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形式纲要》(第五篇)格律诗押韵禁忌 文/张则开
格律诗押韵禁忌。《近体诗形式纲要》(第五篇)
张则开2021-08-12 12:40
《近体诗形式纲要》
以前发表的时候由于时间仓促,有些瑕疵,本人又润色一下,以飨读者。
第五篇. 押韵禁忌
1.撞韵
撞韵——亦称平仄通押或混押。即在不应用韵的那句(白脚)(比如七绝的第三句)尾字也用了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格律诗中无论平仄,一旦白脚与韵脚的韵母相同,都属撞韵。
例如:
韩愈《七绝·初春小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好去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第三句白脚的“处”与韵脚“酥”“无”“都”皆是押乌(u)韵,属撞韵。
2.挤韵
挤韵——亦称冒韵或犯韵。即在诗句中的非韵脚处过多使用与韵脚同韵的字甚至是同一字。
例如:
王安石《七绝·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山,挤韵)
春风又绿江南岸,(岸,撞韵:江南岸,挤韵)
明月何时照我还
白脚处的“岸”与韵脚“间、山、还”都为安(an)韵,属撞韵。而“江南岸”三个字属于与韵脚同韵的字(an ang)
故该诗不但撞韵,而且挤韵。
#挤韵通常是指在一联当中出现的问题,并非指在全诗当中。现在有的大师已经把它扩展到全诗,有点过分。
3.连韵
连韵——即相邻的两个押韵句,韵脚用了同音字作韵字。尤其在七绝中表现得突出。
一如:王昌龄《七绝.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诗中的“昏”和“浑”属于连韵。
再如:现代词友《虞美人》
少年乘梦青骢马,景色浑如画。春山看我我看山,一壑松风飞荡白衣衫。
其中“山”与“衫”应属于典型连韵。
三如:
刘长卿《七律.使次安陆寄友人》
新年草色远萋萋,
久客将归失路蹊。
暮雨不知溳口处,
春风只到穆陵西。
孤城尽日空花落,
三户无人自鸟啼。
君在江南相忆否,
门前五柳几枝低。
其中“萋”与“蹊”亦属连韵。
4.复韵
复韵——即在一首诗中,韵脚字采用意思相近或相同的同韵字来押韵。造成意义上的重复。
比如第一个韵脚押“芳”字,第二个韵脚押“香”字。
例如:现代诗友《七绝.凌晨步游》
楼前晓月似金钩,
远处琴声教我愁。
转步寻她杨柳岸,
全将疑惑化担忧。
诗中的两个韵脚中“愁”字和“忧”字就属于复韵。
5.重韵
重韵——即在韵脚押同一个字。这个不难理解。
还是以上边那首诗举例吧。
例如:现代诗友《七绝.凌晨步游》
楼前晓月似金钩,
远处琴声教我愁。
转步寻她杨柳岸,
一声长叹一声愁。
诗中的两个韵脚中都用“愁”字,即属重韵。
6.凑韵
凑韵——即为押韵而押韵,在韵脚处生拼硬凑,采用韵部相同,但意义上毫无相干语法上也搭配不当的字。
例如:现代诗友《七绝.立冬自饮》
花凋叶敝水飘寒,
紫塞白云盼雪弯。
此刻人间牵挂少,
茅台海蟹好独南。
诗中的两个韵脚中“弯”字和“南”字,与前字搭配不当意思上也风马牛不相及这就属于凑韵。
7.倒韵
倒韵——就是指为了押韵。把正常的词,特写是双音节词两个字位置互相颠倒。
例如:现代诗友《七绝.口罩吟》
春来无雨却多愁,
异域风光幻小楼。
玉面朱唇谁敢见?
如今口罩最行流。
诗中尾句最后两个字“行流”,显然是把“流行”两个字互相颠倒了位置。因为用流行不押韵,为了押韵,所以作者就把流行两个字颠倒了位置,改成了行流,这就属于倒韵。
8.三阴平韵
三阴平韵——近体诗大都是押平韵的。以七绝为例,一首七绝的三个韵字如果都是阴平字(第一声ā),会对诗的韵感造成伤害。
例如:王之涣《七绝·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这首诗中“间”“山”“关”三个字都是阴平,组成了三阴平韵,这是不完美的。
#顺便指出,在避免“三阴平”的前题下,“三阳平”还是可以的,并很常见的。但一首完美的诗,韵脚应该是阴平与阳平交替出现的。
9.出韵
出韵——亦称落韵、窜韵或走韵。是指在格律诗的偶句(首句入韵含首句)韵脚上不用本韵之字,而用邻韵或它韵中的字,出韵与格律诗一韵到底的要求不合,是诗家大忌。
例如:
现代诗友《七绝.预祭歌》
休听哨响看新闻,
莫信今宵鬼入城。
待到清明烧纸日,
谁知哪处去寻他?
其中韵脚字“闻”“城”“他”根本不属于同韵,风马牛不相及,连顺口溜都不算。这个是不难理解的,不再赘述。
10.死韵和活韵
死韵和活韵——指押韵犯忌的诗,“死而复活”。如果整句诗的重读音落在了最后一个字上,我们称之为“死韵”。而如果整句诗的重读音落在韵字之前的其他字上,我们称之为“活韵”。
例如:韩愈《七绝·初春小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好去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在这首诗中,'处’字撞韵了,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撞韵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
关键在于第二句的“近却无”。重读音落在了第五个字'近’字上,这样这句诗就成了“活韵”。全诗就成功的避免了撞韵所造成的伤害。
诗中出现撞韵或挤韵,不要简单地说允许或不允许。要看作者有无高深的文字功底和驾驭能力,是否能把“死韵”做成“活韵”!当然,大诗家往往是无禁忌的,后人除了恭维就是为其辩护而已。
11.纽
纽,是指格律诗中一联里面同声母或同韵母的字比肩出现或交错出现,使诗句读起来“别扭”不通畅的现象。
旁纽——如果在格律诗的一联中出现声母相同,韵母相近而声调不一的字。即为旁纽。如在一联中同时出现“脸”“令”“林”字。
正纽——如果在格律诗的一联中出现韵母相同,声母相近而不同声调的字,即为正纽。如在一联中同时出现“连”“念”“浅”字。
双纽——如果在格律诗的一联中出现同时符合正纽和旁纽特征的字,即为双纽。如“人”“忍”两个字声母和韵母完全相同,但这两个字又与韵脚不同韵部,故这不是挤韵而是双纽。
#A纽韵是比挤韵和撞韵要求更苛刻的一种讲究。而从检测方法上与挤韵撞韵相似。但它的检测对象却不局限于与韵脚同韵部的字。
#B不管正纽旁纽,都是指在一联当中出现的问题,并非指在全诗当中。现在有的大师已经把它扩展到全诗,太过分了。
12.上尾
上尾专对白脚句(出句)言,与韵脚句(对句)无关。
狭义——指白脚处连续三个(首句不入韵为四个)上声字;
广义——指白脚处平上去入没有错开,靠成“摞声”。
扩展义——指在律诗中,连续四句诗尾语法结构相同者(其实就是尾部摞眼,已有专述,本篇不再赘述)。
大上尾——指白脚处连续三(四)个同声调的字。
小上尾——指白脚处连续两个同声调的字。
#A律诗的出句句脚最好四声递用,首句入韵的,四个出句的句脚“平、上去入俱全为上;首句不入韵的,上、去入俱全为上。而且要避开相邻两联的出句句脚声调相同。
#B值得注意的是:首句若不入韵,势必有两个出句句脚声调相同,此时声调相同的句脚必须隔开。
下面分举例说明:
(1)大上尾:
譬如唐代刘长卿《对酒寄严雄》
陋巷喜阳和(平),
衰颜对酒歌。
懒从华发乱(去),
闲任白云多。
郡简容垂钓(去),
家贫学弄梭。
门前七里濑(去),
早晚子陵过。
本诗三、五、七句尾“乱、钓、濑”三字皆用去声字,犯了大上尾病。
(2)小上尾:
譬如唐代王维《和太常韦主簿五郎温汤寓目之作》
汉主离宫接露台(平),
秦川一半夕阳开。
青山尽是朱旗绕(上),
碧涧翻从玉殿来。
新丰树里行人度(去),
小苑城边猎骑回。
闻道甘泉能献赋(去),
悬知独有子云才。
此诗本诗五、七句尾“度、赋”二字皆用“去”声字,并且连用,故犯小上尾病。
(3)句尾结构上尾:
譬如唐代杜甫《秋兴》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宵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鱗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此诗下六句都用一虚字、二实词于句尾,如降王母、满函关、开宫扇、识龙颜、惊岁晚、点朝班,句法相似,即犯结构上尾之病。即同一首律诗中四句以上句法雷同,缺乏变化。
#A上尾之说应是起于清代,在此之前很多大诗家的作品按照此说都有上尾的毛病。
#B上尾本身不算大毛病,甚至可以说不算毛病,但是有些诗词理论家偏偏挖空心思给诗人们制造枷锁。我们在写诗的时候尽量注意一些,但是不要被他所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