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人皆可为禹
读《荀子》第二十一章 《性恶》十一
(峻岫)
(原文)
“涂之人可以为禹。”曷谓也?曰: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今以仁义法正为固无可知可能之理邪?然则唯禹不知仁义法正,不能仁义法正也。将使涂之人固无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而固无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邪?然则涂之人也,且内不可以知父子之义,外不可以知君臣之正。今不然。涂之人者,皆内可以知父子之义,外可以知君臣之正,然则其可以知之质,可以能之具,其在涂之人明矣。今使涂之人者,以其可以知之质,可以能之具,本夫仁义法正之可知可能之理,可能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今使涂之人伏术为学,专心一志,思索孰察,加日县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
有人说:“涂之人可以为禹。”这句话该怎样解释?荀子回答说:“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一般说来,大禹之所以成为大禹,就是因为他坚持仁义和法度的原因。“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所以说,仁义、法度、礼仪、规矩等等,都是可以认识的,可以施行的,可以做到的。“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所以一般的人,都可以懂得仁义道德礼仪,都知道法律纪律的重要性,都会去遵守它,坚持它。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为大禹那样的人。“今以仁义法正为固无可知可能之理邪?”如果仁义道德礼仪这些东西都是不可知的,不能施行的,“禹不知仁义法正,不能仁义法正也。”那么大禹所秉持的仁义法度礼仪等等,还成其为仁义法度和礼仪吗?大禹还能成为圣人吗?“将使涂之人固无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而固无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邪?”假如一般的人都不能懂得大禹提倡的仁义法度和礼仪,那么还要这样的仁义法度和礼仪干什么呢?“然则涂之人也,且内不可以知父子之义,外不可以知君臣之正。”如果大禹提倡的仁义法度和礼仪一般人都不会懂得,那么人们在内就不知道父子之义,在外就不知道对君的忠诚。“父子之义”是父子相处的根本,因为父亲有教养子女的义务,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忠诚”不仅仅是君臣相处的原则,也是做一切事情的原则,忠于信仰也是忠诚,忠于事业也是忠诚,信守承诺更是忠诚。“今不然。涂之人者,皆内可以知父子之义,外可以知君臣之正,然则其可以知之质,可以能之具,其在涂之人明矣。”如果今天的人,在内都知道父子之义,在外都知道“忠诚”的道理,那么这样的人就有了了解仁义法度礼仪的资质,具备了坚守仁义法度和礼仪的才具。这样的道理,什么人都会懂得,都可以施行,都可以做到。只要了解了仁义法度和礼仪的资质,具备了实行仁义法度和礼仪的天分,那么他就可以成为大禹那样的人物。不管你是什么人,不管你的职位高低,也不管你的职业如何,不论出身高低贵贱,只要你想做好人,仁义的人,善良的人,纯粹的人,正直的人,有益于人民大众的人,你只要坚持不懈,好好地学,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做不做神明,倒在于其次,只要你端正思想,明确目标,勤勉刻苦,勇敢攀登,百折不回,就一定能够取得成绩,功德圆满。
荀子论人性的善恶,落脚点放在,“涂之人皆可以为禹”上面,是正确的。善人,本份向善;恶人“回头是岸”也可以向善。关键就是看你怎样认识法律、规矩、礼仪和秩序。怎样坚守法律,规矩、礼仪和秩序。路子走对了,走正了,走好了,你就是大禹;路子走错了,走歪了,走斜了,你就是坏人,歹人,不法之徒,必将受到法律的严厉惩处。(署名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