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中风用续命诸方,对还是不对?
治中风,药王孙思邈最有发言权,他在《千金要方》中提出:“凡人忽遇风发,身心顿恶,或不能言,或有如此者,当服大、小续命汤及西周续命、排风、越脾等汤,于无风密室之中,日夜四五服,勿计剂数多少,亦勿虑虚,常使头面、手足、腹背汗出不绝为佳。”
有人说,治中风要学习张锡纯。其理由是:张锡纯上溯《内经》“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之理,下合西医“脑充血”之说,认为中风乃气血上冲脑部所致,治疗宜导引气血下行,使之归于平复。他创制镇肝息风汤与建瓴汤时,即立论于此,重用牛膝引血下行并以之为君,意取高屋建瓴,以利上冲之气血下行。另外,张锡纯明确地说:“或误认为中风而重用发表之品,若《千金》之续命汤,皆益助其气血上行,而危不旋踵矣。”
可是,孙思邈明确地说:“吾尝中风,言语强涩,四肢拖曳,出此方,日服四服,十日十夜服之不绝,得愈”。他自己所用的就是续命煮散。
读历代诸家医著,可见用续命诸方治疗中风,在唐宋以前,却是一致肯定的,而且没有任何争议。自从金元之后,对中风的病理开始有了不同的认识,而续命诸方之用,亦有所争论。
争论的焦点并不是说续命诸方不能用了,而是应该如何应用。以下列举诸位前贤医家的观点。
比如,刘河间就认为:“今具六经续命汤、小续命汤,通治八风五痹、痿厥等疾。”并且特别强调,“自古名医,不能越此。”他说:“若风中腑者,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发其表。”这里的中腑,即风中经络。他补充说:“宜以辛热治风之药,开冲郁滞,营卫宣通而愈。犹如伤寒表热怫郁,而以麻黄汤辛热发散者也。”
李东垣认为:“如中血脉,外有六经之形证,则从小续命汤加减,及疏风汤治之。”
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一书中专门附有小续命汤治中风的加减法,其云:“随人虚实与所中轻重,加减于后:若热者,去附子,入白附子亦可;筋急拘挛,语迟,脉弦,加苡薏仁;若筋急,加人参,去黄芩、芍药,以避中寒,服后稍轻,再加当归;烦燥不大便,去附、桂,倍加芍药、竹沥;如大便三五日不去,胸中不快,加枳壳、大黄;如言语謇涩,手足颤掉,加菖蒲、竹沥;若发渴,加麦冬、葛根、栝蒌根;身体痛,加羌活;搐者亦加之;烦燥多惊者,加犀角、羚羊角;汗多者,去麻黄。”
……
那么,到底应该听谁的呢?我的观点是,诸家皆可学习。我临床既用续命汤治中风,亦用镇肝熄风汤,都有不错的效果。
当代名老中医赵锡武治中风,在昏迷期,神志不清,病情危重,先用通关散,继用生姜汁、白矾灌之,灌后探吐。第二步用再造丸,脑溢血配合用《古今录验》续命汤,脑血栓形成则用小续命汤。第三步,痰盛有热者,用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热盛于阳明,证见便干舌燥者,用紫雪丹,亦可用三化汤;兼湿者,用苏合香丸。上药用至苏醒,再就后遗症治疗。
当代李可老中医宗孙思邈,他说:“众人皆知,中风为脑血管疾病,之所以生风中风,是因为五脏元真不能畅通,然而《内经》明言“肺主气”,“肺朝百脉”,故此通达肺气则邪风之气自消,血脉自通,大小续命汤诸方实在是药王孙思邈留给后人的利器,价值何止千金!后人如能深刻理解合理应用,的确能造福世人。
我治疗中风急症,不管是中风脏腑,还是风中经络,每用三生饮,杂合小续命汤,交替服用,每收良效。我发表了多篇用纯中医理念治疗中风的医案,既用汤药,也用针灸,有兴趣的读者可找来细读,留言探讨。(董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