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片“春潮”

因疫情影响,各地电影节都无法如期举办,往年的现在应该各个小群里正疯狂转票抢票,但今年形势严峻,北京电影节与爱奇艺联手上线了“大型手机电影节”,今年虽然也线上限制了10000张票,但貌似很多都仍有库存没卖完。里面许多槽点就不提了,毕竟今年的电影人也十分不易,多一份理解多一分体谅吧。

来谈谈这次线上最值得关注的独家放映影片,郝蕾的《春潮》

本片在之前的上海电影节上就有展映,好评很高,豆瓣评分迅速达到了7.6。

这是一部以女性为中心的电影,讲述三代女性在一起生活里摩擦碰撞的故事,难得一见的是跳脱出了女性题材讲述了家庭婚姻,个人与祖国关系的问题,非常值得思考。

一,越靠近生活本质,痛苦的越无奈

19年5月有一部差不多女性题材的电影上映:《柔情史》,拿《柔情史》与《春潮》对比,我想起了战地记者罗伯特的一句话,“如果你拍的不够好,那是你靠的不够近。”这句话在某些地方可能适用,但放在电影展现生活的功能上,就是我更喜欢《春潮》的原因了。

《春潮》里,镜头离生活很远,爱与繁琐相隔开,爱永远温暖永远含情脉脉给人力量。《柔情史》里的爱离生活太近了,把琐碎的生活变成爱里无法舍弃的一部分,太真实的无奈了。

什么是现实,就是理想中不可不承认但谁也不会拿出来当作标准的量尺,也许,美貌的力量可以超越一部分的知识金钱;阶层不是读书就能轻易改变的;与家人的爱也无法毫无保留;

《柔情史》里把爱与生活当作一个整体,家人爱的方式就是尖锐的语言无法躲避的窒息。

而在《春潮》当中爱是温情的,可以为爱隐忍,爱是正能量的输出方,都是现实的本质之一,但安静的观感舒适太多。

《春潮》里也有很多无法理清楚的叙事脉络,但好在情绪的宣泄口处理的很干净,升华主题很及时。

二,个体与祖国的立意高远

在女性导演女性主体里,细腻与洞察力是常见的优点之一,《一个女人的陌生来信》以及《桃姐》都是典型,亲情的切入点比爱情作为切入仿佛是个更大的口袋,能装下更多的哲学性思考,但终究绕不开在女性个人视角个人感受里带动整部电影的节奏。女性作为感情里的感性方,在许多影视作品中,始终欠缺一点克制、对立现实的魅力,在《春潮》里有个尤为特殊的地方打开了一点天窗。

《春潮》不光光在描述女性独立生活的艰难,还讲述了很多关于婚姻关系的思考,与个人与祖国问题的代入,立意深远。

郝蕾饰演的主角父亲是个在母亲眼里给予她一生痛苦的来源,嫖娼还没钱给小姐,怀孕也对妻子不管不顾,按现在的话说是个十足的渣男,但在郝蕾的成长过程里,父亲是暖男。第一次月事,是父亲悉心照料,想要什么小玩具,是父亲用心制作,反而是母亲,除了抱怨与言语攻击,没有给到一点呵护与关心。

童年里受伤的女孩,渴求庇护所,但只是流连于不同男人身边,最终重复了母亲老路,孤独前行。

除了婚姻关系的欠缺,也暗示了个人与集体,台湾与国家的关系,母亲寻求菩萨的庇佑,台湾男孩沿着长江北上,朝鲜女孩也越过鸭绿江,在表层的母女关系之下,也讲述了第二重的叙事关系,虽是尝试,勇气可嘉。

是水汇成了河,是肉扎进了刺,是孩子离开子宫,柔软又疼痛。

三,作者性强烈,但不足处显眼

在观看过《囧妈》以后,对小屏观看电影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但本以为《春潮》作为一部文艺片手持镜头相当多,在小屏幕上会观感舒适一点实则没有,所有细节为情节服务,小屏并没有随之而来的强烈的镜头带动情绪,看来电影最佳的观赏地还是应该在大银幕。

作为商业大片里常被人批判的对女性物化,美女作为英雄成功的附属品,本片里的女性事实上都还挺优秀的,郝蕾是报社记者,母亲独挑家庭大梁,年老也找到了不错的对象,造成这三代女性共处一室生活窘迫的原因完全都是男性的不负责造成的,在本片里男性也失去了话语权,很有意思。

故事因为设置几层含义并未讲述的特别清楚,好在与前期的《阳光普照》一样,都以情绪与升华掩盖了过去,最后结束的内心独白像个小作文,但文艺不乏张力。

结语

语言是一把利剑,隔开了我与我最爱的人之间的距离。

----

本文作者:方舍予(感谢)

原创首发:慢慢游电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