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悲壮:让孩子成为一个普通人

琴深如海绝对原创的文字精神,笔随心,文随情,不从俗,反抄袭。人生的意义,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为世界留下了什么。

Saying:一个焦虑的时代,我们都是盲从的父母,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一无所知。

文/如海

近日,“我女儿正在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刷屏。演讲者是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刘瑜。原文的题目是《不确定的时代,教育的价值》。题目修改之后,很接地气,也很容易让大众共情,在悲壮之中听得泪流满面。
成功学蔓延的当下,让孩子做一个平庸和普通的人,没有一个家长会甘心。就像中彩票一样,只要买了,就有中五百万的希望;万千的家长,带着这样的期望,把自己毕生的愿望投入到孩子培养上,不惜一切代价,不怕吃太多的苦。
在这场踩踏式的军备竞赛中,家长专注而执着,孩子刻苦到忘我,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场无法预知的突围,用身体和毅力火拼。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不再是封建守旧的落后思想,而是现实无情碾压之下,脱离底层,避免阶层滑落的唯一出路。在孩子长大之前,谁也不敢确定地说:我的孩子可以不用读太多书,他会是一个商业天才,他会是一个销售精英。那么,通过高考考入重点大学,才是孩子最光明前途的渠道,没有之一。
在北京的刘瑜,的确可以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普通人。因为她的孩子日后即使在北京成为一个普通人,放到全国来看也是精英。区域的不平等,注定了有的人未来的资源俯拾即是,而有的人一无所有。孩子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除了奋起直追,没有其他出路。有人的起点,比如刘教授的女儿,就是很多人一生奋斗的终点,是很多遥不可及的梦。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赞同刘瑜的人,也一定是和刘瑜处于同一阶层的人,而其他鸿沟巨大的人,尤其是底层的人,会轻蔑地说:刘瑜是站在说话不要疼。如果都能如刘瑜一般释放了忧虑,放弃了努力和拼搏,可能自己的孩子,将无可避免地成为下层人,比普通人还要凄惨。
那么,面对着让孩子疯狂的学习、学习,再学习,纵然有孩子失去快乐、变得忧郁,乃至厌学和走上极端等风险,家长依然一如既往。孩子们除了在课堂上比拼学习成绩,更是在生活中比拼谁的心灵素质更强,谁更能有抗压抗骂的天生神力。今天不吃读书的苦,明天就真的会吃生活的苦。家长和孩子,在不能回头的疲惫比拼中达成了默契,只为不在将来的优胜劣汰中,沦为打工人。
但无情的现实却是,大多数的人,其实都是打工人。
刘瑜试图证明,在当今社会,如果一个人选择“放弃成功”,也未必是坏事,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是最重要的人生功课。这样的言论,有一定的道理,但大多数的家长,都不会选择。都生怕因为自己的不作为,让孩子一生遗憾。
既想让孩子轻松地学习,又想未来无忧,比如读到重点大学换得未来坦途,很显然是不可能的。一个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尤其是地大物博的中国,更多的是争夺资源的人。因此,打破阶层不可能,谁都想处于上层,不滑落到底层,也绝无可能。这终究是一个无解的矛盾。
周末我最好的高中兄弟趁着高三放归宿假,一家三口来成都玩,主要参观了我所在的科大校园。名为让孩子放松,实际上大人和小孩都不易松弛下来,毕竟还有几个月,就是决定命运的高考了。当年他夫妇两人从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家乡最好的重点高中,执教主科,风生水起,工作和生活都很如意。而十多年后,孩子即将高考,似乎他们的目标,是从来就不希望孩子再回到家乡。
全社会因教育而焦虑,因孩子的未来而担忧。人人都被压迫的喘不过气来,生命的乐趣全无,只剩下无尽的焦虑。生活的格斗场,早早地开始了殊死战斗。
打破阶层不可能,上层人不可能拉起底层人的手。几千年的历史状态是,上层人从来都是手脚并用,双手拼命往上爬,两脚无情向下踩踏。夹缝中,还有底层人改变命运的可能,那就是学会十八般武艺,在万军之中杀出一条血路。
所以,正因为自己和孩子可能是一个普通人,更需要一如既往地往前冲。这是时代的悲怆,也是教育的无奈。但给孩子一定的兴趣和空间,还他们自如的少年时光,作不战而降的父母,有时候未必是失败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