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墨竹画?(上)
陈相锋
墨竹画应该说是最容易被接受,也是最容易上手的一门中国画科。学习墨竹画的基本理法要求是以物理为依据,以笔墨技法为表现手段。
物理即自然物生长变化的规律。宋画非常重视物形、物情、物态,更重视物理。苏轼在《净因院画记》里面讲到“常理”,亦即物理。这个“常理”跟它对应的就是“常形”。所谓有“常形”的物象是指有相对固定不变外形的“人禽宫室器用”等绘画题材,“无常形”的物象则是指“山石竹木水波烟云”等无相对固定不变外形的绘画题材。苏轼认为对于没有固定形态的山水、竹木、水波、烟云等,就应该从理上去追寻,明白其生长变化的规律。所以画墨竹的时候,明理就显得特别重要。
笔法是指笔墨技法。这个笔墨技法更多地依托于书法技法,同时它又要与物象有关系,这样才能够使在书法中学到的这些笔墨表现力在表现物象的时候有一个依托。
(一)竹叶形态
竹叶形态是指竹叶的形状、姿态与色彩特征。在我国目前所能见到的857种竹子中,竹叶形态可概括为披针形、线状披针形、卵状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长椭圆形、卵形等六种基本形态,其中披针形是竹叶形态的常见特征,其他形态极为少见。竹叶有其特定的形态特征,在观察物象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许多人画竹叶时不到位,其形态容易画得像柳叶。柳叶和竹叶有什么区别呢?首先来讲柳叶是弯的,竹叶是直的;它的形态和竹叶也不一样。竹叶的一个特征是除了中间那个主脉之外,边上还有几根次生的脉,所以竹叶虽然说很薄,但是相对比较坚挺,而柳叶就没有这么厚,没这么挺劲有力。竹叶形态是在后边的五分之一处才变细,而柳叶在中间就开始变细了。偶尔的变化也是允许的,比如说在文同墨竹画里面也有几片竹叶在中段之后就变细了,但是大部分的竹叶基本上是这些特点。这种厚实劲健的感觉跟写书法的横画、撇或者悬针特别像。
据历史记载,用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竹叶的正反面是从文同开始,就是用浓墨表现正叶,以淡墨表现反叶,他表现的叶子中段很厚实,到收笔的时候速度就要慢慢加快。整体来说画竹子速度是偏快的。从这种用笔的变化中能感受到其用笔既沉着又痛快。也就是说,笔锋要能提得起来,提不起来就塌下去了。既不能飘,又不能滞,就是要想好怎么样让笔锋既能痛快又能沉着。在画竹叶的时候还要注意它的形态特征,就是竹叶的前三分之二基本上都是饱满劲实的,到了后面可以出锋,偶尔也可以提前出锋或者不出锋,在相互之间的关系处理过程中是随机应变的(图一、二)。
(图一、二)文同《墨竹图》墨竹点画形态与自然竹子形态的关系
(二)丁香头与枝叶关系
丁香头一词,最早是由元代李衎在《竹谱详录》中所提出:“画枝。各有名目。生叶处谓之丁香头。”由此可见,丁香头是指生叶的末端竹枝上的叶鞘结构(图三)。竹叶由末端竹枝生发而出,竹叶的叶鞘部分包裹在每个末端竹枝的小竹节上,形成了多个近似三角形的一组叶鞘结构,以其形态类似丁香头而得名。我为什么要特意提到这一点呢?因为竹子能长叶子的地方只有丁香头,只能生长在末端竹枝上,很多画家画竹子时随便长叶子,有的甚至跟枝干都没任何关系。南宋初期画院画家吴炳《竹雀图》(图四)的丁香头与竹叶关系是非常严谨的,一个丁香头上面长一片叶子,叶子左右交互生长。
(图三)自然竹子丁香头
(图四)【宋】吴炳 竹雀图
枝叶关系是指竹叶与生叶的末端竹枝(即丁香头)的生长关系,其物理属性是要求竹叶必须生长在末级竹枝的各节上,正如李衎所说的“叶叶着枝”。竹叶以其叶鞘结构附着在末级竹枝上,在双钩设色竹子图像中常可见到画家对叶鞘结构的精细描绘;但在墨竹画中,这种复杂的叶鞘结构已被简化成一根细线,如同细小竹枝的画法。因此,在墨竹画中,枝叶关系可分为着枝式与不着枝式,在着枝式中还要看竹叶所着的枝条是否末端竹枝,在不着枝式中则要看竹叶的延长线是否与末端细枝相对应,从而更为准确、严谨地分析竹子图像中的枝叶关系与物理表现的对应关系。着枝式例如北宋画家文同的《墨竹图》(图五),所有的叶子都跟枝干发生关系,都长在枝干上面,没有叶子到处乱飞。
(图五)【宋】文同 墨竹图(局部)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