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肠道微生态大会:(一)肠道微生物与心理疾病
2018年3.30到3.31,来自国内外的近百名专家齐聚上海,参加第四届中国肠道微生态大会。会上各位专家积极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并对肠道微生物与疾病这一领域进行了热烈探讨。专家们提倡通过跨学科交叉整合的角度更好地研究疾病,并成立了中国微生态-疾病整合联盟,本期就肠道微生态与心理疾病方面的研究进行专题报道。
1. 金锋——肠道微生物对肠脑轴的影响及对心理疾病的干预
金锋研究员在2002年发现,猪的攻击行为可能与大量使用抗生素造成的菌群异常有关,补充特定益生菌,调整肠道微生物,猪就会变得很温顺。自此之后,金锋研究员携团队人员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各种心理疾病和行为异常(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帕金森、老年痴呆、自闭症、抽动秽语症等)都与肠道微生物有关,破坏肠道菌群会加剧疾病风险,而使用特定益生菌(益心菌)则能改善甚至治愈疾。
他们提出了心理疾病的肠道微生物假说,
并对心理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2. 阮冰——肠道微生态和抑郁
阮冰主任团队对肠道微生物与抑郁症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发现,与健康人群相比,抑郁症患者的肠道微生物发生了明显改变。最近,他们对于同卵双胞胎不协调双相抑郁症(这些双胞胎一个患病,另一个健康)进行了研究。
他们发现,在抑郁发作急性期,患病双胞胎的肠道微生物发生了明显改变,但随着抑郁症状缓解,菌群结构逐渐恢复。把抑郁患者的粪便菌群移植给大鼠,大鼠会表现出抑郁样症状。
阮冰主任认为:肠道菌群紊乱可能是导致抑郁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3. 吴凯——神经影像与微生物组学技术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
吴凯教授团队通过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功能发生了明显变化,而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功能有了一定恢复,但脑结构出现明显损伤。
另外,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肠道微生物也发生了明显改变。
4. 蔡英杰——精神益生菌与神经精神疾病
蔡英杰教授团队对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心理疾病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
他们发现,多种心理疾病如肠应激综合征、自闭症、抑郁症、抽动秽语症和帕金森症等都与肠道微生物密切相关,
并可通过特定益生菌(精神益生菌)进行干预治疗。
虽然在不同地方分别进行研究,但这些专家都发现,心理疾病与肠道微生物密切相关。特别是金锋团队和蔡英杰团队,都对多种心理疾病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似的治疗预防策略——即使用益心菌/精神益生菌进行干预。这两个团队还发现,患者的粪便菌群出现异常,传统药物能改变菌群,但却不能使菌群恢复到对照健康水平,而益心菌/精神益生菌干预则不仅能改善心理行为症状,同时还能恢复菌群。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关注这些专家的研究,或者在学术网站如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搜索各位专家的研究文章,进行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