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期买手机究竟有多亏?我算了一笔账

各位读者老爷们大家好,今天想跟大家聊聊借贷分期买数码产品的事儿。

最近发生了一件事,京东金融一条“三观不正”的借贷广告上了热搜:

在视频中,一位农民工兄弟带着母亲坐飞机,结果老太太可能是因为第一次坐飞机出现了晕机症状,空姐询问要不要“升舱”,升舱费用1290元。农民工兄弟打开了手机,微信支付余额只有52元,囊中羞涩。

就在这个时候,后面一位蓝衣大哥挺身而出,“升!升舱的钱我来出。”,还以为大哥把手掏向自己的腰包,结果他却要过农民工兄弟的钱,直接借了15万元的“备用金”,好家伙!

一副正人君子模样,好像这笔钱真的是他自己出了一样。农民工兄弟还担心“网贷”,结果大哥来了一句“京东金融是京东数科旗下的大品牌,新用户借3W块,30天免息……balabala。弱弱地问一句:大品牌就可以不还钱吗?

不能?那你说个锤子呢!

实际上,这种广告我不是第一次见了,之前也刷到过360借条的短视频,也是类似的情节,还接到过360借条的电话,问我要不要借钱。

腾讯、阿里、字节……各大互联网巨头旗下都有互联网信贷产品,它们摇旗呐喊,都在告诉我们:没钱?没事,我们可以借你!有了钱,空姐分分钟变成女朋友,老母亲也能顺利升舱了,似乎有钱就拥有了一切。

事实真的如此吗?

01

做了这么长时间的数码产品推荐,我也经常收到这样的咨询:

  • 这个太贵了……有支持分期的店吗?

  • 学生党想分期买iPhone,XX分期商场靠谱吗?

  • 想买XX显卡,但是预算不够,想咬咬牙分期上,你怎么看?

更有甚者,还问我:

花呗额度不够,能去借呗借款买iPhone吗?

分期购物这种新的购物方式,早已从房子、车子这种超大额的商品,转移到数码产品这类数额相对大的商品中。既然最近京东金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那我们就来算一笔账。假如去年的这个时候用京东金条,分12期购买一台iPhone 11 Pro Max,1年之后的今天,你到底亏了多少钱?(假设今天和去年利率一样)

去年这个时候,iPhone 11 Pro Max 256G版本售价10899元,那我们就去京东金条借个11000元吧:

我的京东金条有15000元的额度,借11000元,分12期,最终要还多少钱呢?

答案是2065.65元,利息/本金的比例高达18.78%,接近20%了。也就是说借11000,你需要还13065元(后面那0.65就去掉了,无伤大雅)。

而现在iPhone 11 Pro Max值多少钱呢?用爱回收评估了一下,居然只值4900元!成色选的是“屏幕完美,外壳有轻微划痕”,相信者更接近一般人的使用状态。

所以,这台手机1年后,你一共亏了13065-4900=8165,亏的钱差不多能赶上一台全新iPhone 12 Pro的价格了。

可能有的人会问“闲鱼自用二手出手价格比爱回收高不少”,那我也用闲鱼价估计一下:

闲鱼iPhone 11 Pro Max 256G的成色较好的,大概要6500元。假如你在去年用金条购买,那你一共亏了6565元,亏的钱足够买一台iPhone 12了。

与金条对应的,支付宝也有“借呗”借款服务,利息是1万元日息0.005%(万分之五),也就是借1万元,1天要还5块钱。

不多?365天下来,要还2007.5元,假如你在借呗借了11000元,1年后亏的钱和用金条差不多。

实际上,借呗和金条大家用得可能比较少,而同样属于这两家公司的另外两款产品——花呗和白条,用的人就非常多了。那我去年假如用花呗分期12期买了iPhone 11 Pro Max,我亏了多少钱呢?

花呗计费方式和借呗/金条不一样,它是按照固定费率来的,每个月要还的钱一样多,不同商品服务费也有些差异,我们就按照今年买iPhone 12 Pro Max的价格来预估吧:

10999元的手机,我们最终需要还10748元,利息约为650元。

白条和花呗近似,9299元的手机最终需要还10080元,利息约为780元。

客观上讲,用花呗和白条买1W出头的iPhone,你花的钱相当于金条/借呗的1/3,明显更划算。

那我们都用花呗、白条买手机不就行了吗?谁TM用金条和借呗啊?

据我说知,大多数人白条和花呗并没有超过1万元的额度,即使有,也就是1W-1W5左右,很难用花呗同时供两台iPhone 12 Pro Max;而且花呗的额度和过往消费记录有关系的,需要分期的人,往往没有这么大的额度可以给你分期,而额度大的人,往往可以轻松支付一台iPhone 12 Pro Max的费用。

所以才会有一些人,动了金条和借呗的坏心思,想用额度超高的它们来完成自己的顶配iPhone梦。

天真!东哥和马云爸爸的小钱钱,岂是那么容易就能拿到的?

02

本人反对用任何带利息的信贷产品分期购买数码产品。

原因很简单,当前不少数码产品,尤其是手机,属于快速消费品,寿命短(多少果粉一年一换最新iPhone的?),掉价速度更是非常快,哪怕之前以“保值”著称的iPhone,现在的降价速度也是快得离谱。iPhone 12发布一个多月,拼爹爹补贴价直降900,找谁说理去?

而房子不一样,房贷利息尽管也不低,但是房子属于固定资产,而且对不少人来说是必需品;除此之外,房子还具备很高的投资价值。最关键的是,按照当前我们国家的现状,房价还是会持续上涨,或者保持稳定,几乎不可能出现暴跌。30年贷款期结束后,房子产生的效益超过了利息,因而大家都说,买房贷款不亏。

数码产品不仅不能增值,而且还一直在掉价,只要开了封到手使用,价格就是哗哗哗地往下坠——对了,第一部分的计算还建立在对手机呵护备至的前提下地。倘若有个三长两短,就算是边框磕了一个小坑,对二手价格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要是再来一个碎屏,那就亏大了。

所以,你假如用了需要利息的分期购买,你需要承担以下几份损失:

总损失=手机折旧价+利息+因为风险导致的损失

那分期免息呢?

有不少人认为,伴随着通货膨胀,第一个月分期的购买力,比第十二个月分期的购买力要强,所以免息反而赚了。但在我看来,手机分期并不是一个长线的分期,它往往持续6-12个月,不会超过24个月,在这么有限的时间内,并不能称之为”赚了“,更何况绝大多数人的收入是跑不赢CPI的。

理论上讲,分期免息自然是不会亏的,我个人并不反对分期免息。但是得建立在这样一个条件下:

现在/今后某个特定阶段,不分期就能买得起

新冠疫情的到来,抗风险能力显得愈发重要。对于学生党,或者刚工作不久收入不高的社畜,或者房贷压力较大的人来说,抗风险能力并不强,一旦该月份其他部分支出有所超出,数码产品上的分期款很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就拿iPhone 12 Pro Max来说,分期价格每期高达800+元,不少学生党生活费也就1500、2000元,假如因为出去聚会,或者买点衣服多花了几百块钱,手机的分期费用瞬间就成了“不能承受之重”。

在我看来,免息分期更适合“有钱但是不想分期”的人,手头拿不出钱买手机,且在一段时间也看不到全款购买希望的人,也不建议走免息分期。

03

想在这里和大家聊聊“消费主义”。

在消费主义者的观念里,消费者是商品的主人;此外,消费还体现个人身份,商品被人为地划分等级,人们能在消费它们的过程中享受到某种优越感。简单来说,就是用商品给人打上标签,“你买什么,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老祖宗留下的“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的古训似乎被不少年轻人抛在脑后。浏览小红书、大众点评之类的APP,我们不难发现,商家们大肆鼓吹消费主义,而不少人享受其中。

出门必然要叫滴滴,有事没事去喝一杯星巴克,有什么网红美食第一时间排队试吃,有什么网红XX馆第一时间去体验,喜欢的包包化妆品手机买买买,随时来一场“想走就走”的旅行。

说实话,现在不少人沉醉于这种表面上的“精致生活”中,只热衷于朋友圈打卡,和好朋友交流“心得“,至于自己到底能不能支撑起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对自己的工作、学业究竟有什么提升,都不重要,”精致“就完事儿了。从这个角度看,消费主义无疑会让人盲目从众,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没钱怎么办?借贷、分期!花呗、白条轮番上阵,再不行信用卡透支,再不行借呗和金条也能凑活凑活。分期买手机好歹还可以“回血”,买化妆品、衣服、鞋子之类的商品更是一个无底洞,消费的时候头脑发热,“仪式感”“精致””不能落后“。等到月初各路催债短信纷至沓来,才发现自己已然债台高筑,悔之晚矣。

追求表面的“精致”,体现了虚荣心掩盖下空洞的内心世界。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为什么一定要和别人一样呢?

04

之前某一篇推文下,有这样一条留言:

看到你的推荐觉得很香,但是买不起,实在是心痒痒!

不知不觉中,我也成为了消费主义的助推者。这样的结果是我不愿意看到的,最后我想集中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也算是写这篇文章的意义吧:

1、网贷,无论是大公司的还是黑网贷,一律不要碰!吃人不吐骨头的玩意儿,网贷买数码产品更是血亏

2、花呗/白条:不建议带利息分期购买数码产品,免息分期最好建立在自己能全款买或者未来某个阶段一定能全款买的前提下进行

3、少追求“精致生活”和“仪式感“,多修炼好内功,把钱花在真正该花的地方上

4、理性消费,尽量避免冲动消费或者跟风消费

5、养成存钱的习惯

关注玩机社的朋友就知道,我们日常推荐的风格偏向于性价比,主推高性价比的产品,无论是装机硬件、笔记本电脑还是手机都如此;今后我们还会坚持“性价比路线”,让大家买到物美价廉的数码产品。

最后,来投个票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