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乖的孩子越让人操心?这个教育误区,是父母最大过失
不知道各位,
小时候是否恨透了那位“别人家的孩子”?
他们该懂事听话,门门功课都拿第一,
又懂得节约用钱,从不向父母伸手要钱,
永远老实,给父母长面子,
什么事都能按照父母想法去做......
但这些看起来乖巧懂事,往往更令人操心。
韩剧《请回答1988》让人心疼的一个角色,
莫过于就是那位德善。
虽说顶着女主角光环的她,但在家中兄弟姐妹排第二。这个尴尬的地位,每次家里有什么好吃,父母都只会给最大的姐姐和最小的弟弟,并要求她懂得尊老爱幼。
在分炸鸡的时候,父母都会将两个鸡腿给姐姐弟弟,自己却只能吃鸡翅;甚至家中只有两个鸡蛋时,父母也是先让姐姐弟弟享用,自己还被要求说喜欢吃腌豆子......
由于在很多大人眼中,“乖孩子”这个称号是对孩子最高的赞誉,这也导致一些敏感早熟的孩子,为了努力而做出乖巧模样去讨大人喜欢,甘愿将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压抑起来。
就像德善这样孩子,她们一位自我牺牲的事情会得到父母理解,但事实上父母却还真以为德善就是不喜欢那些姐姐弟弟喜欢的信息。
自己身边至亲的人,将懂事的孩子的委屈视为当然,这无疑给他们来一次最心酸且最残酷的打击。
俗话说:父有诤子不败家。这个“诤”,是犯言直谏的意思。一个敢于表达内心真实想法的孩子,是最为可贵;而一个合格的父母,却不会以“乖巧”来要求孩子。
这些乖巧懂事的孩子,为了满足他人意愿,获得他人首肯,不得不压抑自己真实需求,学会察言观色,去迎合大人的情绪和需求。
电视剧《欢乐颂》的曲筱绡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从小与父母一起白手起家,自己以及母亲不仅没有得到父亲家族那方的认可。
再加上父亲的多次感情背叛和重男轻女,让她失去了童真,为了迎合父母认可,逼迫自己时刻察言观色,变得圆滑略带奸诈,勇敢又略带戾气。
这些孩子从小不敢表达自己内心想法,长大后,有些会变得冷漠自私,也会存在患得患失的焦虑情绪,严重还会存在暴力倾向。
由于父母的约束,对孩子人生进行干预和主导,害怕孩子摔倒就对孩子行为加以约束;孩子到了青春叛逆期,父母以“过来人”的权威去管教孩子。
这些潜移默化的教育下,这些被训乖的孩子,逐渐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的“乖员工”、感情让父母做主的“妈宝”以及从不提问的“乖学生”......
有研究分析,那些总将不幸归结于自己内部,将好事归结于外部的孩子们,往往会有更多的抑郁体验。
这些懂事的孩子,面对无法通过自身力量改变的事情,常常将过错自责自己,否定自己价值以及真实能力。
龙应台曾经说过:中国父母育儿存在一大问题,那就是干预太多、问询太多、包办代替太多,而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太少。
即便这些孩子生理成为大人,但心理上还停留幼儿阶段,时刻需要一根随时能搀扶依靠的“拐杖”。
小孩子本身就应该有自己童年的样子,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喜欢就大胆去争取,不喜欢就大胆去回绝,敢于坚持自己主张,不必为了迎合大人而伪装自己。
因此,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做就是给予他们一个理想环境,
若在我们面前孩子还是畏首畏尾,胆小谨慎。
那么,当踏入社会时,
还能指望他们自信独立去面对成人规则吗?
每个孩子都能吃糖也会要糖,
能独立战斗也能依靠他人,
能处理冲突也能坚守底线,
能换位思考也能守住真心。
希望天底下每一个孩子,
都能只懂他们这个年龄所应该承担的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