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练习六字诀才能达到效果

老虾中医营养发布时间: 17-09-0408:29六字诀是一千多年前流传至今的古导引功法之一,它属于呼吸吐纳导引术。

古人早就观察到大自然中存在着一种呼吸运动,如老子《道德经》二十九章中说:“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这里的“或嘘或吹”就是指大自然中存在的一种运动方式,而这种运动,在人类自己身上无一刻不存在,那就是人的呼吸。经过实践,人们发现,呼吸运动可以调整人的内在身心,可以作为一种养生手段来加以实施,于是就出现了《庄子》一书中所说的:“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就是说在春秋战国之前,像彭祖那样的养生家,已经把“吐故纳新”作为一种长寿手段,在加以练习了。六字诀正是在这种理论和实践的相互指导过程中逐渐产生的。

现在流传的六字诀锻炼法,锻炼时都要求不发声,甚至要求练习时,最好连出气声都不要被自己听到,这种练习要求是正确的吗?它又是怎么来的呢?本文拟作一探讨。“六字诀”作为一种功法出现,最早见于南朝梁陶弘景(公元456—536年)的《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其中引《服气经》说:“道者,气也。保气则得道,得道则长存。神者,精也。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精者,血脉之川流,守骨之灵神也。精去则骨枯,骨枯则死矣。是以为道务宝其精。从夜半到日中为生气,从日中后至夜半为死气,当以生气时正偃卧,瞑目握固(握固者,如婴儿捲手以四指押大拇指也),闭气不息,于心中数至二百,乃口吐气出之。日增息,如此身神具,五脏安。能闭气至二百五十息,华盖明。华盖明则耳目聪明,举身无病,邪不忓人也。凡行气,以鼻内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内气有一,吐气有六。内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元有此数。欲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时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凡人极者,则多嘘呬。道家行气,多不欲嘘呬,嘘呬者长息之心也。此男女俱存法,法出于仙经。行气者,先除鼻中毛,所谓通神之路。若天恶风猛、大寒大热时,勿取气。”上段文字对当时六字诀的功用和练习方法,以及注意事项都讲述的非常详细,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练习六字诀没有六字的读音,但会有吐气声。

上面那段文字之后,紧接着,陶弘景又从《名医论》中引用了另一个版本的六字诀,其中说:“凡病之来,不离于五脏,事须识相。若不识者,勿为之耳。心藏病者,体有冷热,吹、呼二气出之;肺藏病者,胸膈胀满,嘘气出之;脾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疼闷,唏气出之;肝藏病者,眼疼,愁忧不乐,呵气出之。以上十二种调气法,但常以鼻引气,口中吐气,当令气声逐字吹、呼、嘘、呵、唏、呬吐之。若患者依此法,皆须恭敬,用心为之,无有不差,此即愈病长生要旨也。”对比这两段文字,可以看出,陶弘景所引的这两个“六字诀”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版本,前一个只述六字练习时的功效,而后一个却将六字与五脏相对应,并指出练习时要“当令气声逐字吹、呼、嘘、呵、唏、呬吐之。”这就是说,练习六字诀时是有吐气声的。因为缺乏最初的相关文献,我们无法得知古人为何选择这六个字作为吐纳导引的口诀,还有,相同的六个字,为什么在早期会出现两个完全不同的解释。但是从陶弘景所引的这两个版本来看,最早的六字诀功法在练习时都是带吐气音的。陶弘景之后,六字诀便开始广泛流传,隋代太医令巢元方在编撰《诸病源候论》时,就对其加以收载,在《诸病源候论》卷十五“五脏六腑病诸候”中,他把五脏的相关疾病症状分别和六字的练习进行了一一对应,但是他没有提到练习时是否吐气发声。另外,与巢元方同时代的佛教天台宗智者大师,在他所著的《童蒙止观》一书中,也特别介绍了用六字诀治病的方法,而其中六字是与五脏相配属的,并且和我们现在流传的版本中的五脏配属关系相同。但是智者大师的书中也没有提到练习时是否有发声的问题。此后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的卷二十七《养性》篇中也介绍了六字诀,他继承的是《诸病源候论》中的说法,并对具体练习方法作了说明:“热病者,用大吹五十遍,细吹十遍。吹如吹物之吹,当使字气声似字。肺病者,用大嘘三十遍,细嘘十遍。肝病者,用大呵三十遍,细呵十遍。脾病者,用大唏三十遍,细唏十遍。肾病者,用大呬五十遍,细呬三十遍。”从这里可以看出,孙思邈所说的“大吹”就是有较大的出气声。略晚于孙思邈的唐代女道士胡愔在其所著《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中,则引用了另一个版本的六字诀,其中五脏与六字的配属关系与孙思邈所引的有所不同,她也提到练习时要“大呵三遍,细呵十遍。”这说明,一直到唐代,六字诀的练习方法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都有吐气声。胡愔并在书中指出,六字诀疗病,“疾瘥止,过度则损”,她还认为吸气为补,出气为泻,所以用六字诀疗病后,日常要做修养补益法,即通过吸气后,吞咽并闭气的方法,可以补益出气所产生的损耗。从这里可以看出,胡愔已经观察到,这种有吐气声的六字诀练习法,会对人产生损耗。唐之后,宋代由宋徽宗下令,宋太医院主持编撰的《圣济总录》中,所引六字诀有多个版本,其中有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中的最早版本,还有最新的版本。这个最新版本,六字与脏腑配属和《童蒙止观》的一样,此外,它还讲到了练习时的注意事项:“初学人但食少淡粥或胡麻,益气生津液,忌吃热食,悖乱正气。凡欲食,先服三五咽气与食作主人,兼每早先服二十颗椒,清酒一杯,冬温夏冷,戒在过度。切忌冲见新产死亡,及食油腻肥鲜臭秽等物。”它这里也提到了,练习六字诀会让人耗气,故需要通过服食来补益。

而宋代的邹朴庵在《太上玉轴六字气诀》中,详细介绍了他那个时代的六字诀练习方法:“念时耳不得闻呵字声,闻即气粗及损心气也。念毕仰头闭口,以鼻徐徐吸天地之清气,以补心气。吸时耳亦不得闻吸声,闻即气贫,亦损心气也。但呵时令短,吸时令长,即吐少纳多也。”这是见到的最早的,要求练习六字诀不可有出气声的说法出处。说明经过这么多年的临床实践,人们终于发现,六字诀最早的那种带吐气声的练习法,会损耗人的正气,对人的健康不利。明代之后,六字诀的练法又有了一些新发展,如出现将六字吐纳与动作导引相结合的方法,如明代胡文焕的《类修要诀》和高濂的《遵生八笺》等著作中,都收载有《去病延年六字法》,即是将吐纳与动作相结合:“肝若嘘时目睁精(精同睛),肺知呬气手双擎,心呵顶上连叉手,肾吹抱取膝头平,脾病呼时须撮口,三焦客热卧嘻宁。”六字诀因为简便易行,功效卓著,一直被历代医家和养生家所推崇,所以明清两代的医家著作中多有见收录者。而其练习方法则在几千年的实践中被不断完善,由最初的有吐气声,一直发展到宋代时,完善定型为“念时耳不得闻声”。从医学观点来看,六字吐纳法属于中医治疗八法中的泻法,如果是用于治疗一些大热大实之症,也是可以用带吐气声的练习方法的,但是要掌握好度,中病即止。而用之养生,只为平调脏腑寒热,疏通经络,当以“耳不闻声”为佳,否则,长久练习,必有损耗。对那些正用此法来长期练习用于养生的人,如果出现什么不适,建议还是找专业医师咨询,切勿自行处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