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药性——熟地黄
熟地黄
【名称】熟地黄
【别名】熟地,大熟地,
【归经】甘,微温。归肝、肾经。沉。
【功效】滋肾养肝,补血调经,益精填髓。
【功效特点】本品甘温味厚,不仅滋阴养血,且可生精补髓壮骨,为补益肝肾之常用药。凡肝血亏虚、妇女崩漏、月经不调或肾阴不足、骨蒸潮热、盗汗遗精、腰膝酸软、消渴以及精血两亏、耳聋目眩、须发早白等证,均为主药,现临床上常用治疗阴虚型慢性肾炎、高血压、糖尿病、神经衰弱。惟药性黏腻,易于助湿碍胃,应用时应配砂仁或其他芳香健胃药同用。
【功效作用】
1.滋肾养肝:用于肝肾阴虚引起的骨蒸潮热、盗汗、遗精、腰膝酸软及消渴等证,可与山药、枸杞子、山萸肉或知母、地骨皮、龟板等同用。
2.补血调经:用于心肝血虚,症见头晕,心悸,妇女崩漏或月经不调,量多色淡,闭经等,可与当归、白芍、川芎等同用。
3.补虚养血:用于虚劳血亏,可辅助治疗各种类型的贫血证,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白血球减少症,可与当归、阿胶、鸡血藤、白芍、力参等生精养血药同用。
【鉴别应用】鲜地黄味甘液多,偏于生津,所含的水分多,凉血生津胜于生地黄,生地黄滋阴清热胜于熟地黄,并且微寒不腻,为阴虚血亏平补之品。生地黄寒而凉,血热者宜用;熟地黄温而补,阴亏者相宜,且能独入肾家。
【配伍应用】
1.配当归:熟地黄益肾纳气,当归补血养肝,二药伍用,滋补肝肾之功大增。
2.配生地黄:生地、熟地伍用,生地以养血为主,熟地以滋阴为要,生地凉血,熟地补血,二药相合,治疗胎漏下血、内热脯热或骨蒸潮热等证。
3.配白芍:二药均能养血补血,但熟地甘温,入肾生精填髓,白芍酸寒,入肝养阴柔肝,两药合用,肝肾并补,滋水涵木。
4.配砂仁:砂仁行气调中,醒脾开胃,熟地滋腻,易于碍胃,砂仁伍熟地,可免熟地滋腻碍胃之弊。
5。配细辛:熟地细辛皆入肾经,一补精填髓,一温肾散寒,二药相伍,补泻兼施,用治寒湿腰痛最宜。
6.配泽泻:熟地滋肾,用泽泻以去肾家之邪,可助地黄成滋阴之功。
【用法用量】
煎服,9-30克。酒浸蒸用,勿犯铁器,忌三日。本品性质粘腻,较生地更甚,有碍消化,凡气滞痰多、脘腹胀痛、食少便溏者忌服。
【来源产地】
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经加工蒸晒而成。主产于中国河南。经加工炮制而成。通常以酒、砂仁、陈皮为辅料经反复蒸晒,至内外色黑油润,质地柔软黏腻。切片用,或炒炭用。
【参考资料】
《珍珠囊》:“主补血气,滋肾水,益真阴。”
《本草纲目》:“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又云:“虞搏《医学正传》云:生地黄生血,而胃气弱者服之恐妨食;熟地黄补血,而痰饮多者服之恐泥膈。或云:生地黄炒酒则不妨胃,熟地黄姜汁炒则不泥膈,此皆得用地黄之精微者也。”
《本草正》:“阴虚而神散者,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阴虚而火升者,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阴虚而躁动者,非熟地之静,不足以镇之;阴虚而刚急者,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缓之。”
《本草图经》:“地黄……二月八月采根,蒸二、三日令烂,暴干,谓之熟地黄……熟地干黄最上出同州,光润而甘美,南方不复识,但以生地黄咽薰使干黑,洗之煤尽,仍白也。”
【备注】地黄,临床使用有鲜、生、熟三种。均有养阴生津之功,而治阴虚津亏诸证。鲜地黄甘苦大寒,滋阴之力虽弱,但长于清热凉血,泻火除烦,多用于血热邪盛,阴虚津亏证;生(干)地黄甘寒质润凉血之力稍逊,但长于养心肾之阴,故血热阴伤及阴虚发热者宜之;熟地黄性味甘温,入肝肾而功专养血滋阴,填精益髓,凡真阴不足,精髓亏虚者,皆可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