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研究专家冯志亮解析罗姓文化的前世今生
罗
罗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二十位姓氏,主要分布在四川、广东、湖南。当今罗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95%,总人口大约在1260万。
罗姓始祖颛顼,姬姓,上古时期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又称黑帝或玄帝,号高阳氏。其孙祝融为帝喾时火官(掌管民事),因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其为祝融,被后人尊为火神。祝融后裔分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八姓,史称“祝融八姓”,其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建罗国。公元前六九零年,罗国被楚国所灭,祝融子孙逐渐向南迁移,为不忘亡国之恨,遂以故国名为姓,尊颛顼为罗姓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罗,本义是捕鸟的网。相比而言,罗比网要密,编织的丝绳也要细得多。“以天下为之罗,则雀不失矣。”“天罗地网”的成语就出于此。后来,人们把有着细密微孔的筛子称为罗,由此引申出搜罗、招致的意思。但是,作为动词一直表示以罗捕鸟之义。
罗字的甲骨文上部是一张网,下部是一飞鸟,表示鸟被网扣住了,有翅难飞,可见是一个会意字。到了秦朝时小隶体中的罗字,在上部的网下增加了“系”,表示网是用丝编织的,同时鸟也进入了网中。
远古时代已有使用丝网捕鸟的氏族,据说古时伏牺(即伏羲氏)臣芒氏(也称句芒氏)为最早创制罗网之祖。罗入以捕鸟工具罗网为氏族的原始图腾,氏族的族徽图形由网和鸟所组成,氏族居住的地方就称罗,建成城堡的地方称为罗邑,逐渐形成了罗国,最终发展形成了罗姓。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罗姓出自颛项之后,祝融氏吴回之孙季连,以羊为图腾的芈部落的首领,芈姓之祖,也为春秋时楚人的先祖。夏朝时,季连的后裔芈部落穴熊氏族已经活动于有熊氏之墟和熊山之间,地区大约在今河南中部的新郑和郾陵一带。
罗氏族分自穴熊氏族,以熊为姓,因善于制造罗网,并勤于罗捕飞鸟,而称罗氏族,他们活动于大别山南北的河南罗山和湖北罗田之间,北靠穴熊氏族。这一地区森林茂密,鸟类群集,也是大批候鸟南北迁移的重要的中间地带。直至解放前,这一地区的农民仍保留着围网捕鸟的谋生职业和技术。
在夏朝,穴熊部落进入河南北部的楚丘,今滑县东,改称楚部落。商朝初期,楚和罗部落逐渐发展为国。到了商朝后期,商王武丁征伐夏朝的残余势力楚、罗、卢等国,迫使楚、罗、卢等向西迁移,楚迁到今陕西渭河流域的荆山,部落改称荆楚,罗人迁移到荆楚北面的甘肃正宁县东的罗山。
商朝末,荆楚、罗人追随周武王讨伐商。周武王灭商后分别封楚、罗等国于丹阳、房州。楚氏族越秦岭,沿渐水南下,到达今河南西南的淅川(古丹阳地),罗氏族跟随荆楚向东南跋涉,沿汉水到达湖北西北的房县。此时的罗国是依附于楚国的小国。后来,罗国又东迁到湖北宜城西的罗川城。
公元前690年楚武王灭罗国,罗国子孙遂以国名为氏,也有以熊为氏。罗姓有2700多年的历史。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第二支主要来自外族的改姓。我国的罗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秦汉时,罗姓已经播迂两广地区,与古越骆族融合,形成当代广西的壮族、毛南族等罗姓的先民。向西进入湘西和湘南,与当地土著混居,形成土家族、瑶族罗姓的先民.再向西进入川东、贵州,成为彝族、布依族、白族等族罗姓的先民。进入云南的罗姓一支进入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罗斛国,成为今泰国人的先民。
南方和西南地区的罗姓少数民族长期与汉族混居后被同化,成为南方汉族。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北方地区民族大融合和中国历史上人群大迁移的时期。北方的战乱导致民众的迁移,使中原百姓中融入了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罗姓中也流人了外族人的基因。
主要的事件有:南北朝北魏鲜卑族破多罗、叱罗、西域斛瑟罗等氏族集体改为罗姓,随后唐朝时西域曹国人、天竺人进入中国后使用汉姓罗氏,宋朝西夏国党项族也有罗姓,清朝满洲八旗姓萨各达氏、罗佳氏、鄂穆绰氏、爱新觉罗氏等氏族的全部或部分改姓罗。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逐渐同化为北方的汉民。
四、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先秦时期,罗氏一直活跃在湖北、河南、甘肃地区。到楚文王时,罗姓族人向南进入湖南的汨罗县。秦汉时,罗姓已经播迁到江西南昌地区,一直到宋朝,罗姓在江西发展很繁荣,为江西的大姓。
随后罗姓从湖南和江西向南进入两广地区,向西进入湘西和湘南,再向西进入川东、贵州、云南。到了唐朝以后,尤其在明朝,罗姓已经分布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广东、福建、四川等地得到了稳定的发展,清初罗姓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罗姓大约有3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4%,排在第五十二位。江西为罗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罗姓总人口的38.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四川、安徽、湖南四省,占罗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于河南、福建、山西、广西四省,又集中了19%。全国形成了以赣皖湘、四川为中心的两个罗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罗姓大约有7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5%,为明朝第二十四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罗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
由于罗姓主体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北方进入江南地区,中国北方几次战乱对罗姓的伤害相对要轻。江西仍为罗姓第一大省,约占罗姓总人口的29.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四川、湖南,这三省罗姓大约占罗姓总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福建、浙江、陕西、广东、甘肃五省,又集中了33%的罗姓人口。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其中向西北的移民也很明显。全国重新形成了湘赣浙、四川两大块罗姓人口聚集地区。
五、当代分布与姓氏图谱
当代罗姓的人口已达1260万,为全国第二十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95%。从明朝至今600年中罗姓人口由70万激增到1260万,增长达18倍之多,罗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余年罗姓人口增长率是呈上升的的态势。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三省,大约占罗姓总人口的41%,其次分布于江西、云南、贵州、湖北、广西、重庆,这六省市又集中了38%的罗姓人口。
四川居住了罗姓总人口的17%,为罗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云贵川渝、粤桂湘鄂闽赣两块高比率的罗姓区域。在近600年间,罗姓人口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南的迁移,向西、向南的移民成为主流,同时也出现了向西北河西走廊的流动。
罗姓在人群中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罗姓在云贵、川渝大部、粤桂、湘赣大部、福建西端,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1.4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3%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居住了大约63%的罗姓人群。
在海南、台湾、闽浙大部、湘赣北部、川渝北端、安徽南部、河南东南角、陕宁南部、甘肃、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和北端、黑龙江西北角,罗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48%—1.44%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6%,居住了大约23%的罗姓人群。
六、郡望堂号与楹联家训
1、郡望和堂号
罗姓的郡望主要有豫章、长沙、齐郡、襄阳、河东等。罗姓有与郡望同名的堂号外,还有尊尧、敦睦、丕振、谕德、明德、尊敬、崇彝、嘉德、贻谷、柏林、锦厚、崇文、永祭、归厚、光裕等堂号,尤以豫章为最著名。“豫章”堂号典出宋朝大臣罗从彦,罗从彦豫章人,即今江西南昌人,字仲素,从学于“龟山先生”杨时,是大儒程颐、程颢的再传弟子,他谨慎地遵守老师的教训,一心一意传教朱熹的理学,著有《尊尧录》,时人称他为“豫章先生”。
2、宗祠楹联
龟山受学;鸟梦征奇。
清推忠节;明著文庄。
诗耽郑女;曲感赵女。
鸟迹征奇,藻思发琳琅之笔;钱江互瑞,倡言成吴越之功。
3、族规家训
追思祖德,宏念宗功,毋忘世泽,创造家风。
遵循孝道,睦族敦宗,济困扶危,意志一同。
团结合作,共存共荣,父慈子孝,言顺语从。
为尊爱幼,为幼敬尊,为兄则友,为弟则恭。
夫妻相敬,和乐相容,治家勤俭,常虑穷通。
处世待人,至诚为重,认清善恶,辨别奸忠。
须识持物,莫贪虚荣,良朋多结,恶友毋逢。
步步踏实,贯彻始终,遇雄不缩,励志前冲。
克苦耐劳,自得成功,至於宗族,或荣或辱。
发展落后,全关教育,百年树人,十年树木。
所谓子孙,诗书宜读,听者共勉,愚者加督。
先求裔贤,后求金玉,莫因贫困,精神退缩。
迈向前途,创造幸福,饮水思源,裔孙多诵。
七、姓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罗姓历代名人197名,占总名人数的0.4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五十三位;罗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45%,排在并列第五十五位;罗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49%,排在第四十四位;罗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49%,排在第四十六位。
罗姓名人中最为著名的有西汉名商罗裒,大臣罗珠(为著名豫章罗氏的始祖);晋朝武陵太守罗企生,襄阳太守罗友;北魏屈蛇侯、侍中罗结;唐朝名将燕郡王罗艺,大将罗士信,文学家罗隐,诗人罗邺、罗虬;元朝医学家罗天益;元明之际小说家罗贯中;明朝名士罗圮,哲学家罗钦顺,学者罗洪先、罗汝芳;清朝画家罗聘,曲艺作家罗松窗,湘军名将罗泽南,太平天国名将罗大纲。
八、寻根探源与宗族名胜
游线一: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呈坎村)——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发源地)——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罗荣桓故居)
(一)安徽省黄山市袄县呈坎村——罗氏古村
呈坎村是我国当今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之一,又是一个罗姓族人的聚居地。村中的罗氏始祖是于唐末时迁来的。村子的选址完全符合“枕山、环水、面屏”的古代风水理论,整个村落按《易经》“阴(坎)阳(呈)”的“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理论选址布局,后人至今仍不解其中奥秘。罗氏家族祠堂罗东舒祠位于古村的村头,原名贞静罗东舒先生祠。
该祠始建干明嘉靖年间,气势宏伟威武。其中宝纶阁是整个祠堂的精华所在。相传明万历年间,呈坎人罗应鹤曾任御史,大理寺丞,保定巡抚等职,因政绩显著,常得皇帝御赐,罗氏为尊供圣旨和收藏御赐珍品,特修此阁,取名宝纶。后来约定俗成地称整座祠堂为“宝纶阁”。巧妙的结构、精致的雕刻、绚丽的彩绘使宝纶阁集古、雅、伟、美为一体,堪称明代古建筑一绝。呈坎村现存明清建筑不仅数量很大,而且类型多样,其精堪的工艺及巧夺天工的石雕、砖雕、木雕把古,大,美,雅的徽派建筑艺术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罗姓发源地——古罗国都城
据《罗氏族谱》记载,襄樊市南漳县是罗国一世祖匡正的封地,他从周伐纣有功,于周武王三年被封于此地,建立了罗国。古罗国遗址在县城东南刘集镇兴缘寺村,分布在黑河东岸河谷及高台地上,遗址东南靠山,西北临水;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400米。陶器残片散落在岸边及台地的斜坡上。南漳县素有襄樊市“后花园”的美誉,境内风景如画的水镜湖,湖北独有的七彩瀑布,规模宏大的金牛洞,郁郁葱葱的七里山国家森林公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三)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罗荣桓故居
罗荣桓元帅的故乡位于衡东县荣桓镇南湾村。村中的南湾街由青石板铺就,聚集了一片清代古建筑群,这条街西北端的罗荣桓故居,是一座典型的湘南清末民间建筑。今天的宅院和罗荣桓当年的家居情形差不多。利用厨房、牲畜栏等杂房改建的陈列室,以照片、文献、实物,展现了罗荣桓元帅的不平凡的一生。
游线二: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罗贯中故里)
元末明初贾仲明编撰的《录鬼簿续编》确定了罗贯中山西太原人的出身。他的故里就在太原市郊的清徐县。他的父亲罗锦是清源罗氏六世孙,当时排行老二的罗贯中因作白话小说,被视作伤风败俗的“逆子”,清源《罗氏家谱》以“次子出外”的表述将他除名。今天的清徐县城,以三国演义城、罗贯中纪念馆和各种以罗贯中命名的建筑、街道,表达了伟人故土的自豪与骄傲。每年清明马峪乡的罗氏祖莹都有隆重的祭祖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