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上,哪一个时期的楷书最值得学习借鉴?
中国书法中的楷书,历来被人们看作是入门学习书法的典范书体。虽然有些人认为用其他书体一样可以达到入门学习的效果,比如篆书、隶书等,但是楷书的实用性是这几种书体中比较强的,所以用楷书作为入门书体比较合适。
但是楷书也分好多种,有不同时期的楷书以及不同流派的楷书书法。所以该如何挑选、学习,也是一个问题。如果对楷书发展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详加比较,找出他们之间的不足,就可以做到“取长补短”,从而找出比较适合学习的楷书书体了。
因此,从楷书发展的来源看,它似乎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
从东汉末以后,隶书的书写姿态发生变化。汉末魏晋的书法家虽然主要致力于行书、草书的创作,但是对楷书同样也有一定的贡献,这一时期的楷书大部分是从写经体等民间书体中发展而来,更多的带有书写的自然性,还远远没有达到书写的艺术性,尤其是我们看钟繇、王羲之等人的楷书作品,更是如此。
汉末魏晋之后,南北朝时期,魏碑等碑学书法相继问世,在字型大小以及书写上都有了更大的进步,尤其是很多原先隶书中的隶书笔意明显的被改变了,结构布局也趋于平正。
从汉末魏晋的小楷,一直到到南北朝的魏碑,这算是楷书发展的两个阶段。魏碑虽然与后世楷书在形态上有诸多差异,但是究其本质而言,仍然是具有楷书的因素的,可以看作是楷书发展的先导。
魏碑之后的隋唐时代,先是隋代墓志的流行,可以看作是唐楷发展的铺垫和过渡。这一时期隋代墓志中的楷书作品有些已经很接近唐代楷书了,比如我们就以唐代欧阳询的《九成宫》和隋代墓志中的《苏孝慈墓志》做对比,就会发现他们几乎是一样的,甚至可以在笔画、结构上可以找到诸多雷同之处。由此可以看到,隋代墓志为唐楷发展提供了一种可以被继承、模仿的基础。
唐代楷书沿袭前人经验,但是更加工整细腻,尤其是在楷书法度的创制方面有很多贡献。唐代楷书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一种代表性的时代书体,同魏晋行草相提并论,那是因为唐楷在内在法度上达到了和谐统一。中国书法史上,楷书四大家中,唐楷有三个。
宋元明清时期,楷书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向,一种是往实用性方向发展的馆阁书体,一种是往艺术化方向发展的楷书书体。馆阁书体可以被看作是“书法”的一部分,但是馆阁体程式化的表达和偏于实用、忽略真情实感的书法倾向,造成了千人一面的书写态势,已经渐趋僵化。而为了艺术而艺术的楷书创作受众更小,拘泥于于个人之偏见,难以博得大众喜爱。
这五个阶段中,初学者学习楷书的时候,应该选择哪一种书体作为入门学习的首选呢?
我认为唐楷可以看作是首选,也是最好的入门书体。因为唐楷书法更加集中的表现了书法中“法”的意义。
之所以要以楷书作为入门书法的书体,正是因为楷书重视取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初学者以楷书为入门基础,将大有裨益。
当然其他书体也有学习的价值,但是就初学者而言,他们最好是从唐楷入手比较好。
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学习任何一门东西,如果我们掌握了它的规律的话,那么这个东西就算掌握了,而唐楷正是这样一个让人可以总结书法规律的书体。就其他阶段的楷书来说,它们规律性并不是很强。
比如魏晋时期的小楷书法,更多是注重性情发挥;南北朝时期的魏碑书法大多数是民间艺人所篆刻的,因此它的“可爱”之处也在于它的朴实无华,但这样一来,也不容易让初学者掌握书法规律;隋代的墓志在法度上已经非常接近唐楷了,但是不是很彻底。宋元明清时期的楷书书法要么过度强调法度,以至于形成烂俗的“模式”,要么完全抛弃法度,更是挑战传统的审美风格,个性有余,法度不足,也不足以效仿。
但是唐楷也有它自己的缺陷,唐楷书法家中,欧阳询楷书尚可,但行书不佳,难以将欧楷的艺术逻辑完美的接洽到行书上;颜体书法雄强壮阔,但是有时候失之于文雅,有鲁莽之嫌;柳体骨力奇俏,但是瘦硬多节,失之于温润。
所以在取法唐楷的时候,仍需要注意这些问题。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 比如,可以用魏晋小楷的潇洒、温润来弥补柳体、颜体的弊端。这也是我们了解楷书发展历史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