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发现本心、利他发心,指引自己一条生命的出路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往今来,皆同此理。在这样一个价值观多元的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好像行色匆匆,却难以“慢”下来,都在为了心中的“利”耗尽一生。
但是,不同层面的人,对同样问题思考与处理方式却不一样,这也造成了各自命运的不同。就像自己被生活套牢,愁眉不展之时,如果换个伟人思维模式去处理,兴许发现压根就不是个事!
不同年代,价值观取向也各有特点,你所崇尚的,换在其他年代,也许不值钱。就像豆腐渣,以前是猪吃的,现在人也时兴吃了,还能养生。
以此看来,我们习惯较真的理,拼命争的利,本身也是当时逢场作戏罢了,自己套在里面觉得真,但在事物发展的角度看,在一生的经历上看,心里固守的“理”、“利”……也许真是自作多情!以此作为心中之自我,那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好像想想是这么回事,但是一遇到实际的事情,马上习惯的自私自利的心又泛上来,以看得见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心”!虽可能一时如愿,得到想要的,但是这样获利的思维模式,很容易让心随着利的起落而波动,得到高兴,失去担忧,心随境迁,而且最后心能得到啥?!除了记忆还能得到啥呢?
心,初浅理解可以是人体磁场能量场的中心,如同电脑软件系统,有调控经络气血有序化运行的摄力,也有记忆思维运算判断等能力。目前科学对它的研究还仅仅是冰山一角,还有很远很远的路要走;但是从古到今,不少仁人志士,以人体为工具,通过合理的锻炼经络气血,扩大能量场范围,逐步与天地能量场本一,发现“心”本来的涵义,我们如能正确的认识心,并且锻炼提升心,那么面对同样的世界,我们的定力与智慧就高,人生的路就走的更明白。
一般人习惯性的把各种情志的心理,如把嗔怒心、忧悲心、沾沾自喜心、惊恐心、爱思虑心等等当成自己性格,当成自心;却不知自身脏腑经络气血兴衰在控制着情志,如把脏腑经络气血调通畅,对应情志也会改变,因此这种把情志当成自心的做法,本身就不是真正的自心。
也有把酒色财气等外境当成自心依附,穷其一生苦苦追求,误作为自心;但是当外境消亡时,自心又安在?这种把外境当成自心也是靠不住的啊。
还有人明白了自心不在外境,不在内在情志,不依附物质而存,并以此作为信仰,这样空想“自心了不可得”对么?
更有人认为绝对“自心了不可得”,这是荒谬的,它仅仅是种客观存在的状态,且这种真心无处不在,无论在哪都是真心,这样理解可以?
须知,凌驾于客观存在之外,再谈还有个信仰的“自心了不可得”,其实是大空定,浪费生命,在糊弄自己玩呢。另外,虽然表面文字上,“真心无所不在,无论在哪都是真心”这句话没啥毛病,但是实践中常有把“多有之心”当成无所不在,把“具体在哪”指的个别之处当成“无论在哪”,这样言行不一的。
就像“应无所驻而生其心”,不能把“应无所驻”与“而生其心”分开来理解,必须糅合为一个东西才对。那究竟“自心了不可得”是啥,真心是啥,本心是啥,只有扪心自问了!

《达摩祖师传》

这是佛教禅宗达摩祖师与二祖慧可,在少林寺后山的对话片段。我们试着也找找自己本心,若发现自心了不可得,那是本事!

达摩祖师:你跪在雪中,已三天三夜,有何所求?

慧可:请求大师为我安心。

达摩祖师:你心有不安?!

慧可:我虽致力求道,但总有不安之时。

达摩祖师:那将心拿来,我为你安。

慧可:我怎么找不到那颗不安的心(潜台词:自心了不可得)。

达摩祖师:我已经将你的心安好了。

慧可:求大师收我为徒。

达摩祖师:你向我求法,为何不先省悟自己?

若知前世因,今生受的是;若知来世果,今生做的是。

(慧可看着手背血色印记,也许是感念以前做将军时杀业太重,心生愧疚,才做出断臂了因之举吧)

达摩祖师:你竟有断臂求法之决心,那还有何不可呢?先赐你法号为慧可。

发现本心,小悟一把。然后生命不是越活越消耗本心能量,去贪图利益,这样损德而求利的做法,在降低自己的纬度,迟早会发现得不偿失!
那怎样指导自己一条生命的出路呢?必须在不断提高生命的纬度,不断增长功德,不断扩大本心能量,还能建功立业,身心健康,这才是长久之计。
要知道锻炼学习,不是自己把天下的能量装到自己身上,而是学会与天地能量场融而为一。要更好的学好,不是为了获取,而是利他发心,并且真的一生自始至终贯彻落实,那才有机会跟住祖祖传承,与天地能量场本一。
儒释道医等传统文化,讲万流归宗,不分家的,就像佛家说“弘法利生,续佛慧命”,同样也适合在其他传统文化上,天下文章只有一篇,活到老学到老,你做到了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