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甜野男孩”丁真进入人们的视线,继而随着他的走红,让四川理塘的热度猛增了620%。一时间,这个原先似乎只是世外桃源般的存在才变得真实。
而对于广大藏族同胞和熟悉藏文化的人而言,理塘这一地名早就烙在心间,是因为那首被看作仓央嘉措转世预言的诗:空中的大雁啊,借我一对翅膀,不用飞多远,我到理塘就回来。
至于理塘是仓央嘉措乘愿再来之地,还是如民间盛传的那样,因为理塘有心上的姑娘在那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出现在了雪域诗王的笔下,从此就留驻于藏族人民的心间。我记忆尤深的是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地震,一位乐观勇敢的小男孩(如今也是大小伙子了)积极参与救援行动,当采访组让他唱首歌时,小男孩一开口就是“空中的大雁啊……”,而就在那一瞬间,小男孩子突然很大声地哭了起来,让所有人都手足无措,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在采访人员的追问下,小男孩双手掩面,仍旧抽泣地回答:“你们,对我太好了。”我更愿意理解为是这首从来不需要想起,随口就来的道歌,所蕴含的内部力量在那一瞬间喷薄而出:生离死别,时空交错,轮回流转,丰腴而真实。
我更愿意听汉语十分娴熟的藏族朋友在说到“理塘”时,读作“勒通”。执拗的背后,是这个藏语词汇精准的表述:铜镜一样平坦的草原。唯有此才能彰显出这一方水土的卓尔不群。理塘属四川省甘孜州,甘孜,圣洁之地。就五大西藏而言,甘孜州是得天独厚的集大成者。无论是信仰、服饰、饮食、山水、民俗,甘孜每个县域都可以说极富特色,包括那些美到需要屏住呼吸才能够凝视的甘孜姑娘,千姿百媚而又纯粹明净,果然是造物钟毓秀。理塘县城,以高城之名雄踞海拔四千米之上,倚扎嘎神山而傲视群雄。略显阴柔的“理塘”确然是不能表达出它的辽阔广袤,作为纯牧业县,“勒通”的读音方能一展其神韵:那古铜色男子骑着白马飞驰而来,略一侧身拦腰掠起东边草地上的卓玛而后一骑绝尘——让梦穿越你的心。
理塘位处甘孜南部,传统上这片土地被称作康南。除了借给仓央嘉措一双翅膀的大雁之外,理塘和雪域之王的缘分远不止于此。长青春科尔寺(理塘寺)便是由第三世达赖索南嘉措创建。据说当年索南嘉措在理塘准备择址建寺时,看到现今长青春科尔寺所在位置的景色与900多年前阿底峡尊者在《噶当弟子问道录》中的预言相同。欣喜之下,立即选定位置。长青春科尔寺不在格鲁派六大寺院之列,但由于这段传奇故事,却有着十分尊崇的地位。在西藏,一直有“上有拉萨三大寺,下有安多(青海)塔尔寺,中有勒通长青春科尔寺”的说法。而自第二世开始成为寺主的香根活佛,第一世曾名列十世达赖三大候选灵童之一,这同样是莫大的因缘。现如今,香根活佛在甘孜更可谓家喻户晓。远在甘孜县甘孜寺,亦有香根活佛修建的时轮佛塔,完全仿制于白居寺白塔,同时以香根命名。
丁真引发的“抢人大战”中,似乎理塘是“最不出力”的,你们抢吧,反正丁真可是如假包换的理塘人。其实,若从根本上而言,“抢人大战”是全体网民参与的一场即兴互动。一场只会有赢家不会有输家的欢乐表演——我们似乎很久没这样开心过了。就因为丁真说了最想去的地方是拉萨,西藏文旅忙不迭地发出邀请,故意语焉不详地说在拉萨等你。慌得四川发文称:“丁真的家乡在四川省甘孜州,欢迎广大游客到甘孜旅游。”其他西藏,包括我的家乡青海自然也不甘落后,一时间皆大欢喜,明知所谓抢人不过是博得一笑,但还是积极参与其中——借抢人之际,宣传自己。喜欢这样蹭热度。香饽饽丁真本人呢,更是手持自己写的汉字为家乡代言:“家在四川”。
不管拉萨是不是在等丁真,但对于包括我们这些客居者在内的所有四川人,确然对全国乃至全球的游客发出诚挚邀请:“丁真在理塘等你;理塘在甘孜等你;甘孜在四川等你……”。铜镜一样平坦的草甸,海子一样清澈的明眸,壮美雪山脚下最荡气回肠的驰骋,理塘拥有西藏该有的一切之外,如今的理塘还有哪些独一性的资源能够吸引各地朋友?
作为曾经的茶马互市之地,现今的318国道重镇,理塘浓墨重彩的大手笔是让这块土地拥有活着的记忆——微博物馆群落。记忆是我们的另一个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说“回忆记得我”正是如此。理塘为了能够留住独具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和游牧记忆,让外来的游客者沉浸式体验理塘,“聆听”理塘,也能让年轻人铭记先人的智慧,勒通古镇逐步策划设计了一系列微博物馆。在一座座老旧藏式民居基础上改建了康巴人蜡像馆、喜马拉雅之声博物馆、理塘藏戏博物馆、黑陶馆、编织馆、石刻馆、仓央嘉措博物馆、318旅行记忆博物馆……尽管这都是一个个“袖珍”博物馆,不能和成都安仁建川博物馆聚落相提并论,但谁又能说,这不是博物馆群落呢?
雪山草甸,蓝天白云的理塘,当您被“甜野男孩”所吸引,循着当年大雁在空中画下的轨迹来到理塘,一定要静下来让自己成为记忆的一部分。
(318记忆旅行博物馆照片已经授权使用)
梦幻理塘
勒通有梦
………………………………………………………………
关于作者|舒放,力求避免油腻的中年男子。流浪各地,但定型于高大陆青海。写诗多年,一直坚持着,哪怕诗歌从大众变成小众乃至现在的旁门,喜欢不减,且欢喜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