谔,颇有文才,为一家后来之冠。”(《北史》卷三十)他的几位叔父对他的才华和为人都非常敬佩。卢道将从小就礼让爵位与幼弟道舒,自己则从小吏起家,最后官至司徒司马。他在任时非常注重文教,在任燕郡(今河北中部)太守时,专门下令为战国时的燕将乐毅立祠,予以旌表。平时对教育也抓得很紧,“优札儒生,厉劝学业”,一郡百姓受益匪浅。但不幸早死,遗下文章数十篇,当时人颇传习之。

卢道将的三弟卢道裕,是卢氏家庭“道”字辈中又一位才士。卢道裕,宇宁祖,从小勤苦为学,加上天资聪颖,很早就才华出众,闻名乡里。史书称: “少以学尚知名,风仪兼美。”(《北史》卷三十)卢道裕后来成为孝文帝的乘龙快婿,官至泾州刺史,死于任上。朝廷谥号为“文”,可见推重其才华。卢道将的小弟卢道虔也是孝文帝的女婿,“粗闲经史,兼通算术”,也算得上是一位才士。死后朝廷谥号为“文恭”,略逊一筹。

从卢玄到卢伯源、卢道将、卢道裕,卢氏一族可谓才士辈出。家学相沿,逐渐积累,终于造就了卢氏家族中最杰出的一位学者——卢思道。

卢思道是卢道亮之子,卢道将的侄子,字子行,从小就才华出众,“聪爽俊辨、通脱不羁”。但他最初并没有认真读书学习,而是颇务虚名,基础很不牢固。卢思道16岁那年,有个叫刘松的人,专门为别人写碑铭,有一定的学术造诣。当时士族大家互相标榜,喜欢品评门弟、出身,所以对碑铭非常重视。刘松曾经拿着自己写的碑铭给卢思道看,卢思道有许多地方看不懂,遭到刘松的轻视。卢思道大为窘迫,羞愧难当,于是下决心发{贤读书。他先在家里向族中长辈学者求教,很快就取得大的进步。这时他又向河间(今河北河间)人邢子才求教,得到邢子才的悉心教授,学问日增。后来他拿着自己写的文章去给刘松看,许多内容刘松又不懂了。刘松感慨地说:“学习了就会有好处,这句话可不是说着玩的。”

此后,卢恩道更加注意与当时的名人学士进行切磋交流。当时的学者以魏收名气很大,而且家里收藏了许多奇书珍籍,卢思道就去向魏收借阅,以增广识见。这样过了几年,卢思道的学问进一步增长,“才学兼著”(《北史》卷三十),成为当时的名士。左仆射杨遵彦向朝廷推荐,恩道被任命为员外散骑侍郎,直中书省。卢思道任职之初,恰好碰上文宣帝驾崩,朝廷要求当时的文人学士都要做十篇挽歌以供挑选。朝中的名士如魏收、阳休之等都奉命做挽歌十篇,卢思道也写了十首。送上去后,魏收、阳休之、祖孝征等名家,入选的诗作最多的才两篇,而卢思道被选中八篇,一时群情哗然,多惊服于思道的后来居上。于是,卢思道有了“八斗卢郎”的美誉。

卢思道也有恃才傲物的一面,“不持操行,好轻侮人物”(《北史)卷三十)。如他与魏收原本关系紧密,但他参与了对魏收《魏书》的抨击,很多人不理解他的所作所为,认为他无情无义,想方设法来贬损他。从此以后,思道很不得志。魏收修撰《魏书》的确有问题,很多方面不够实事求是,学界称之为“秽史”,思道抨击他也不能说是妒嫉陷害。不久,思道被以“漏泄省中语”为借口而遭到贬官,最后竟被削职为民,他只得隐居家中。

卢思道闲居蓟北,整日怅然感慨。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五言诗,以托物言志,成为当世知名的五言诗大家。他的诗与陶渊明颇有相通之处,为南北朝以来盛行骈俪文风的文坛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这是思道仕途上的不幸,却是文坛上的一件幸事。时在北齐末年。

后来北周武帝宇文邕灭北齐,思道方才得以重新出头。武帝命他为仪同三司,赴长安任职。上任之初,正好碰上朝廷命群臣各自写作《听蝉鸣篇》,思道感愤生平,援笔立就。当时的著名学者阳休之也写了一篇,但大家认为卢思道写得最好,称赞他的文章“词意清切”。庾信是当时最负声望的诗人,他读了大家所作的《听蝉鸣篇》'后,只对思道的作品大加感慨,“深叹美之”,以为妙绝。不久,思道返乡时卷入一场内乱。按律当斩。但监斩的皇族宗室、柱国宇文神举一向仰慕思道的学识,,不忍加害,就让他写一布告赎罪。思道自感生平多舛,命运坎坷,于是“援笔立成,文不加点”。宇文神举大为欣赏,当场免罪,并荐其任掌教上士,后来官至武阳太守。

卢思道一生仕途颇为坎坷,侥幸以文章名世而又屡挫屡起,悲痛之余,以自己的不得志而创作了《孤鸿赋》。他在序中说:“才本驽拙,性实疏懒。势利货殖,淡然不营。虽笼绊朝市且三十载,而独往之心未始去怀抱也。”表白了自己无心仕进的淡泊思想。又说其养一鸿雁,见它“雅步清音,远心高韵,鹤鸾已降,罕见其俦。而铩翮墙阴,偶影独立,唼喋秕稗,鸡鹜为伍”,联想到自己“五十之年,忽焉已至,永言身事,慨然多绪,乃为之赋!”仅观这篇《孤鸿赋》的序,已见,思道文风之清丽可人。

隋兴,思道辞官归养,后因母病亡,无心政事,著《劳生论》,指责当时社会风气之弊。(详见《隋书》卷五七)文帝乃举其为散骑侍郎,参内史侍郎事。思道赴任后,多直言朝政,文帝喜欢他的直率,一一采纳了思道的意见。困顿多年的思道,晚年方见到一丝光明。可惜这年年末,思道就因病而亡。

卢思道一生才华横溢,但很多时候不为当世所容,屡屡蹭蹬。虽然平生多不幸,却也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他的《卢思道文集》 20卷,广行于世,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足以告慰平生了。

与卢思道同辈的卢昌衡,是卢道虔的儿子,字子均,小名龙子,也是卢氏子弟中的杰出人物。。卢昌衡自幼才华出众,以文名而动天下。他好算术,精通《礼》学。其母乃皇室公主,也熟知经史,常常在家中“升高座讲《老子》”。卢昌衡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具备了较高的学术素养,“忱靖有才  识,风神淡雅,容止可法,博涉经史,工草行书”。俨然一代名士风度。当时人们看卢氏家族中青年才俊,最瞩目于卢思道、卢昌衡两人,有谚语说;“卢家千里,释奴龙子。”释奴、龙子乃二人的小名。

昌衡才学既好,品性也为世人称许,因而仕途一帆风顺。名士祖孝征推荐他做了北齐的尚书金部郎,并每每以此自豪,说:“我任用卢昌衡为尚书郎,自己觉得无愧于洞察幽明。”  当时土族人众喜欢闲谈,戏谑之中往往臧否人物,时人称为“清淡”。天保年间(550-559)有尚书王昕因为闲谈而获罪,吓得世人不敢随意闲谈风雅。但昌衡不以为意,仍与李若、刘珉、陆彦师、辛德源、王循等结为谈友,谈天论地,风流儒雅,被世人称为“后进风流之士”。

昌衡居官,由北齐入北周,再入隋,颇感节操不保。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年,昌衡被封为尚书祠部侍郎。一天,杨坚大会群臣,命大家各自讲说平生功绩。一些由北周投降隋朝的官员也大肆宣扬自己在前朝的功绩,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昌衡始终一言不发。隋朝开国重臣、左仆射高颖看到后,觉得此人有品格。以后隋朝吏部尚书苏威对朝中群臣进行考评,给昌衡的评语是“德为士表,行为土则”(《北史》卷三十),一时间众口交赞。大业初年,官至太子左庶子,在任上病亡。

昌衡著述甚丰,周武帝时,曾经与大宗伯斛斯微共修《礼令》一书,惜不传。卢思道、卢昌衡以后,卢氏家学已渊源深厚,后人中才子辈出。如卢昶,字叔达,小字师颜,“学涉经史,早有时誉”。如卢元明,字幼章,“涉历群书,兼有文义,风彩闲润,进退可观”。如卢恺,字长仁,  “性孝友,神情颖悟,步猎经史,有当世干能,颇解属文”。如卢观与其弟卢仲宣,“兄弟俱以文章显,论者美之”。如卢文伟“有志尚,颇涉经史”,其子卢恭道和孙卢询祖,都是“颇有文学,文辞华美”的学士。(以上均见《北史》卷三十)

卢思道之后最出名的当属卢思道的侄孙卢景裕。卢景裕,字仲孺,小字白头,“少敏,专经为学”,是卢氏子孙中最酷学的一位。他曾隐居在拒马河畔,只携带一老仆人随侍;又曾隐居在大宁山上,离开妻子儿女。他这样做,都是为了专心读书,  “居无二业,惟在注解”。他的叔侄辈均身居要职,官声显赫,对此景裕视若无睹,只是一心向学。人们称赞他“止于园舍,情均郊野,谦恭守道,贞素自得”,号之为“居士”。朝廷闻其名,数次前去征聘,都被他婉言谢绝,或者借故推辞。

景裕淹通经史,曾经为《周易》《尚书》《孝经》《论语》《礼记》《老子》等书作注。另外对《毛诗》《春秋全氏》也作过注,可惜未能完工。

北齐文襄王高欢为相时,.招揽英才于京城讲学,请景裕前去讲《易》。景裕《易》学造诣深湛,故而讲起课来,“理义稍微,吐发闲雅,时有问难,或相诋诃,大声厉色,言至不逊,而景裕神采俨然,风诵如一,从容往复,无际可寻,由是士君子嗟美之”(《北史》卷三十)。这次讲课是对景裕学术水平的一次检验,也是对景裕经史之学的一次肯定。从此,景裕所注的《易》经,大行于世。虽然他没有广招门徒,开课授业,但天下好《易》者,都心向往之。当时称其为天下硕儒。

景裕一生对名利非常淡泊,举之人官不喜,贬之为民不忧。生活上也很俭朴,“敝衣粗食,恬然自安”。后来卒于晋阳。

景裕弟卢辨,字景宣,受其家学影响,也学习儒业,精于《礼》,史称其“少好学,博通经籍,以《大戴礼》未有解诂,辩而注之”。卢氏祖先卢湛曾注《小戴礼》,为此其兄景裕夸奖他能继承祖风。

除卢景裕外,卢思道的孙子卢承庆也堪称一代俊杰。卢承庆( 594-670),幼承家学,“美风仪,博学有才干”(《旧唐书)卷八一)。他从小就袭父亲卢赤松的爵位,成为唐范阳郡公。唐太宗时,卢承庆为秦州都督府户曹参军,向李世民上奏条章,谈河西(黄河以西)的军事,明辨而有条理。李世民非常惊讶于他的才华,提升承庆为考功员外郎,不久又提升他为民部侍郎。

承庆淹通经史,对历史上的民生国计颇为留心。一次,李世民专门向承庆咨询历代户口之数,承庆如数家珍,上自夏商之际,中叙秦汉之时,末及隋世,都引经据典一一道来。李世民非常欣赏他的才能天才。后来承庆为褚遂良所忌,贬为简州司马。

高宗李治时,承庆又得到重用。显庆四年(659),任度支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后又转任刑部尚书。总章三年(670),病死家中。

承庆一生备极荣辱,但颇能淡泊名利。死时留下的遗言,颇为感人。其文曰:“死生至理,亦犹朝之有暮。吾终,敛以常服,晦朔常馔,不用牲牢。坟高可认,不须广大。事办即葬;不须卜择。墓中器物,瓷漆而已。有棺无椁,务在简要。碑志但记官号、年代,不须广事文饰。”可谓通达之士。

卢承庆的弟弟卢承业,也有学识。.兄弟二人都曾担任过检校尚书左丞的职务。这个职位虽然不高,但要求学识博宏,能担任这个职务是很令人羡慕的。

卢承业的孙子卢藏用,字子潜,是卢氏家族的殿军,他的学识成就堪与卢思道媲美。卢藏用幼承家学,“少以辞学著称”(《旧唐书》卷九四),曾经参加进士考试,不中,遂到终南山隐居,并写了一篇《芳草赋》,有文采,有见解,引起人们的关注。

长安年间( 701-704),朝廷聘卢藏用为左拾遗,从此开始显露才华。此前他虽隐居,但经常往返于少室山、终南山之间,与武则天动辄从长安赴洛阳巡幸相似,故时人称之为“随驾隐士”。卢藏用隐居期间,坚持贞检操守,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他的名气越来越大,终为武则天所闻,特擢为谏官。藏用甫上任,即撰《谏营兴泰宫疏》,劝止武则天修造宫室。文中辞锋犀利,文采雍荣,深得武则天欣赏。

神龙(705-707)年间,藏用被提拔为起居舍人,兼知制诰,又转升为中书舍人,可以算得上春风得意。藏用感喟自己的遭遇,认为世俗之桎梏对人才脱颖而出大有拘忌。这些桎梏有违常理,往往令人才不得畅用。因此,俗世中的清规戒律大可弃之。他为此作了一篇《析滞论》,其中借主人与客人的对答,指出“徒识偏方之诡说,未究亨衢之通论”的世俗言论,往往造成“拘而多忌,终丧大功”的恶果。文章中引经据典,尤以《易》《传》之义理运用神妙,所举历史人物之兴废遭遇,切中要害,令人信服。且其文章文法朴实,不尚虚浮,言之成理,颇有古文遗风。

藏用虽居高官却不谙为官之道,“性无挺特,多为权要所逼,颇隳公道”(《旧唐书》》卷九四)。藏用经常成为权贵计谋的,牺牲品,有时则是替罪羊,这是文人从政的悲哀。武则天死后,唐玄宗与太平公主二人争夺朝廷大权,斗争十分激烈,藏用卷入纷争,依附太平公主。后太平公主失败,藏用受到株连,被发配岭南。开元(713-741)初年,病亡。

卢藏用不仅经史博赡,而且工书法,尤其擅长篆书和隶书,继承了卢氏累世以书法著称的传统。藏用还雅好琴棋,精通乐理,当时人都称他为多能之士。他年轻时与著名的画家陈子昂、赵贞固交情很深,曾代他们二人抚养儿子,时在隐逸期间,百姓多称道他忠义。有文集20卷传世。

与卢藏用时代比较接近韵卢氏名人尚有卢粲。卢粲,以文才出名,是卢玄的第五代孙。其祖父即卢彦卿,曾撰《后魏纪》20卷,是隋朝的史家。其父卢行嘉,学问也比较精深。受他们影响,卢粲自小就“博览经史”,刚20岁就中了进士,可谓年轻有为。景龙( 707-710)二年,官至给事中。韦后擅权,卢粲曾上疏劾奏,以《周官》为据,斥韦后等“宪章在昔,垂法将来”。他还曾经据《春秋左氏传》之义,驳中宗为武崇训封谥,二次上奏,二次被驳。卢粲不怕得罪权贵,坚持己见,最终中宗只得依他。史传称其有名臣风范。

此后,卢氏子孙已罕闻有学识之士。

卢氏家族,自卢玄以来前后七代,每代都有文化名人出现。他们以经史儒学、书法二项而世代相传,并且多以文学风长,可以称得上名副其实的文化世家。

除卢氏家族自相授受外,对姻亲其甥侄辈也有熏染。如卢思道的外甥封伦,即为一例。封伦,字德彝,观州人,幼年曾受卢思道教育。卢思道曾说: “此子智识过人,必能致位卿相。”后入隋为杨素行军记室。杨素为隋文帝杨坚重臣,身份尊贵,才华超群,最是傲物轻人之辈,但对封伦却大加青睐,赏识有加。二人常常促膝长谈,经史百家,大政方针,无所不涉,常常燕谈竞日而无倦色。杨素曾拍着自己的座椅说:“封郎必当据吾此座。”以国之栋梁目之。后入唐,颇得幸于高祖、太宗,官至尚书令,封道国公。

总之,南北朝之际,北方沦于异族统治之下,北魏统治者采取汉化政策,大力吸收汉族文化,对汉族知识分子颇多优遇。许多世家大族,也颇以此而自重。这两个因素的结合,出现历代不衰的卢氏文化世家,这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隋唐后,土族势力日益没落,卢氏家庭也随之式微,最终湮灭无闻。

end

主要参考文献

《隋书》,中华书局标点本。

《旧唐书》,中华书局标点本 。

《新唐书》,中华书局标点本。

《北史》,中华书局标点本。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标点本。

阅读链接

程张 ‖《诗》《易》相传——燕韩婴世家

程张 ‖ 振兴儒学——广川董仲舒世家

程张 ‖ 儒家文林——衡水安平崔骃世家

程张 ‖ 文武兼资——涿地卢植世家

程张、耿索丽‖建安才子——邯郸刘劭世家

艾文 程张‖ 博物笃学——范阳张华世家

程张 ‖ “三张”美文传天下——安平张载世家
程张 ‖ 实学广见——阳平束皙世家

程张 ‖ 稽古有机思——范阳祖冲之世家

程张 ‖ 忠贞好学——范阳涿鹿郦道元世家

(0)

相关推荐

  • 缑乡风情丨宁海历史上功名最高的人竟出自这个村,难怪宁海、临海、天台、三门等地的卢姓人都赶来祭祖

    卢原质像 探花郎卢原质的文脉运气及其他 文/天姥老翁 2016年4月24日,暮春时光,天气雨转阴,来自临海.天台.三门及宁海本地的深甽.力洋等地的卢氏后代700余人集会桑洲田洋卢村,思祖祭祀,盛况空前 ...

  • 火神派传承

    火神派传承 一."火神之祖":刘止唐 刘沅(1767-1855),字止唐,四川双流人,生于清乾隆二十三年,卒于清咸丰五年,生平跨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享年八十八岁,是清中叶重 ...

  • 程张、耿索丽‖建安才子——邯郸刘劭世家

    刘邵父子是三国时期魏国知名的学者,尤以文学见长,是当时文坛上引入注目的父子作家. 刘劭,字孔才,广平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人,早年的事迹已无从得知.建安(196-220)年间,担任计吏(专门为地方官整 ...

  • 曲江张姓巨族

    引语:从我国历史角度的纵向看,宗族文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民族.中国人对血缘关系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未来的社会构造依然会与宗族文化有着相当深厚的关系.所以说,宗族也会跟着时代的变化 ...

  • 程张 ‖ 振兴儒学——广川董仲舒世家

    董仲舒,广川人(今河北枣强县境内),自幼聪敏好学,尤其喜欢研读<春秋)之学.在西汉初,孔子所创儒学"五经"中,惟<春秋>学的传人最少,几成绝学.董仲舒精研细思,很 ...

  • 股市投资:中国下一张“王炸”!巨量财富或将流入这个行业

    网络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电话网络时代.互联网络时代.以及即将进入的物联网络时代. 所谓物联网技术,是把电子.通信.计算机三大领域的技术融合起来,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实现物物相连.物联网是万物互联的基础,也 ...

  • 中国下一张“王炸”!巨量财富或将流入这个行业

    网络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电话网络时代.互联网络时代.以及即将进入的物联网络时代. 所谓物联网技术,是把电子.通信.计算机三大领域的技术融合起来,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实现物物相连.物联网是万物互联的基础,也 ...

  • 程张 ‖ 儒家文林——衡水安平崔骃世家

    东汉时全国闻名的崔氏家族,是中国古代一个典型的文化世家.崔氏家族人才辈出,尤以崔骃最为著名. 崔骃的高祖父叫崔朝,涿郡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人,在汉昭帝时,任幽州从事,曾经劝谏当时的幽州刺史不要与燕刺 ...

  • 程张 ‖《诗》《易》相传——燕韩婴世家

    韩婴,又称作韩生,燕人,从小勤奋好学,在汉文帝(前179-前157)时,被朝廷收罗,依据其才华而任其为博士,当时他还很年轻.景帝时(前156--前141),被任命为常山王太傅.武帝继位后,将他召回,仍 ...

  • 激荡四百年:张兴世扼守钱溪断粮道,刘胡怯战叛军大势已去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389篇 准备妥当后,张兴世并没有第一时间前往钱溪,而是率两百艘小船先逆流而上然后又返回,一连数天,都是如此. 刘胡听说后,笑道:"我都不敢越 ...

  • 激荡四百年:袁顗增援引得刘胡不满,胶着之时张兴世献奇计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388篇 郑黑的逆袭以及局势的变化,让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这是一个平步青云的好机会,连弋阳的西山蛮族首领田益之都起兵响应建康朝廷. 刘彧毫不吝啬奖赏,立即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