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没有患病,却总觉得自己病了
* 向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致敬!
前线医务工作者与病毒在正面交锋,后方的伙伴也没有闲下来,时时刻刻的在与自己较真:
是不是我也有感染症状了…不,不可能,没有去过疫区,也没有和疫区人员接触,不可能感染…可是为啥总感觉自己脸烫烫的捏,好像发烧了…测了一下,又连续测了多次,确定没有发烧…
如此这般的下去,心态要么崩了,要么真会把自己吓出病来。
知乎上有题主提了这个问题,至于如何调整心态,这里可以使用“情绪ABC”的方法来调整。
—01—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创建。ABC三个字母分别对应三个单词:A-activating event、B-belief、C-consequence。该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
就题主的问题,需要调整的心态是“害怕”情绪——激发事件A引发起的害怕情绪C,激发事件A为“觉得自己身体发热、脸发烫”,则题主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是“发热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而这一病毒被感染可以致命。”
A-觉得自己身体发热、脸发烫,是自己当前的客观感受,但是不能直接产生C-“害怕”,如其他时间段常规地发烧就不至于让人觉得“害怕”。而加上对A的认知和评价得出的信念B,推导出:那么我会不会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呢,我是不是就要死了?在我们的文化里,死亡总是可怕的。于是,这样的害怕情绪就形成,并困扰着我们。
既然刺激事件A是通过信念B导致的情绪后果C,那么要调节情绪后果C,就可以从刺激事件A和信念B两个方面做功课。
—02—
从刺激事件A来看,有两个纬度可思考。
其一,客观求证。当前的A是“觉得自己身体发热、脸发烫”,这个是主观感受,而“身体是否发热”、”脸是否发烫?”是客观的,可以被测量的,找根温度计或者测温枪,测出具体温度值,也可以隔个半小时测一次、记录一次。
其二,转移注意力。感觉的出现往往是注意力到达的地方,注意力关注到脸上,就能感受到脸部是否发烫,同理,把注意力转移到小说中、电视剧、电影、线上课程,那么对身体的温度的感受就不再这样敏感。
如此可以得出的调节方式就有两个:
其一,客观地测身体温度,记录之后,对比看趋势,如果显示正常恒温,结合信念B,那么不符合“发热”也就不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症状,也就不会“致死”,那么就不会产生情绪C-害怕了。否则,测得客观温度逐步上升,且没有回落迹象,结合信念B,那么就是“持续发热”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症状,就可能会“致死”,产生情绪C-害怕则是必然,那么需要及时问医就诊。
其二,转移注意力在其他事情上,如果能安心投入,那么一定没有问题,刺激事件A没有了“发热”,结合信念B,就不存在病毒感染,也就没有了“致死”的威胁,情绪后果C-害怕不会出现,也就不存在“怎么调整心态”一说。否则,客观地“发烫”会不由自主的使人分神,再关注体温客观测量证实,结合信念B,持续发热推导病毒感染,病毒感染推导“致死”,情绪C-害怕是一种必然。
—03—
从信念B来看,有三个调整的方向:
其一,客观认识“发热”标准。以腋下测量为例,平静状态下温度在36.0℃-37.0℃之间为正常体温,37.3℃-38℃为低热,38.1℃-39℃是中热,39.1℃-41℃判为高热,41℃以上是超高热。新型冠状病毒轻度患者“有一点发热”可参照低热范围,而流感的发热可能一两天上升到39℃以上。
其二,冠状病毒的症状了解。起病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可合并轻度干咳、乏力、呼吸不畅、腹泻等症状,但是流鼻涕、咳痰等症状少见。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所以“发热”可能是其症状,也可能不是,需要结合其他症状一同来判断。
其三,冠状病毒致死率的了解。多数患者愈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就目前(1月30日16:00)全国确诊患者7826例,累计死亡170例,目前致死率为2.2%,即100个患者里面有2.2例死亡,比较2003年使全国恐慌的“非典”其致死率为11%。
套用这三个信念B来调整心态:
刺激事件A没有变,信念B-客观认识了“发热”,那么“总觉得自己身体发热、脸发烫”这仅仅是感觉,即便是真实的,那么“发热”也不见得是冠状病毒感染,还可能是流感呢。如果是流感看看就好了,不至于“致死”,只要能好好的活着,那么情绪C就不再那么“害怕”了,可能仅仅是“不舒服”。
刺激事件A没有变,信念B-冠状病毒的症状了解,查看自身并没有“轻度干咳、乏力、呼吸不畅、腹泻等症状”,那么就没有被冠状病毒感染,也就不存在自己吓唬自己的“致死”,不死了,还有啥情绪C-害怕呢?
刺激事件A没有变,信念B-冠状病毒致死率,现在仅仅是“觉得自己发热、脸烫”,是不是真正的“发热”只是一个可能,一个几率。即便是,那么是不是被病毒感染而导致的呢?这也是个小概率。即便是,那么我的身体素质能不能扛过去,成为那97.8%的人呢?只要知道自己前期防护好了、没有接触疫区人员、没有去公共场合,那么被感染的几率非常非常低。即便很不幸,被感染了,生还的几率也很大。站在大概率层面思考,只要不致死,那么有啥情绪C-害怕呢?
所谓的调节心态,通过对这三个信念(认知/理念)的接纳就可以实现。
—04—
钟南山院士也在利用情绪ABC理论来调节自己的状态,他讲到:
我想身体好的人,不会每个人都得病的。另外一个呢我也有点相信自己。
我想人一个是身体,一个是人的情绪和信念。
假如一个人比较超脱,他正在很热衷或是一心一意去追求一个东西的时候,往往其他很多东西是比较容易克服的。
包括身体,所以我想我就是在那样的一个思想的支配下,好像身体也比较快的复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