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传海 || 简牍书法资源极为丰富,值得研究!

记得以前王学仲先生提出在帖学、碑学之外,应该确立经学的概念,从量的积累上看,经生书法并不匮乏,而且从年代的跨度上看,也是具有相当的历史长度,但是,为什么这个建议到后来响应者寥寥呢?关键在于经生书法作为取法资源的相似性和趋同性,这种家族相似性和趋同性从风格学角度看,阻碍了后人从中获取广泛风格启发的可能性。简单点说,遗留下来的经生书法写得都差别不大。但是我们从积累数量、历史长度、风格迥异、符号含义、书体信息等各个角度看,简帛书法应该成为继帖学、碑学之外的第三类书法资源,并应加以系统研究。
图1 湖北《睡虎地秦简》(局部)
从书体、字体演变角度而言,简(帛)体书法是融合篆隶和行草的,也是正体书法与民间书法两条发展路线的历史见证者,而且还是稿草、章草、今草等信息汇聚之所,所以,蕴含的书法资源极为丰富,从目前发掘出来的简(帛)书看,无论是地域跨度还是风格迥异的角度看,都是独一无二的。比如四川青川、甘肃天水、湖南长沙、湖北云梦、河南信阳等地出土的战国简牍,体式多为横式,笔画多圆转,风格有严谨、洒脱、纤细、粗犷等区别(图1、图2)。
图2 河南《信阳楚简》(局部)
秦简在中国书法史上的意义,在于其古隶的体势、笔法奠定后来隶书的基本格局和演变方向。而长沙牌楼简牍则完全是今草写法。至于《居延汉简》(图3)中,篆、隶、真、草各体皆备,风格多变,是研究西汉书法以及文化、经济、法制、史实、民俗、典章、制度等各个方面的主要素材。而甘谷汉简中某些写法已经可以与汉碑高度衔接。
图3 甘肃《居延汉简》(局部)

如果说清末书法的变革是由于碑学的介入而造成的,其实,像沈曾植在汲取碑学营养的同时,也大量汲取章草精华。而当代书法的变革则是由“流行书风”引发的,这是借助隶书和简牍书法而引起的,他们可能觉得今草那种上下流动过于流畅,从而导致庸俗的感觉,因为笔下的生涩之感没有了。所以,他们需要借助隶书左右摆动来打破上下流动。

当然,简牍在狭小的空间里从容不迫地处理上下左右关系,这是十分具有智慧的。在今人中更有从简牍中汲取风格营养成为一代大家,比如鲍贤伦,更是验证了简牍书法作为第三类书法资源的有效性。而且在全国各类比赛中简牍书法被参赛者广泛地借鉴使用。所以,目前具有了把简(牍)学书法独立出来,与帖学、碑学共同对待作为独立学科研究的迫切性了。陈松长教授所在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已成立了简牍书法研究所,说明湖南书法最近有咄咄逼人的跃进态势。

我想简(牍)学的确立已经是时代的发展需要了,希望能引起中国书协领导和广大理论研究者和书法爱好者的共鸣。

胡传海

胡传海,1956年生于上海,浙江宁波人。原上海《书法》杂志执行主编,现《大观·书画家》杂志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上海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书法“兰亭奖”、“国展”理论评委,全国第二届行书展评委。山西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学院,郑州大学、河北社科院等客座教授、研究员。中国书法界著名策展人,策划有:“十大年度人物”“百强榜”“风云榜”“寻找三十家范本”“鸿篇巨制”“男女20家”等展览和评选。著有《胡传海书学文集》(《书法清口》《法度·形式·观念》《笔墨氤氲》《老罴当道》《书法当道》《书法战略》《手卷与尺牍研究》《知识贵族》《书法集外集》)等。

汉及魏晋简牍书法研究

沃兴华|湖湘简牍书法研究

—《END》—

图文来源:书法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