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理想国,究竟是什么样的?
【光荣希腊】第 40 篇文章
苏格拉底死去的前一年,公元前400年初,希腊的万人远征军在色诺芬的带领下回到了黑海附近,一路上,他们与当地的民族作战,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波斯血。据说,万人远征军的存活率高达5/6,他们创下了人类史上的一个奇迹。
色诺芬应该是听说了老师苏格拉底在雅典的死讯,他没有回雅典,而是将这支军队交到了斯巴达国王手中,与波斯展开了长期的战斗。后来,色诺芬也被雅典抛弃了。
前五年中,斯巴达始终拿不出决心与波斯决一死战,原因可能在于斯巴达的权力掌握在检察官手中,而检察官每年一换,他们不愿承担被波斯击败的后果。
公元前398年,柏拉图与苏格拉底的其他一些弟子离开了雅典,柏拉图去了西西里、意大利和埃及游学。毋宁说,老师苏格拉底的死,对于柏拉图的影响真的很深远。
▲ 左边的雕像其实是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看起来要更胖一点
▲ 这是柏拉图
公元前396年,在斯巴达国王的努力下,检察官与国王之间达成了战略一致,最终做出了决定,由斯巴达国王阿格西劳斯率领正规斯巴达士兵出战波斯。
不到两年,阿格西劳斯就被召回了希腊本土,因为希腊本土燃起了一阵反斯巴达浪潮。
不久之后,在小亚细亚上,斯巴达的海军败给了波斯海军。虽说斯巴达海军中,有不少优秀的雅典人,但在波斯海军中,也有不少的雅典人。
与其说这是一场希腊与波斯之间的战争,不如说是希腊人继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的内斗吧。
公元前392年,伊索克拉底在雅典吕克昂附近创设第一所修辞学校,这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学校之一。在他的指导下,许多学生成为演说家、政治家。在全希腊的重大演讲比赛中,他的学生多次获胜。由于其教学切合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学成绩斐然,希腊各地乃至东方国家的青年纷纷前往就学,伊索克拉底因此成为古代最成功的专业教师。
伊索克拉底是希腊古典时代后期著名的教育家,他出身雅典富裕奴隶主家庭,是智者普罗塔哥拉和高尔吉亚的学生,与苏格拉底亦有师生关系。他虽然猛烈抨击当时日渐颓败的智者教育,但局限于从道德人格上的指责,尚不能像柏拉图那样从理论上进行深刻的批驳;实际上,伊索克拉底在很大程度上还师承了智者派的教育传统,主要教授修辞学和雄辩术,以培养演说家为己任。
他认为,希腊人,尤其雅典人,是最好的人。他不太喜欢柏拉图的那种思辨式哲学,认为这很空洞,大有一番“空谈误国、实业兴邦”的味道。在公元前380年,他发表了演讲,号召全体希腊人团结起来,共抗波斯。
在这之前几年,安提西尼在雅典开办了第一个学院。安提西尼是犬儒学派的创始人,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反对柏拉图的理念论,否定“一般”这个概念,认为只有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存在的,一般的概念是不存在的。我们所能讲的只是个别的东西,一般的概念和规律都不可能表述的。
公元前388年,柏拉图来到了叙拉古,这一年,他大概40岁。当时的叙拉古由狄奥尼修斯一世统治,之前也说了,他推翻了叙拉古的民主政权。狄奥尼修斯有一个小舅子叫迪翁,据说与柏拉图的关系十分要好,柏拉图也非常欣赏这位正直又聪慧的年轻人。
柏拉图有他的政治理念,这在他的作品《理想国》中有充分的表现,他认为,一个理想的城邦应该是由哲学家统治,要么就是让哲学家拥有权力,要么就是让拥有权力的人变成哲学家,这也就是“哲人王”。
《理想国》是柏拉图一生留下来最知名的著作,这本书包罗万象,涉及了哲学的方方面面,包括形而上、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哲学等。
柏拉图小的时候,雅典还在与斯巴达打伯罗奔尼撒战争,后来我们都知道,雅典战败了,虽然免于被夷为平地,但雅典在战争之后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体制演变,在寡头制的少数人统治和民主制的大众统治之间频繁切换。
柏拉图的舅舅和表兄曾经是“三十僭主”里的核心成员,但这个寡头制并没有维持多久,很快就被民主制推翻了,而且柏拉图的舅舅和表兄都被民主派杀死。后来,柏拉图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苏格拉底也在这种民主制下被判处了死刑,这些经历让柏拉图对现实的政治感到极其失望,他曾痛心疾首地说:“现在的这些城邦,无一例外,都统治地非常糟糕。”
柏拉图将《理想国》设置成苏格拉底的一个自述,首先他们探讨了什么是正义,柏拉图通过对话的形式,借苏格拉底之口,驳斥了一些看似正确却经不起推敲的理论。简而言之,苏格拉底用灵魂与城邦做类比,找到了他们各自的德性。城邦的正义就是三个等级,统治者、守卫者和生产者,而灵魂的正义就是理性、意气和欲望。
接着,柏拉图提出了《理想国》最核心的内容,即美丽城,在这座美丽的城邦当中,为了防止最糟糕的局面出现,首先,男女要平等,其次,要在守卫者这个阶层里面取消私有制,实现共产共妻共子,最后,要让他理想中的哲人王来统治这个城邦。
男女如果平等,有些人就反对了,因为若是这样的话,岂不是男人女人要一起上战场打仗了,且不论女人的参与是否能提高士兵的战斗力,最基本的,士兵要训练吧,有的时候,士兵在训练的过程中是赤身裸体的,难道要女人也这样子吗?这岂不是有伤风化?
《理想国》中的苏格拉底不以为然,他说,什么是有伤风化,其实只有一个最终的标准,那就是好或者不好,甚至什么东西对,什么东西错也是如此。一项政策,甭管看起来多么奇葩,只要能在实践中带来好的结果,能够帮助城邦实现安全,那么人们就会慢慢接受,从而不再觉得这种行为是有伤风化的。
男女要平等,最重要的一个争论就在于,女人能生孩子,男人不能,而且一般来讲,男人的力气要大于女人,这说明两性本身就存在差异,如何能平等呢?如何能一样呢?
苏格拉底虽然承认这样的差别是存在的,但在他看来,能不能生孩子,跟能不能参与政治,能不能当统治者没有任何关系。
然而,这样的想法无疑是颠覆性的,所以也就在这里有提到过,男女平等本身就是一个乌托邦的存在,更何况是在思想与观念不发达的公元前社会。
接下来就是讨论共产的问题,苏格拉底认为,一个城邦当中如果出现私有财产的概念,就会有“这是我的”与“这是你的”的区别,城邦当中就会出现裂缝,人们就会倾向于相互争斗。在柏拉图之后的世界,甚至还有人提出“私有制是一切罪恶根源”的说法。
简而言之,共产制为的就是磨平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消除人心之间的内斗,这恐怕是最早的共产主义了,只不过大家都知道,这样的想法太过于理想化。
最后一个就是哲人王的问题,书中就有很多人对此表示怀疑,甚至嘲笑,怎么可能让那些整天高谈阔论的人当统治者呢?这不是让秀才带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