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老丝语丝820:走进你的世界(第12章)问道隐士:隐居山林悟修身,高人相语学问深
十二、问道隐士
程幸福喜欢拜访高先生,这天晚上,他摘了一些青菜,去见高先生。
高先生是大城市里的人,具体是做什么的,村人不甚清楚。高先生在一次和夫人闲游时,发现秦山村秀丽清幽,就买了一块地,盖了几间雅致的房屋,蓝瓦白墙,大玻璃落地窗,栽花种竹。到了高先生的庭院,你会觉得雅致幽静,会想庭院的主人一定不是一般的人。
高先生的庭院离程幸福的果园很近,都在半山腰上,阳光和视野极好。
程幸福一进高先生的家门,就听高先生和夫人在茶桌前,高先生向夫人吟诵纳兰容若词句:
你我暮年
闲坐庭院
云卷云舒听雨声
星密 星稀赏月影
花开花落忆江南
你话往时
我画往事
原有岁月可回首
且以深情共白头
高夫人在凝视静听,一幅很美好温馨的画面。
程幸福说,不好意思,打搅你们的诗情画意了。
高先生说,打搅什么,你来了,幸福就来了,多好啊。夫人给他倒上茶,就去书房看书了,说,你们聊。
程幸福笑着问高先生,你院里那个亭子上的牌匾为什么叫静心成镜?有啥含义?
高先生说,静心,是一个人心境的最高境界,你看山下那个湖水,如果风平浪静之时,就像一面镜子一样,能映出蓝天白云,山脉绿树。人的心境如果能到这个境界,就能生出智慧,专注一心,做任何事就容易。
程幸福说,原来如此,高先生你是不是在修道啊?
高先生说,我是在修心境,也算是修道吧,得道就是要修心。曾有一个得道的高僧,他的小徒弟问,师傅,你得道前与得道后有什么区别?我怎么看不出来呢?
高僧说,我得道前,砍柴的时候,想着做饭;做饭的时候想着睡觉,结果哪也没有做好。悟道之后,砍柴的时候就砍柴,做饭的时候就做饭,睡觉的时候就睡觉,结果,我砍柴砍得多了,做饭做得香了,睡觉睡得甜了。这就是区别,心境在心,他人不易察觉的。
程幸福说,这就是你说的静心成镜的境界吧。
高先生说,对,幸福啊,你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小伙子,整天忙个不停,我教你气功吧,它能让你疲劳顿消,很快恢复精力。
程幸福说,还有这样的好事,那你快教我。
高先生说,这个气功叫小周天,人生在世间,就是要一呼一吸的,这个功法,是结合意念和调息进行的。意念要静和纯,与呼吸配合,一呼一息经过任脉督脉,为一周天,静坐可以,躺卧也可以,能让你睡眠深,能让你疲倦消,对你很有好处的。不过,这需要慢慢来,心急不得,练过几年之后,你会慢慢体会到它的好处的,这是中国古老的智慧。
程幸福说,你教我,我会认真学的,我每天很疲惫,学会了,精力充沛,就很好。
高先生说,这个不难,主要是要坚持。
程幸福对高先生说,每次来,我都能从这里得到很多学问,你真是高人。
高先生说,哪有什么高人,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意思是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最上等的;通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才学习的人又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的了。”
孔子将人的天赋分为四等,第一等是上智之人,即所谓的“生而知之者”;第二等是“中人”,包括“学而知之者”,第三等人又次之,是“困而学之”的人;第四等下愚之人,即“困而不学”的人。
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一切的人,我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追求的人。”连孔子这样的圣人还不认为自己是“生而知之者”,而是中人之资,何况我们呢?而且“生而知之者”实在是少之又少,凤毛麟角。
人活在世上很不容易,要时刻想着修炼自己,为什么需要修炼自己呢?因为要么主动修炼自己,要么被生活修理。
程幸福说,受教了,高先生学问深,我以后也要向高先生学习,做一个学而知之的人,不能遇到困难了,才想起临时抱佛脚。
高先生与程幸福饮茶闲谈,不知不觉,月已中天。今夜问道,程幸福收获满满,特别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