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爱屋及乌

爱屋及乌

“爱屋及乌”典出《尚书大传·牧誓·大战》:“纣死,武王皇皇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问曰:'入殷奈何?’太公曰:'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何如?”

是说周武王东征伐纣,纣王大败,自焚而死。武王认为天下尚未安定,心中惶惶不安,召见姜太公问道:“进入殷商之地以后,该怎么办呢?”姜太公回答说:“我听说过,喜爱一个人就连他房屋上的乌鸦也会爱惜,憎恶一个人就连带对他的仆从家吏也会憎恶,以此来对待商朝的臣民,怎么样?”也有记为周公旦语。

《说苑·贵德》里后面则多了一句话:“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即:全部杀尽敌对分子,让他们一个也不留,您看怎样?因而被认为是老谋深算的姜太公假意主张“恨屋及乌”,让武王杀害纣王部下,斩草除根。

传说武王一听,心想如果这么做,那我不也像纣王一样暴虐了吗?万万不可。召公上前一步说道:“我以为有罪过的人就应该受应有的惩罚,没有罪过的人就应该留下,大王,我们把所有有罪的人都杀了,这样可好?”武王想了想,依然觉得不妥当。这时周公说:“大王啊,我们应该让所有人都回到家里,耕田种地养活自己。您不应该特别偏爱自己的臣民,而是要用仁德的政策来感化所有的臣民。”武王一听,十分赞同。他就放了所有商朝的士兵,让他们安全回到家中,使人心稳定。渐渐地,西周强盛了起来。

“爱屋及乌”的本义从出处看应是中性的:“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即劝戒人:爱要爱得完全,恨要恨得彻底。

但此后可能是受中国传统的仁爱思想的影响,主流上推崇的是上半部分,用以形容喜爱某人而推及他喜爱的一切有关事物,竟然连屋顶之上聒噪的乌鸦也一起喜欢了。表达爱得完全彻底,爱得大度包容,爱到了极致,是为真爱。如《孔丛子连丛子下》:“若夫顾其遗嗣,得与群臣同受厫福,此乃陛下爱屋及乌,惠下之道”。以后,特别是在表现如火如荼的爱情时,经常会使用这一典故。

我国民间自古流传一种迷信习俗,以为乌鸦是“不祥之鸟”,它落到谁家屋上,谁家就遭遇不幸。《诗经》《小雅》中,题为《正月》的一首诗里,有“瞻乌爰止,于谁之家”,意思是“且看乌鸦哪里落,灾祸就落谁的家”。可见古人多厌恶乌鸦,而绝少爱它的。因此,有时也从另一角度阐释“爱屋及乌”,用于形容过分偏爱或爱得不恰当。

此外,也用此典故借以咏“屋”或“乌”的。
古代诗文中不乏“爱屋及乌”的使用,但有时词语会略有变化,如:

“怒移水中蟹,爱及屋上乌。”(宋·苏轼《故周茂叔先生濂溪》)

“丈人屋上乌,人好乌亦好。”(唐·杜甫《奉赠射洪李四丈》)

“人皆劝我杯中物,我独怜君屋上乌。” (宋·苏轼《次韵叶至远见赠》)

“时清视我门前雀,人好看君屋上乌”。(宋·陈师道《简李伯益》)

“永愿共栖曾氏冠,同瑞周王屋。” (南朝梁·刘孝威《乌生八九子》)

“坐隅但忌占鵩, 屋上何烦誉乌?”( 宋·范成大《题请息斋六言》)

“他们都是你舅舅的相识,你何无爱屋及乌情?”(明·许自昌《水浒记.第八出》)

“杨妃平日爱这雪衣女,虽是那鹦鹉可爱可喜,然亦因是安禄山所献,有爱屋及乌之意。”(《隋唐演义.第八七回》)

也有作“推爱屋乌”、“屋乌推爱”、“爱及屋乌”、“屋乌之爱”等。

可见典故“爱屋及乌”影响之深远,使用之广泛。

过犹不及。在现代,由马智勇填词、郑建浩谱曲、潘悦晨演唱的歌曲《爱屋及乌》,则把丢失爱屋及乌式的爱情后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柔肠寸断。

附:《爱屋及乌》歌词(演唱 潘悦晨)

(填词 马智勇   谱曲 郑建浩)

窝在了沙发看你看过的书
听着音乐记你爱的菜谱
我清楚你就是我的全部
你的只字片语喜怒哀乐我都在乎
看眼前
就是我们曾无数次聊起的旅途
如今我一个人一辆车穿越无人山谷
如果爱就是付出
可现实有点太过残酷
所有剧情所有过往全都历历在目
应该怪我爱屋及乌
是我让你觉得束缚
以为给予就是幸福
爱最后超出温度
你的闪躲我清楚结局是迷雾
我们之间该留还是退出
用什么态度就脱胎换骨
爱屋及乌
应该怪我爱屋及乌
是我让你觉得束缚
以为给予就是幸福
爱最后超出温度
你的闪躲我清楚结局是迷雾
我们之间该留还是退出
用什么态度就脱胎换骨
爱屋及乌
看眼前
就是我们曾无数次聊起的旅途
如今我一个人一辆车穿越无人山谷
如果爱就是付出
可现实有点太过残酷
所有剧情所有过往全都历历在目
应该怪我爱屋及乌
是我让你觉得束缚
以为给予就是幸福
爱最后超出温度
你的闪躲我清楚结局是迷雾
我们之间该留还是退出
用什么态度就脱胎换骨
爱屋及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