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学步(133):多层镂空巧色雕 浑然天成意境高
在宋代发展的多层镂雕巨大艺术魅力的基础上,辽金元时期玉器的镂雕工艺又有了新的发展。
金代镂雕玉器多为以多层镂雕和立体镂雕工艺制作的带饰、炉顶(或帽顶);纹图常为反映北方少数民族“捺钵制度”的 “春水”、“秋山”之类题材。深层立体镂雕工艺,多在圆柱体的玉料上雕琢,镂雕的纹饰不仅层次丰富,而且可多角度表现,视觉上的立体感很强。
吉林扶余风华乡班德古城出土的一件《莲鹭纹玉炉顶》(图1),是目前所知出土品中,年代最早的深层立体镂雕玉器。长5.6、高6厘米,乳白色,整器呈馒头状。
图1
作品主要采用镂雕、浮雕、圆雕工艺雕刻鹭鸶、莲花、莲叶等图案,镂空图案繁缛密集,层层递进,纷繁错落,立体感极强。荷叶、莲花亭亭玉立、鹭鸶悠然自得。在工艺上,仍然采用拉丝配合管钻、桯钻去料的技法,饰件底部的拉丝工痕和饰件边缘的钻痕都隐约犹存(图1-1)。
图1-1
国家博物馆藏《人物山子》(图2),宽12.5厘米,高9.6厘米。主题纹饰:正面雕一男子在山石树林间骑马前行,迎面有人拱手相迎,后跟随从。黄褐色玉皮被巧作成柞树金黄色的树叶,表现秋山景象;背面雕刻双鹿和灵芝纹等。山石、鹿、人物是辽金时期“秋山”题材常用的组合,表现了人与动物在山林间的和谐相处。
图2
作品主要采用双面透雕、多层镂雕技法,最妙的看点是管钻取料的痕迹历历在目,这些管钻去料增加了山体的空灵度、层次感,呼应了山林的金色内涵,使山林变得妙趣横生又奥妙无穷,可以说将管钻雕琢技法的妙处发挥到了极致(图2-1)。
图2-1
国家博物馆藏《景宗降虎插件》(图3),宽5.4厘米,高3.4厘米。据说辽代曾虎患横行,使百姓不得安生。景宗皇帝率人降服了老虎,使虎从此遇见景宗便服服帖帖得伏卧身傍。器取材于这一传说。景宗戴冠,穿窄袖长袍,安坐于洞石旁,身旁伏卧一只温顺的老虎。老虎因利用了原有的玉皮而呈现出斑斓的毛色。底有插孔。
图3
作品主要采用多面透雕、镂雕技法,通过管钻镂雕将方寸之间的小山子变得深邃不测,已然将管钻雕琢技法的妙处发挥到了佳境(图3-1)。
图3-1
元代进行镂雕制作,多以铁质实心钻与线具从不同角度进行钻孔和拉切。由于此期多不整修和抛光玉器的内部细节,所以圆柱状钻凹痕与“M”形线锯痕被完整地保留下来,钻切痕迹棱角分明、颇见力度。
国家博物馆藏《立鹿饰件》(图4),高5.9厘米,为典型的“秋山”题材。作品着意表现鹿、柞树、洞石、灵芝等自然景观,膘肥体壮的大角鹿正悠然觅食,双面雕柞树叶缘形如锯齿叶脉分明。鹿、柞树叶、灵芝纹巧用金黄色玉皮表示,树干、山石纹用玉的白色部分映衬,呈现出美丽的秋山景色。
图4
作品主要采用多层镂雕技法,通过管钻、对面管钻、侧接管钻和拉丝切割,将秋山景致表现的淋漓尽致(图4-1)。
图4-1
江苏无锡元代钱裕墓出土的《海东青击鹄》(图5),长8.3、宽6.7、厚2.2厘米,青白玉质。表面图案凹凸起伏有致。正面镂雕荷莲、水草为衬底,一只天鹅穿行躲藏于枝叶交错的水草中,上方一只海东青落于荷叶之上,伺机欲啄食鹅脑。这件镂雕玉带饰为典型的“春水”题材,作品内容丰富、构图饱满,有强烈的浮雕感。
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