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阳布津行,咳止便畅——咳嗽、便秘医案一则

2007年12月14日初诊。

冯某,女,48岁,干部。主诉近1周来咳嗽较甚,呈发作性、痉挛性咳嗽,影响睡眠。痰黏不利,咽痒不舒,纳可,便秘,不喜饮水。近几年来每年冬季咳嗽缠绵。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脉沉弦。证属胃逆肺寒饮停,风邪滞留。治以温肺降胃、散寒化饮、祛风利咽为法,方用小青龙汤加减。

处方:生麻黄3g,桂枝3g,细辛3g,干姜3g,姜半夏9g,五味子9g,生白芍12g,僵蚕12g,蝉衣9g,射干15g,白果9g,浙贝母12g,生甘草3g。3剂水煎服。

2007年12月17日二诊:咳嗽已无,便秘明显。上方干姜减为1g,去浙贝母,加全瓜蒌18g,麻子仁15g。3剂水煎服。

2007年12月21日三诊:咳止便畅,身转温和,外出可不戴帽子、口罩,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要求进一步治疗(用药前长期头身怕冷、不舒而自己不觉为病状)。处桂附地黄丸60丸,每次1丸(9g),每日2次,早、晚空腹服用。

咳嗽小疾,需早治。徐灵胎在《慎疾多言》中说:“伤风不醒则成痨”。按:咳嗽难医,尤其是久咳和反复咳嗽,这是古今医家共识。笔者在读清代医家黄元御所写的《四圣心源》时,注意到书中治疗咳嗽只有一证一方,原文是这样的

咳嗽之证,因于胃逆而肺寒,故仲景治咳,必用干姜、细辛。姜苓五味细辛汤:茯苓(三钱),甘草(二钱),干姜(三钱),半夏(三钱),细辛(三钱),五味(一钱,研)。煎大半杯,温服。其甚者,则为齁喘,可加橘皮、杏仁,以利肺气。若肺郁生热,加麦冬、石膏,清其心肺。若胆火刑金,加芍药、贝母,以清胆肺。劳嗽吐血,加柏叶,以敛肺气。若感冒风寒,喷嚏流涕,头痛恶寒,加生姜、苏叶,以解表邪。

一代大医黄元御为什么如此治咳?后读及清代医家陈修园的《医学实在易》,见有“本病无一定之方,然水饮二字,为咳嗽之根”一句,恍然大悟。此后,笔者在临床上惯用小青龙汤方治疗久咳和反复咳嗽,取效颇佳。

笔者在临床上惯用小青龙汤方治疗久咳和反复咳嗽,取效颇佳。

本案中,咽痒为风邪残留,发作性、痉挛性咳也可佐证;久咳、夜咳、冬季咳为沉寒饮停,不喜饮水、脉沉弦也可佐证。因此治疗取用小青龙汤方祛风散寒,通阳化饮。痰黏不利非小青龙汤证表现,考虑有风邪、沉寒郁津化痰化热可能,故加用僵蚕、蝉衣、射干、浙贝母等清热化痰、散邪利咽之品。久咳不免耗散肺气,加之方中辛散之品群集,故白芍量大,且加白果,有敛肺保肺之义。寒去阳布津行,稍加润肠之品,便秘可解。阳气周身通达,头身温和,也属自然。桂附地黄丸温补肾气,久服可缓壮一身之阳气,不失为阳气不足之体的善后良药。

本文摘自高建忠老师《临证传心与诊余静思--从张仲景到李东垣》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高建忠

编辑:釋慧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