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举措!民航空管系统实施跨区总量管理,助力航班正常!

自3月起,民航空管系统在进行航班流量管理时,正式实施跨区总量管理。

这一来源于长期一线实践、立足于现有运行模式、汲取于国际前沿技术、着眼于未来发展方向的举措,打破了我国长久以来刚性MIT(尾随间隔)的流量管理方法,是航班日益增长、空域容量日趋饱和的情况下,民航空管系统主动作为,在协同流量管理运行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

减少不必要的盘旋等待情况

所谓跨区总量管理是“单位时间接收N架,且交接点最小间隔为M公里(分钟)”。其中,单位时间原则上为15分钟及其倍数,N不小于2。

在以往的实际管制运行中,一旦出现特殊天气需要进行流量管理时,管制单位往往会对外发布一定等级的流量管理标准,比如某条航路上只能10分钟一架航班,或者100公里一架,此标准受天气影响大小而定。这种航班按照指定的间隔通过某个定位点、航路或者空域的传统流量管理方法被称为MIT。

“MIT的好处是管制单位能简单、快速、有效地控制飞行量、确保空中流量符合扇区、航路点、机场容量的要求,航班流会以有序、均匀的飞行流量进行移交。”业内专家介绍。

但与此同时,这种流量管理模式对航班移交的间隔要求较高。“比如,在管制指挥中,经常出现因为机型追赶、放飞误差等因素导致的空中间隔不能满足流量管理要求,此时,管制单位就要指挥不满足间隔的航班盘旋等待,通俗地理解就是边飞边等待间隔达标,或者与发布流量管制的单位进行协调,大幅增加了管制运行单位的空中调配与协调量”。

在此情况下,跨区总量管理应需而生。

跨区总量控制的方法是针对某一时间段内某一航路或者地区发布的总量要求,对航班的移交间隔要求不是很严格,只要在某一时间段受流量管理地区的航班总量不超过限定总量,那么具体航班间的时间间隔和距离间隔按照正常运行标准即可。

“如此一来,能避免航空器为满足刚性尾随间隔所进行的机动飞行、盘旋等待等情况,减少管制单位协调量和工作负荷,提高运行效率。此外,该方式还可以通过改变运行方式来提高空域利用率,使得十分紧张的时隙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有助于提升管制运行保障能力和品质,提高我国航班正常性,为空管运行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为空管运行发展打开了新空间。”民航局空管局空管部部长詹建明表示。

此外,据介绍,跨区总量管理在传承现有工作模式的基础上还量化统一了工作标准和方法,弥补了各地区标准不统一、人为因素比重大、缺乏科学依据、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实现了流量管理从粗放到精细、从模糊到明确、从低效到高效、从杂乱到统一的逐步过渡。

民航局空管局运行管理中心副主任马辉表示,跨区总量管理是我国民航空管系统在进场流量管理领域取得的一项创造性成果,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整体运行效率。

“五步走”搭建良好运行环境

对于民航空管系统而言,任何一项新措施的推广实施,都需要经过周密论证和精心部署。跨区总量管理同样如此。

据詹建明介绍,在整个实验环节,民航局空管局通过计划、组织、引领、试验、推广五个环节,来科学开展跨区总量管理,以做到“试验找问题、实施有依据、推广见成效”。

2016年5月,在民航局空管局的统一推动下,跨区总量管理在沪蓉(杭蓉)、京广、京昆航路上开始试验。此次试验意在查找问题、完善方法、加强宣传,达到预期效果。

参与试验的西南空管局流量管理室主任吴向阳表示,跨区总量管理在西南空管局的试验中大幅提高了运行效率,减少了西南空管局与周边单位的协调,提高了航班正常率,备受一线单位的大力欢迎。

在沪蓉(杭蓉)、京广、京昆航路上试验的成功,为跨区总量管理在全国推广树立了信心,奠定了基础。于是,民航局空管局自2017年3月起将该方法在全国范围推广,并在2017年初,下发了《关于实施跨区域总量控制的通知》。

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加强协同

航班量增长带来的保障压力增大是我国民航空管系统着力创新流量管理模式的重要体现。“十三五”期间,我国民航业仍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空管系统的保障压力将与日俱增,这就要求空管系统在推行跨区总量管理的过程中,确保安全,加大协同力度,不断提高运行品质。

民航局空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新生事物”,民航局空管局在跨区总量管理推广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安全第一、职责明确、协同决策的原则。

据介绍,民航局空管局要求相关单位确保在扇区调配难度、航路结构矛盾、机场起降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根据实际运行情况采取总量管理,避免由于流量过于集中而造成的安全运行压力。

此外,管制单位和流量管理单位之间应职责明确、相互协作。管制单位在其管制区容量许可范围内,合理调配空中间隔,提高空域资源利用效率。流量管理单位负责按照空域、扇区、机场预判的容量对外发布总量控制策略,监控通过航路点、进入扇区或到达机场的飞行流量,确保飞行流量符合总量控制要求。

民航局空管局同时要求,实施跨区总量管理时,相关单位应加强沟通、协同决策。尤其是受恶劣天气、其他用户活动等因素影响造成机场、空域容量降低时,各地区级流量管理单位应积极组织气象、相关管制运行、设备保障等单位进行会商,根据天气变化趋势及实际运行情况制定总量控制方案,确保重要航路点、繁忙扇区和机场的容流匹配。

此外,民航局空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跨区总量管理是我国民航空管系统加大流量管理力度、助力航班正常的一个新开始。在科学战略部署、宏观统筹规划、积极政策引领、精心研究分析下,民航局空管局将陆续推进《空管系统流量管理实施路线图》《进场流量管理指导材料》《流量管理事发后分析》《流量管理策略使用指导材料》等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下发,努力提升空管运行品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