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皇殿秘史||村名里的秘密:以礼仕湾、柏万城、上龙盘、黄柏洞、蛟源等地名为例,说说这些地名中的巨大秘密
在嘉庆16年(1811)的《宁远县志》县志中(另一版本中漏掉了20页,没有这段文字)有这样一段记录:旧俗有户首总名,为门户应役计也,后遂因之为村名。如李胜晚,柏晚成之类。前令汪龙庄(汪辉祖非之,改李胜晚为礼仕湾,柏晚成为百万塍(chéng,田间的土埂子,小堤),皆取其音同之字,见《善俗书》(汪辉祖所著改名笔记,后出版,今末见其书)。然改之不能尽,今亦多仍其旧称。积重之势由遽(急切)返矣。——摘自嘉庆《宁远县志·卷一·舆地》。
这段记录,翻译成现代白话文的意思便是:过去有把户首的固定称呼作为户籍以便受征召、服劳役、交租税的传统,后来便因袭成了村名。比如李胜晚、柏晚成之类。前县长汪龙庄认为这样不太对,便改李胜晚为礼仕湾,改柏晚成为百万塍(chéng,即今之柏万城),都是取它们的同音字。这个可以见汪辉祖的著作《善俗书》。但是,改也没有一下全改过来,现在还很多的仍是老名称。历史积压太重了,亟待改过来了。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三点:第一,像李胜晚(李仕湾)、柏晚成(柏万城)、谢庆成(柏家坪谢家)、柏万胜(今柏家坪柏家)、李盛孙(大山背)等原来是户首的固定称呼。第二,李胜晚改为李仕湾,柏晚成改为百万塍等是前县令汪辉祖所为。第三,这样改为是了尊重前辈。
首先我们看什么是首户。所谓户首,其实也称首户,指一个地区田产最多,向政府交纳税收也最多,即这个地区最富有的人家。 就是我们现在通称的某某地区的首富。
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保甲制,里甲制等。以明朝为例, 洪武十四年(1381),朝廷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里甲制度,乡村社会原有的基层组织基本上都被整合到这个统一的制度框架中。里甲的编制方法,是每110户编为1里,由丁粮最多的10户担任里长,其余100户则称为甲首。各里中无力承担差役的鳏寡孤独人户,则带管于110户之外,称为畸零户。10名里长以10年为一个周期轮流应役,先后顺序根据丁粮多寡预先编排,每年由1名里长率领10名甲首应当差役,并负责“管摄一里之事”。这里的里长户、甲长户就是户首。
其次我们看什么是总名。总名,因字释义就是总的名称,按实际意义解释就是固定名称。比如说男人、女人,总的名称就叫人;又比如说,白菜、罗卜、芥菜、芹菜、波菜……总名就叫蔬菜;再比如说,稻、黍、稷、麦、菽或麻、黍、稷、麦、菽,其总名就叫五谷。
最后,我们再来解释户首总名,即指一个地方多位富有人的固定称呼法,如果这个地区只有一位最富有的人,那这位户首的人名就成了村名了。比如说,刘均申村、谢庆成,在明初编籍入户时,刘均申和谢庆成是那个甲的最富有人,所以他俩的名字就成了村名。由于他俩刚好处于明初编户籍时立村,他俩既成了户首,又成了村名。也有另一种情况,像李仕湾,在明初编辑户籍时,已经有了十多户人家,有的还分迁到外村了,田产较多的人可能就有好几户,其户籍名就不能由一人确定,于是给他们这些田产多的人就合并一个固定名称叫李胜晚,李胜晚后来成为村名。其实这李胜晚早有村名叫双溪,又叫花桥塘,以定居双溪莲花桥而得名。即,李胜晚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多个户首名字的总和。柏晚成也是一样,是柏姓户首、王姓户首和陈姓户首三者的结合,而实际上后来就成了这个地区最富有者的指代名。由于智眉禅师在这个地区田产最多,柏晚成便成了智眉禅师的指代了。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户首总名可能是某宗族先祖,也可能不是,不能一概而论。像今柏家坪柏家村,它宋代就开村了,但其户首名是明代初年才定的,这个柏晚胜就不可能是柏家村的开村始祖了,而只能是编户籍时柏家村最富有人(可能是多个人)的总名称。
有许多柏家、柏万城一带的柏姓后裔,总认为柏万胜、柏万城是该地区的始祖。你要晓得,柏家和柏万城这里的柏姓是宋代就来定居了的,等到明代再确定首户,还可能用始祖姓名去为户名吗?千万不要以讹传讹了。
这里,我们专门来说说黄柏洞、蛟源、上龙盘三个地名。黄柏洞、蛟源、上龙盘三处地名,在康熙或更迟一点的时间以前,它们分别叫黄伯洞、椒叔源、上罗盘。三处地名分别为罗姓(宁远罗姓大都从这里分迁而来)、龚姓、陈姓为主的居民点。翻看此三姓族谱,他们都是明初时期才迁来的。如黄柏洞,其始祖千十一郎,字文秀,生于明洪武二年(1369)。成年后因避难从江西迁于此处;又如上龙盘,始迁祖道诚,号华十五郎,户名陈开懋,生于明建文二年(1399),殁于成化三年(1467),从宁远夏庄因打猎而迁来此定居;椒叔源的瑶民是在明初营阳侯杨璟平定杜回子之乱从今仁和北的寒塘一带迁来。他们迁来时都是“刀耕火种,伐山营生。鼠耗粮夹,豁免差役。插标为记,跑马为圈。”也就是说,这里是未开发之地。
我们再看看“黄伯洞”和“椒叔源”这两个地名,一“伯”一“叔”是指人,他们的关系是伯叔关系呵。这就说明,这两处地名是因户首名而成村名的。再由此扩张去,麻江、石家洞、洋塘、石古源、金洞、小茗洞等等,都是明初才有汉瑶等民族在此定居。有人定居,才能有建筑,那么汉皇殿即皇伯祠也只能是这个时候以后才有的建筑。
又考虑到,“皇伯”与“黄伯”同音,“皇伯”应该是这个地区的户首总名。因是总名,这里又有黄江,遂将“皇”改“黄”定为户名。在隆庆(1570)《永州府志 》 又有了“黄伯瑶”之称。故汉皇殿的“皇伯祠”应属明初至隆庆1570年之间的建筑,系黄伯洞的首户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