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所载,玉耶石耶,评以试之,故名“每周试玉”。《诗经》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玉润光华,申发将利于欣赏;玉瑕微疵,点到或益于成器。诗友切磋,交流碰撞,集思广益,是所望也。评者公心,诗家平心,读者赏心,编者用心,持此四心,共襄雅事,岂不快哉!
本期小楼《每周试玉》栏目,邀请嘉宾在小楼周刊【小楼周刊(203):2020年第三十七期】,自选数首点评并刊出。(有自愿参加小楼【每周试玉】栏目,请先关注公众号,由下期嘉宾从每期周刊或者周刊后面留言,自选数首点评并在小楼所有平台刊出。小楼各类点评作品会选用在《中华诗教》纸刊上固定的【小楼荐诗】栏目组刊出。 如有异议的诗友请留言跟小编联系。)
莫真宝点评:“怜”“拦”“觉”,人情与花态交感,是其所长;惜“见”少而“感”多,是其所短。诗题意繁且过于细致,而五绝限于篇幅,难以展开。张庆辉点评:“似是怜吾病”,为什么?微觉语出无依;“但觉有神来”,很笼统,到底失之凑泊。包德珍点评:这首五绝运用了移情于物,物我同心,互相产生了情之感应的效果。“似是怜吾病,盈盈拦路开。”“拦”字暗含迎接之意,拟人化手法,转结句“零星不成圃,但觉有神来”虽然金鸡菊开得零星,但十分传神,暗中得知此花生在小路侧,由“不成圃”做了交待。“有神来”是借物写出自已此时此刻精神特别爽,病体初愈之时,象由心生之感。文字捷简但情感却深,深即是多一层联想,若单纯平直,则辞俭于情矣。得人之情有所会、得感之情有所触也,将内在情感之色彩涂染于外在事物之表,增益其鲜明或加重其暗喻,更凭自身情感之悦愉,重视与情感趋向所关涉之事物。情感之发展,只是一派联想,语言是凭情感之触发而生,自然颇重联想工夫。达情感之真蕴也。关于伤怀诗也有如此表现手法,杜工部诗云:“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花飞一片即已是春减却,则飘万点正惹人愁可知。辛幼安词云:“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人悯花落,乃至于怕花开,则见落红当惜春残可信。但此首五绝正相反是首病后提神之作,所选喻体十分得当。
莫真宝点评:不觉木叶之“红”,盖缘“秋阳”之遮,不特秋霜未降也。而秋阳虽“薄”,尚不失温晴,设若隆冬,则阳光之“薄”,直欲令人脊背生凉矣。张庆辉点评:“木叶未霜红不觉”,体物精准,中秋前之“秋”,木叶色变甚缓,确实“不觉”;四句皆景语,虽无一及人,怡然老头儿自在其中矣。
莫真宝点评:既替抽油烟机写真,也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写照,着一“忍”字,亦见其“心”有不甘。抽油烟机功业所至,无非“清净”一方方灶台、一间间厨房而已,“清净诸方土”,恐非其力所能任。张庆辉点评:“风餐”至为贴切,足为“抽油烟机”点晴。立意则在意料之中,未免平平。
莫真宝点评:霞光里,一溪如带,农人田归,炊烟送晚,画面层次丰富,色调明媚而温暖。结句并视觉、触觉、嗅觉、听觉于一炉,“缠”字下得稳、准、狠。包德珍点评:这首绝句转与结出彩,第一联写出乡间晚景,地点时间交待得清楚,“荷锄汉子影悠长。”一个影子长又加深了晚阳特点。“一溪霞里红如带,缠住蛙声与稻香。”霞光如带但毕尽不是带子,又如何缠住蛙声与稻香呢,立意珍惜时光,留住丰收的秋天,手法则用了无理而妙之法。“无理而妙”使诗句往往摆脱了那种浅而直的通常之理,而体现出一种深而曲的奇妙的情理,给人以鲜活而新奇的感受,创造出一种令人惊奇的情境,促使读者在惊奇之余去思索和探寻其内在的深层意蕴。随着读者心灵中蓦然而生的一个新感受,也就在莞尔首肯中获得了绵长的审美愉悦了。古代这种“无理”而有“别趣”的诗词佳作也甚多,下面请看无理而妙的诗句:“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杜甫《空囊》)诗人肚子饿了,竟然突发奇想,欲餐天上的云霞。“举家食粥酒常赊,日望西山餐暮霞”是曹雪芹晚年生活的写照。本绝句与其立意不同,也采用了同一手法达到升华意境的作用,诗便有味可品,形成一种新的境界了。
莫真宝点评:前两句写雨中炊烟,“蘑菇”只作“白烟”看。三四句由“沙沙”的雨声为勾连,转写人生况味,感慨良多,“潮”乃虚写而“浪”近实。考之实情,街上之宅与炊烟同在的场景恐已无多。包德珍点评:这首绝句写雨中行,句中没有出现“雨”字,却句句含雨。首句“一朵蘑茹飘出家,”指雨伞,十分形象,一个“飘”使起句活了起来,眼前出现一位打伞人的形象。第二句“白烟袅袅树沙沙。扩展到自然景象仍是写雨状。转句与结句:“老来未便弄潮去,闲步街头溅浪花。”别有风趣,触景生情,两句平常语却道出自已的心致。回想当年也曾是站在潮头上的人,如今退休下来但心致未减,一个“溅”字品出此壮心不己。其语言之妙比起有些一个劲高喊,曾如何敢闯敢立潮头的空话强得多了。此绝境界清晰,笔触精熟圆融,深见奇趣,虽违背常理,却合情理,正如苏轼所说:“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从“弄、溅”字中则产生了无穷的情趣,给诗增加了审美境界。
莫真宝点评:以事起,因事发突然,情势危殆而“急”而“难安”;以情结,因前景清明,仁心可鉴而“喜”。情绪由“急”而“喜”的因由,全赖中间两联的铺排,而中间两联正是钟院士功勋之所系、仁心之所系。立意正大,结构工稳。张庆辉点评:正能量非不能写,然写正能量不能“诗美欠奉”,毕竟是诗嘛。且不说尾联过于“老干”,像“突发疫情庚子年”“平时防护有空间”,未免近于“莲花落”了。莫真宝点评:首联即点出王先生身兼科学家与教育家的二重身份。中间两联着重写其科学家之身份:颔联实写,上句着眼于学养,下句着眼于功业;颈联亦虚亦实,上句虚,想象奇特,下句实,抒情有力。尾联分别从学生与学生心中的先生两面,再写王先生教育家之身份。针线细密,变化有致。
张庆辉点评:前三俱正常,然结句“于无声处听惊雷”,读之,有“灯下看吴钩”之悚然。一笑。
张庆辉点评:余皆妥,唯“莫道秋来颜色少”乃无根之语,秋日缤纷,谁道秋来颜色少?
张庆辉点评:此为尚“重拙大”诗人所憎之巧诗,其实,风格一种,诗巧无可厚非。“春风又绿”“春意闹”不巧么?古已巧之于今为烈罢了。然“春风”者,究其本,空气也,如何“拴”?欲巧未遂矣。包德珍点评:这首五律写清秋,第一联写大雁南归景象,以“急”字的动,托出湖光落寞声之“静”。第二联“山销龙脊翠,水浸菊花清”山销翠,水浸清,秋之物象残与疏之状。第三联“欲借青莲笔,来开阮籍程。”此融典所取之故为结联埋下伏笔,一个借诗仙之笔,一个来开竹林七贤的诗路历程,使结句欣然开怀无比自然,达到了远寄于自已的真情的效果。全诗对事物的形态、声音、性状的描摹准确,切题、切意、切情、切景,切时、切地,切合自已情致,句意清楚,对典故、传说、把握准确。正如刘勰所说:“夫美锦制衣,修短有度”。作者也深谙五律之法,五律中“意象”描写是主要手段,一般所谓章法中的“起承”铺垫成了主旋律,就是多写景物或事件,少写感叹之情语。其“意”的表现,则多是在尾联一带而过,多是对前面意象的点睛之笔,以为结声。此乃得体也。
包德珍点评:这首小绝立意非常好,贵在出新,比喻新颖,叶落声如读书声,谁说秋来前院瘦,暗含疏枝貌,但诗情却厚了一层,结得有力余味缭绕。此时从“读”字用法上入声字用在仄的位置上正确了,结句“一”也是入声字出律了。第二句的尾三字“句读声”也不稳,可否斟酌一下。试改:
包德珍点评:这首忆故人诗以情取胜,首句就是以情起:“又到清秋雨后凉,披襟北望旧家乡。”披襟北望感念犹生,正值清秋雨后时。饱满的情绪开始,以第二联:“云山日落能销骨,烟海鸥归易断肠”以景物交融做了缓解。第三联回忆曾相处留下的美好影响:“高榻待贤分左右,寒灯读史叹兴亡。”阐述了怀念之故人,平时的修养,及人品的高尚。结联以景结:“可怜一片江南月,空照离人两渺茫。”寄深挚的沉痛,寄托幽深,以景语充满了主体的情感体验,乃回味无穷,扣人心弦。全诗蓄势有力,构思稳健,对仗工典,取喻贴切,结跌宕起伏,感染力強,全诗极耐回味。
点滴敲窗夜雨,细柔拂幔西风。小楼檐下两灯笼,左右微微摇动。窗后人儿悄悄,眉间思绪浓浓。台前那个旧茶盅,昔日他曾常用。包德珍点评:这首词主题朦胧,词意也朦胧,形成一种独特的美感。上片写景,一个动画清楚展现眼前,“点滴敲窗夜雨,细柔拂幔西风。小楼檐下两灯笼,左右微微摇动。”下片:“窗后人儿悄悄,眉间思绪浓浓。台前那个旧茶盅,昔日他曾常用。”前两句牵出主人公的形象,后两句落在忆往上,笔法非常俏。省略了许多重逢对话细节,留下的空白让读者去想。古人常讲,诗心显,词心隐,语淡情浓,事浅意深,乃得词心三味,此首正好把握了这一手法。正是词心的活动于心的情感体验和意绪,不用实指枨触与万不得已的感觉,不用实写去回忆。因这是一种无法实写的,这是感觉未必具有清晰的感情线索,或许忽悲忽喜,乍远乍近,或许矛盾重重,百转千回或者突兀而来,莫名而逝,若不循着感情的脉胳游走,很可能陷入茫然之中。然而这首小词做到了取小事件让内在联系甚紧凑,而内在极有序的展现自己特殊情感的滋味,达到了余韵缭绕之效果。
当年此地惊初见,无端信了前生愿。来去太匆匆,春才秋又风。包德珍点评:这首咏景物小词,非常见灵气。写月台物象借助其景观寄托,以象征审美手段,取得了更深远的意蕴,提供了更富于想象力的美质,增強了抒情张力。上片:“当年此地惊初见,无端信了前生愿。来去太匆匆,春才秋又风。”结构以回环往复运用了“当年此地”将过去,今日现实所见所感的片段串连一气,以触物感思起笔,内含许多情思,情物相合,浑化无迹,给人以完整而又荡漾的感觉。下片回到现状,身侧之景:“石桥云水榭,月满中元夜。气笛一声声,乱山知几程?”勾勒出以清真为最,越真越浑厚。后二句达到了与词意清晰,使体物之状,于词中颇觉笔力健峭,感情弥满而余味深远,耐品。
以年龄为序
莫真宝 湖南常德人,文学博士。现为中华诗词研究院学主部副主任。张庆辉 1970年生,重庆云阳人,定居云南昆明。曾任某都市报评论部主任,现自营传媒公司。爱诗词,好交游,性旷达。
包德珍 中华诗词学会第二届理事,中华诗词论坛坛主,中华诗词网络学院导师,中华诗词学会研修班导师,海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作协会员,萧乡诗社、关东诗阵创始人之一。2015年荣获《诗词中国》最具影响力诗人奖,2015年度获中华诗词论坛优秀管理员奖,2016年获中华诗词论坛特别贡献奖。秋之韵文学社顾问。
编辑/章雪芳 校对/冯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