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2015-12-18
山东是全国的肉牛主产省区,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与悠久的养牛历史传统,智慧的劳动人民培育出了鲁西牛、渤海黑牛与蒙山牛三个优秀地方肉牛品种,存养了近500万头的各品种肉牛,形成了“一带两区”三大肉牛优势产区,养殖模式也正在由家庭散养向规模化养殖转变,以肉牛繁育、高档育肥、加工、销售、餐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开始隆起,以乳肉兼用牛、鲁西牛、黑牛及其它品种肉牛为主导的多品种互动格局也在逐步形成。深入分析全省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有助于加强产业发展的引导与扶持,推进全省肉牛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其合理、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1 行业发展现状
1.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山东省是全国的肉牛养殖大省,多年来,全省肉牛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养殖规模持续扩大,牛肉产量稳居全国前列。据统计,2014年全省肉牛存栏495.4万头,肉牛出栏440.8万头,牛肉产量66.6万吨,比1985年分别增长0.9倍、15.9倍和14.1 倍。
1.2 优势区域带动明显
经过多年发展,全省肉牛业逐步形成了“一带两区”产业优势聚集区,“一带”是指涵盖菏泽、济宁、泰安、聊城、德州、济南、淄博、滨州及东营9市的肉牛产业优势带;“两区”是指涵盖临沂、莱芜、日照和枣庄4市的鲁中南肉牛产业区及包括青岛、烟台、威海和潍坊4市的胶东半岛肉牛产业区。其中“一带”的肉牛存栏规模占全省存栏量的78%以上,牛肉产量占全省牛肉产量的比重超过70%。
良种化程度普遍提升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大面积开展肉牛改良以来,全省肉牛良种化程度不断提高,尤其实施国家良种补贴项目后,每年改良肉牛近215万头,2014年全省肉牛出栏率为88.97%,分别比2006年牛肉产量高峰时提高31个百分点,2014年存栏牛个体产肉量已达到151.09千克,比2006年增加6.47千克。
1.4 养殖生产方式逐步转变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随着肉牛规模化养殖及屠宰加工业发展,肉牛异地规模育肥模式成为全省肉牛规模化养殖的主要方式,近年来,随着全国性肉牛基础母畜存栏的下降,尤其是国家各类产业政策的不断引导下,母牛养殖、繁育与育肥的规模企业比例逐步增加,养殖方式正悄然发生变化。
1.5 企业经营模式不断创新
近年来,养殖加工企业规模逐步扩大,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主要依靠其经营模式的不断创新。通过模式创新,企业与养殖户之间关系实现了联系纽带由市场向产权的转变,形成了“资金共筹、利益共享、积累共有、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在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了由养殖销售到“种-养-繁-加-销-餐饮”的全产业链经营转变,进一步扩大经营利润。在销售方式上通过连锁商超、连锁餐饮、电子商务等形式,直接与消费终端对接,提高了经营效益与效率。企业一系列经营模式的创新,大大提高了生产规模与经营效益,企业带动能力明显加强。
1.6 肉牛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随着畜牧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涵盖肉牛良种供应、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监测、畜牧技术推广等公共服务体系在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得到长足发展,各类投入品供应、技术服务中介机构和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不断增加,社会化服务保障能力逐步提升。信息化技术在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运用能力的增强,加快了法规、政策、技术、市场等信息的传达,引领产业转型的趋势愈发明显,推动了以政府、协会、企业、研究院所共同参与的多层次信息服务体系的完善,有效促进肉牛产业与其他各产业间的融合,为肉牛产业的深度转型发展奠定了基础。
1.7 各类产业发展扶持政策逐步增多
近年来,随着中央对肉牛产业的逐步重视,国家先后发布了《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全国节粮型畜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全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3-2020)》及其配套方案。近日,农业部又发布了《关于促进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在肉牛标准化场建设、良种补贴、基础母牛扩群增量、肉牛调出大县奖励、草牧业试验试点及粮改饲试点等政策扶持力度上进一步加大,这都将对肉牛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 基础母畜数量持续减少
多年来,受国际市场低价冲击、国内市场需求放缓的双重影响,国内牛肉价格增长缓慢,而草料价格与人力成本不断上升,规模化养殖比重偏低,导致生产成本上升,比较效益下降,农户养殖积极性降低。自2004年以来,肉牛母畜存栏数量持续下滑,虽然近两年下降趋势放缓,但母畜存栏不足的局面犹在,这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2.2 生产经营方式相对落后
当前,肉牛产业饲养管理比较粗放,先进饲喂技术得不到广泛应用,优质牧草及其加工技术还未普及,生产成本偏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此外,散养仍是肉牛饲养的主力,规模化饲养比例偏低,饲养合作组织未能有效发挥其作用,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2.3 支撑服务体系仍不健全
尽管畜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与猪禽相比,肉牛产业在良种繁育改良、优质饲草生产加工、疫病检测防控、畜产品监测、先进技术推广等方面体系建设还不健全,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尤其基层公共服务能力偏弱。
2.4 种质资源选育开发不足
目前,山东省肉牛品种众多,种质资源丰富,但在新品种培育上没有新的突破,地方品种停留在保种阶段,且场内品种家系偏少,近交比例上升,退化严重。引进品种仍依靠国外引进,走不出“引-退-引”的怪圈。在品种资源开发上,开发能力严重不足,产业化程度不高,企业带动能力弱,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
2.5 生产制约因素增多
山东省是农区,人口多,土地资源紧张,养殖场与饲草基地建设“用地难”问题突出。中小规模的肉牛全产业链生产经营模式增多,融资贷款难、畜牧业保险少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呼吸系统疾病、运输应激综合征及口蹄疫是主要疫病,疫情监测滞后现象犹在,常见病仍以业主自行诊治为主,防控难度加大。相当部分专业人才及年轻人不愿从事产业的养殖环节,进一步推动了养殖成本的上升,势必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 行业发展趋势
3.1存栏量趋稳,养殖经营方式转变
随着国家经济新常态的继续延伸,牛肉需求增速放缓。受国家“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补贴政策的影响,母牛存栏止跌回升态势增强,散户养殖仍是母牛养殖主力,存栏10头以上的养殖散户将增加,部分异地育肥企业开始向自繁自育模式转型。随着土地流转力度加大,适度规模存栏的家庭农场及规模场增多。养殖成本不断增加,促使适度规模的养殖企业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增加盈利环节。
3.2 养殖成本加大,生产效益下降
随着饲草料价格的上涨,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环保压力不断加大,活牛供应不足,建设与生产所需的建材、人工、能源、运输、疫病防治及屠宰、死淘等费用的增加,直接造成育肥成本加大。而当前消费市场的需求放缓,牛肉价格涨幅不大,导致产业盈利空间减小,效益滑坡。
3.3 养殖、加工企业加速转型
尽管由各类政策的扶持,但未来一段时间内肉牛数量趋紧局面继续存在,由养殖到餐桌供给的各环节利润点降低,促使单纯的养殖和加工企业逐步减少,产业加速整合局面形成,利于各环节风险控制的“母牛繁育+育肥+屠宰加工+连锁餐饮(商超)”的全产业链模式将成为养殖、加工企业转型的主要方向。“互联网+产业”逐步运用到产业各环节,电销方式将会加速企业与消费者的直接对接,推动产品进入全国大市场。
3.4 生态、高档牛肉生产步伐加快
随着社会资本向肉牛产业流入与政府扶持政策的影响,优质地方肉牛品种的开发成为资本追逐的方向之一,但受地方品种存栏数量限制与其他生产要素制约,产品开发成本较高,只有通过生产高附加值的生态高档牛肉的办法,大幅提高产品盈利空间,才能保证产品开发的可持续性。目前,山东省部分企业生产的高档牛肉已经替代部分进口产品进入国内高端酒店,未来一段时间,生态、高档、精细化牛肉产品生产将会取得新突破。
3.5 受国际市场影响加剧
受供求关系及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的影响,国内牛肉价格保持高位运行,而以放牧为主要方式的低成本生产国家,牛肉产品价格较低,致使各种渠道进入国内的牛肉给国内市场造成较大冲击。随着国际牛肉价格低位运行及加入WTO时间的延伸,以放牧为主国家的牛肉产品进口量会进一步增加,国内牛肉市场受国际市场影响进一步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