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 | 为什么说“汗为心之液”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
“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何也?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剽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循其道,故命曰漏泄。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折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李时珍注:“汗出于心,在内为血,在外为汗。故曰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
马莳注:“此言血气本为同类,而人不可以两伤之也。承上文而言营气化血,则血之与气,其名虽异,而其类则同,故古经有是言,而帝乃援以问之。此气字兼营卫言,盖营卫虽分阴阳,皆出于谷气所化之精气也。伯言营为水谷之精气,卫为水谷之悍气,虽有阴阳之殊,而均之为水谷之精气也。
血则由营气所生,乃气之神化者也。有精气然后有神气,故谓之异名同类也。惟其异名同类,则邪在气者,可伤气而不可伤血;邪在血者,可伤血而不可伤气,不可以两伤也。试观上文言营气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化而为血,则血以营气而化,以液而成,汗即心之液,是血与汗亦一物而异名也。故夺血而泻之者,无得再发其汗;夺汗而发之者,无得再去其血。若夺血者又夺汗,夺汗者又夺血,则两者受伤,人必有死而无生,故谓之有两死而无两生者此也。”
张志聪注:“此承上文而言营卫生于水谷之精,皆由气之宣发。营卫者,水谷之精气也。血者,中焦之精汁,奉心神而化赤,神气之所化也。血与营卫,皆生于精,故异名而同类焉。汗乃血之液,气化而为汗,故夺其血者则无汗,夺其汗者则无血。无血者死,无汗者亦死,故人有两死而无两生。无两生者,谓营卫血汗,总属于水谷之精也。此言中焦之精汁,皆由气之所化而为营为卫,为血为汗,有如水中之沤气,发于水中,则为沤泡,气散则沤亦破泄矣。”
释字:汗者,《说文解字》:“人液也。”《关尹子·八筹篇》:“心悲物泪出,心愧物汗出。”
在前面篇章我们讨论过,汗是由阳加阴形成的,是上焦之阳气蒸腾津液藏于腠理而成。当阳气有余而耗伤津液时,表现出无汗而身热;当阴气有余多津少阳时则表现出多汗身寒;当阴阳都有余时,在外寒邪郁滞肌表,表现为无汗而寒。只有当阴阳平衡时,津气正常藏于皮下,而当需要时腠理开泄,会有汗出。
腠理开而汗出同时也耗损卫气,卫气随汗出而外散。腠理开是由于外有热而非内有热,经云:“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沬则为痛。”这里的天暑衣厚都是外有热,而腠理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则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为里有热则无汗,里有寒而汗出的论述,与《伤寒论》中的阳明热证的大热、大汗、大渴、大脉的四大热证不太相符,阳明热证在腑属于实热证。而本段经文所讨论的寒热证是指在里,五脏的寒热证所致的阳虚有汗,阴虚无汗证。
《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曰:“五液:心主汗,肝主泣,肺主涕,肾主唾,脾主涎,此五液所出也。”肝开窍于目,其津液出于目则为泣;肺开窍于鼻,其津液出于鼻则为涕;脾开窍于口,其津液出于口则为涎;肾开窍于耳,但其津液不是来自于耳,而是因为肾主水,当肾阴虚有热时,则唾液过盛,唾者,《说文解字》:“口液也。”肾阳虚多津,肾阴虚多液;心开窍于舌,但其津液不是来自于舌,而是因为心主火,五脏之太阳,当心阳虚有寒时则表现汗出。这就是前面所说的五脏的阴阳虚表现出的寒热症状,阳虚有寒则水湿停留,阴虚有热则发热无汗。汗为心之液的意思是当心阳虚时表现为汗出,五脏中阳虚有寒而汗出时是指心阳虚。
从这个分析可以看出,汗液不是直接出自于心脏或者血脉,为什么这样说呢?与其他脏腑相对比一下就明白了,如果能够懂得眼泪不是来自肝脏的,汗液也不就是直接来自心脏的。汗出只是当心阳虚有寒时的一种表现而已,就像肺气不利流涕的道理是一样的。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