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益峰:侧船地,胡氏后人发丁三万,两个从二品武将
文/陈益峰
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
群鸡抱成团生活,而天天争食,凤凰是孤独的单飞,所以没有同伴。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就是聚族而居,成团争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这既是源于人类作为一种群居动物的本能,更是为了大家共同生存的现实需要。
每一个族群,有庞大的,也有微小的,有富贵的,也有贫贱的。按传统文化的观念,就认为一世祖的祖坟所在的位置,起很大的决定作用,本文索然的侧船地,为胡氏一世祖的女坟位置。
侧船地(很多人以为喝形是我编造的,其实多数都是家谱记载的,本文的侧船地喝形,也是胡氏古谱记载的),位于贵州山区,同行考察的有徒弟邓习红、姬常勇等人。
鸟瞰胡氏祖坟,势如巨浪,重岭叠嶂,层层开帐,如巨浪翻滚,主王侯千乘之气。将要入局,左右横开大帐,成卷帘殿试格。
卷帘殿试格,一边枝脚横去,而一边微微露出枝脚,脉从微露的一头而出。
鸟瞰胡氏祖坟,周围砂峰或尖、或圆、或方,精神饱满,形象秀丽
鸟瞰胡氏祖坟,内堂中众水交汇,真龙落处众水聚,水聚方为是
近看胡氏祖坟,穴星微开两脚,长伸抱持穴场
后龙极远,平岗行龙数十公里,气脉自远处过来,铺天盖地,重岭叠嶂,星峰起伏,势如层波巨浪,奔腾翻滚,主脉层层中穿,奔行雄伟,重重度峡,前簇后拥,缠护重重,加送紧密,护卫森严,有王侯气势。
将要入局,左右横开大帐,成卷帘殿试格,脉从帐中穿出,中脉逶迤细嫩,起起伏伏,跌断过峡,松形鹤骨,脉势清奇,最后束咽,起太阴金开口结穴。
近看胡氏祖坟,本身有手为钳穴,无论直曲短长,关键在要弯抱弓脚
近看胡氏祖坟,过峡小巧,穴星隐微,武曲星峰结穴,多在在钗钳位置上
近看胡氏祖坟,穴后顶头圆正,两边界水明白,钳内藏聚,弦棱分明
近看胡氏祖坟,穴结高处,并化坪作穴,穴后必有星辰作后靠
近看胡氏祖坟,顶气充足,下有合毡,葬乘生气
近看胡氏祖坟的墓碑,为后来重修的,初次下葬在明朝洪武初年
近看胡氏祖坟,钳中有微乳,扦葬在乳头,乳头圆正,两边界水明白
站在穴上,看明堂,内堂外龙虎交锁,船舷为案山,案外有大河暗拱
龙势生动灵活,器宇不凡,穴山端正秀丽,左右两手弓抱,外侧龙虎护卫四五重,为数十里大龙尽结,河水环绕,山山回转,虎踞龙盘,穴在众砂拥丛之中,罗城周密。
中脉左侧枝脚很短,外侧有山势大缠大绕,转头过堂至穴前。右侧枝脚长而送脉,尽头开长枝转头过堂至穴前,两枝在穴前交汇,外侧有大河横过。中明堂左右横长,窝聚成木船形,水口紧密,藏风聚气。酉龙入首,穴立庚山甲向,穴前大河左水倒右,子水来,走丙口。
明朝洪武初年,胡氏由江西临川,搬迁至此地,遍寻宝地下葬,如今已经六百五十年,后人丁大发,多达三万多人,明清时期,出现进士二人,武举三人,从二品武将二人,其他出类拔萃者,数不胜数。
近看胡氏祖坟,钳穴如钗挂壁隈,两股弯抱
近看胡氏祖坟,两脚曲曲,弯如牛角,弓抱穴场
近看胡氏祖坟,明堂融聚,罗城周密,财砂环绕
鸟瞰胡氏祖坟,千里来龙,关键看到头融结的形势,束气过峡,撞背入首结穴
近看胡氏祖坟,左右砂脚婉媚小巧
鸟瞰胡氏祖坟,穴在船舷上
鸟瞰胡氏祖坟,大河边自开一局结穴
鸟瞰胡氏祖坟,走弄屈曲,过峡度脉,顿跌飞舞,栖闪万态,龙势生动灵活
鸟瞰胡氏祖坟,星峰顺出,枝脚均布,行度团聚,尊卑有序,送从向前,上下照应,左右环抱,皆有眷恋之情,主富贵绵远,百子千孙,孝顺和睦,多福多寿,世代康宁
鸟瞰胡氏祖坟,缠护愈多愈有气,众山众水来会聚
鸟瞰胡氏祖坟,后龙展肩开帐,绵延数里,气势宽阔雄伟。脉从帐中心穿出,就像帝-王出巡,两旁护卫重重,威风八面,贵无伦比
各地山川地形变化多端,地理文化深邃复杂,再加上解放后的文化断层非常厉害,地理研究需要时间和精力。
总体来看,地理文化技术,流传下来的基本上只有基础理论而已,精华技术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而后随着老先生的去世,而消亡殆尽。业内部分同行,很多人总是鼓吹祖传和秘诀, 多数都是一些枯燥的理论,几个书呆子编造的空洞模式,现在基本都是几个农民装在兜里鼓吹而已。
鸟瞰胡氏祖坟,龙脉前行时候,左右分牙露爪
鸟瞰胡氏祖坟,龙脉藏牙缩爪,停止而结穴
鸟瞰胡氏祖坟,乘金相水,穴土印木,外藏八风,内秘五行
鸟瞰胡氏祖坟,左右龙虎四五重
鸟瞰胡氏祖坟,水口关锁紧密,水口内又成一堂局者,均可在局内寻找龙穴
鸟瞰胡氏祖坟,但凡寻地,先观水口城门,周聚关拦,内有着龙格结
鸟瞰胡氏祖坟,左右缠护很多,古语说:寻龙千万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关门若有千重锁,定有王侯居此间。
鸟瞰胡氏祖坟,明堂端正、平缓、不偏斜,如木船停在大河边,明堂内有真气融融
笔者自小喜好地理文化,老百姓下葬,盖房,请地理先生过来拉线布局,我总是待在身边观察,一言不发,充满好奇。后来一个本家叔叔,擅长为人相地,常常带着我,让我为其背包,自那时,地理的基本理论和做法,烂熟于心。
后来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北京古建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研究院等单位工作,期间专门拜过两个专业的民间师父,同时专业为人相地、相宅,后来辞职专业相地,迄今已有14年。
我的两个师父,都是初级文化人,乡绅出身,现在回首看来,他们主要还是擅长基础理论。专业功夫上,对他所擅长的地形领域有一些见解,但是一旦离开这个地形,专业度接近于零。就比如我们石柱的地形特征,他们的专业水平是完全应付不了的。
传统地理学认为的结穴模式
后来,笔者在工作和调查中,陆陆续续遇到的专业地理先生有六七百个,只要一遇到这些人,笔者都是多送烟、多请吃饭、多听、多问、少发言。现在总结起来看,一部分先生,还是有一些专业见解的,他们对本地地形的理解和研究,有一些专业说法,但是都是零零碎碎的东西,没有体系性,也没用形成完整的专业性。
重庆易学大家,来知德先生的易学研究经历,可以勉励我们不断前行。来知德自明穆宗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46岁)开始研究《周易》,历时二十九年,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75岁),最后大彻大悟,编著《周易集注》一书,朝廷当即授予翰林待诏,正六品,最后《周易集注》一书,流传千古。
传统风水技术中,很多所谓的秘诀,就是又臭又脏的裹脚布,在现实中一点规律也没有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