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 九百年印谱的分期

九百年印谱的分期

韩天衡

发轫于北宋杨克一集辑的《集古印格》至今逾九百年。依本人的考察,似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自北宋末至明后期(约1107—1572),这近五百年的漫长岁月,是文人恋古溯史为特征的集辑印谱初发期。

悠长的岁月,多舛的历史,我们能读到的史料、实物,能称之为印谱的不超过二十种。其中重要的如下。

1.宋杨克一所汇辑的《集古印格》一卷,亦名《印格》《图书谱》,杨氏为张耒之甥,张耒尝为此书作序。推此书最迟成于1107年(惜早佚)。

2.南宋王俅(厚之)集摹《啸堂集古录》,此书之65页至68页以枣梨木摹刻了古玺原印37方,成书于1176年。

3.南宋姜䕫(白石)所辑《姜氏集古印谱》四卷(早佚)。

4.元程仪父钤印《宝章集古》两编(早佚)。

5.元赵孟頫手摹《印史》两卷,由《宝章集古》中“可信不诬,固借以归,采其尤古雅者,摹得三百四十枚”(早佚)。

6.元吾邱衍辑《古印式》两卷,亦名《学古印式编》《汉官威仪》,成书于1300年前(原版早佚)。

7.元吴孟思手摹《汉晋印章图谱》一册,亦名《吴孟思印谱》,存印192方,成书于1365年,今存日本。

8.明中期沈润卿摹刻《沈润卿刻谱》一册(图五)。内沈氏注明,摹自《吴孟思印谱》者156方,补入者36方,共192方。格式也一依吴氏谱,由此谱,基本可窥见此一时段的印谱所摹刻的古印面目严重地扭曲失真,偏重考据印及其制作。今藏澳门珍秦斋。

图五 《沈润卿刻谱》

从这些印谱传录下来的序记,也可知编谱的目的是出自一些文人的恋古及由印文而溯史于“遗文旧典”的用心。正如揭汯在《吴孟思印谱》序中称:“是编自汉而晋,凡诸印章,搜访殆尽,一一摹拓,类聚品列,沿革始末,标注其下,不惟千百年之遗闻旧典、古雅厚朴之意,灿然在目。而当时设官分职废置之由,亦从可考焉。”这是有代表性的主旨,而对这漫长岁月里陈陈相因或枣梨粗刻,或辗转自摹而造成的形神尽失,韵致全无,则不以为然,也不以为非,且誉之为“古雅厚朴”。其审美与认知水平,跟赵孟頫的“可信不诬”“古雅”的鉴别能力,何止以道里计?

当然摹写《印史》的赵孟頫,作为通才的大艺术家,看到了“以印印纸”原钤的《宝章集古》“采其尤古雅者,摹得三百四十枚”。他以超前的意识“使好事者见之,其亦有改弦以求者,易辙以由道者”。然在当时,则是鹤立鸡群,少有人呼应的呐喊而已。

要言之,彼时的集辑印谱,根本不是如今我们作为摹刻艺术而学习借鉴上古玺印优秀艺术传统的范本之用。其侧重点仅是发思古之幽情,及以彼时的见识对古印作有限的史料考据而已。

(二)自晚明至清雍正(1572—1735),是以赏古崇艺为特征的重要转型期。明隆庆六年(1572),上海顾从德以上好硃砂,采用原印钤盖方法所辑的《顾氏集古印谱》,突破先前枣梨翻刻程式,是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里程碑。顾氏对以往印谱的“皆摹拓重翻,未免失真多矣。唯兹印章,用墨、用朱,用善楮,印而谱之,庶后之人,尚得亲见古人典型,神迹所寄,心画所传,无殊耳提面命也已”。一改旧习,荡涤先前翻刻的形神俱失,而能直睹上古的优秀传统的真面,这是区别于前人的高屋建瓴的举措,使此谱对弘扬上古优秀传统、下承明清流派印章产生出了强烈且深远的典范意义。这也许是顾氏自己都不及始料的。也正是此谱的问世,乃至稍先的青田灯光冻对印坛的引进,如饥似渴乞求篆刻的文人队伍的涌入,钤印印泥及越楮的制作精良,这四大要素,聚合为一,从而摧枯拉朽地启动了明清流派印章的迅猛崛起。顾氏堪称是开山的功臣之一。

故明甘旸惊叹:“隆庆间,武陵顾氏集古印成谱,行之于世,印章之荒,自此破矣。”有范本《顾氏集古印谱》,得文人啃得动的青田美石,文人上承古玺的刻印风气之盛,热情喷薄,史无前例。若明人王志坚在《承清馆印谱》跋中称:“方余弱冠时,文休、长蘅与余朝夕,开卷之外,颇以篆刻自娱。长蘅不择石,不利刀,不配字画,信手勒成,天机独妙。文休悉反是,而其位置之精,神骨之奇,长蘅谢弗及也。61 两君不时作,或食顷可得十余。喜怒醉醒,阴晴寒暑,无非印也。每三人相对,樽酒在左,印床在右,遇所赏连举数大白(大酒杯)绝叫不已,见者无不以为痴,而三人自若也。”王氏为我们形象地以他和归昌世、李流芳三人为缩影,描绘了明末文人好印成癖、呼之欲出的生动画面。

顾氏印谱拨云见日,开拓了印宗秦汉的正脉,为印人提供了最佳的范本,提升了整个印坛的艺术水准,孕育出了第一代的票友印人和以篆刻为主业的印人。然而部分清醒的印人知道师古不泥古的道理。如苏宣研读了顾氏、项氏藏印称:“秦汉以下八代印章纵观之,而知世不相沿,人自为政。如诗非不法魏、晋也,而非复魏、晋。书非不法钟、王也,而非复钟、王。始于摹拟,终于变化。变者逾变,化者逾化,而所谓摹拟逾工巧焉。”其中即包含着他与古为徒、会古求新的思路。

顾氏印谱令赏古崇艺者见识了上古之风范,但也在印坛形成了泥古不化的守旧阵营,诚然,此非顾氏之过,而是保守文人自身之弊。故彼时的文人王穉登在顾谱问世19年后曾论其利弊,称:“《印薮》未出,而刻者拘今;《印薮》既出,而刻者泥古。”足见顾谱左右印坛之力量。王氏所论不无道理,可惜王氏把翻刻本的《印薮》跟原钤的《顾氏集古印谱》混为一谈了。其实这是质地绝然不同的两本书。也许是他并没有读到过世上仅钤盖了20部稀如晨星的原本。

总之,明末自顾氏印谱出,风气所开,跟踵者众,佳谱迭现,造就了一批编谱家,也开始了印人自刻辑谱的风气。就中以何震、苏宣、甘旸、朱简、汪关为翘楚,开始了印起八代之衰,追踪秦汉,探求各自艺术风貌的明清流派印章的先河。

(三)自清乾隆至民国(1736—1948),开启了赏、创并举,推陈出新的勃兴期。只需翻阅一下笔者所编纂的《中国印学年表》(2012年版),自乾隆至民国,印谱出版的总量,古玺及印人印谱不下三千余种。较之先前两时期,堪称泰山之视小丘矣。

这一时期的印谱,分类之细,品种之多,风格之别,思想之宽,创作之巧,艺术之丰,学术之深,手段之妙,堪称百花齐放,美不胜收。简论之,明末至雍正段,虽名家辈出,皆取周秦两汉印风之一端,学而习之,扩而大之,真正化古为新的大家不多。时至乾隆,则蓄势勃发了。我们不妨从推陈出新有大成的几位印人的个人理念和风格上来梳理印谱。若浙派开山鼻祖丁敬,身前并未出版个人的印谱,但其“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的理念和思路,就远远地越出了先前“印宗秦汉”的樊篱。上自周秦,下至宋元的,凡是各个时期里高妙的东西,都是其滋补印艺的营养,遂开西泠印派。他和他的浙派传人被集辑的印谱不下百种。稍后嘉庆时的邓石如,似乎窥见“印内求印”之路已走到尽头,遂“书从印入,印从书出”。他以印风和刀法酣畅流走的书写性,而形成皖派。其生前即辑有《完白山人印谱》,其别开生面的印风,不仅被后人摹临辑谱,也同样被收辑在无数的印谱里。嗣后,吴让之,是邓氏的再传弟子,他独创的披刀浅刻开前人之未曾有,游刃恢恢,浑成自在,体现了用刀艺术的新觉醒,故其印也先后被辑成多种印谱。一个杰出的印人,既有综合借鉴前人成果的能力,又有自我挑战前贤的魄力,后吴让之30年的赵之谦,既继承了浙、皖两派,印内求印,又书从印入的主旨,在理念上敏锐地对此时大量出土的上古吉金、碑碣、砖瓦新见文字与图案,采用拿来主义与天才的变通演化的手段,巧妙地“印化”,开启了前无古人的“百变金刚”的表现技能。他那令人耳目一新、变化多式的印风,奠定了他印坛教主的地位。所以仅他一人而言,生前及身后集辑的个人印谱即不下十余种。继其之后吴昌硕更是师前贤之心而弃其迹,他以一个“烂铜印”的“烂”字,为切入点,为突破口,窥出了上古铜印入土良久,在高妙古玺印的本来面目上,又平添了大自然侵蚀营造的“两度创造”,天成而混沌的妙谛,深入地感悟到瓦甓、石鼓文字的虚幻浑脱,乃至封泥文字“刀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的奇境,钝刀硬入,巧做印面,从而形成了解衣盘礴、古茂雄浑的苍雄新风。从集辑印谱的角度讲,他一人的印谱即林林总总近于百十种。推陈出新的路,对后来人说,愈显艰阻,而总有睿智的人物,以新的理念,去追求新的印格。与吴昌硕同时的黄牧甫,其理念既别于前人,又迥异于同时的吴氏。吴氏你追求“烂浑”,我追求“光洁”;你追求瓦甓贞石,我追求镜铭吉金;你钝刀硬入,我薄刀锐进;你以破碎求神完,我则以劲峭拒修饰;你作关西烈士状,我妆江南俊士相。顺亡逆昌,反差强烈,更能获得相得益彰的美感。故黄牧甫的印谱,本人读到的即有十几种之多。推陈出新的印人始终是舞台的主角,也是人们追逐的英雄。仅仅是这几位大师级的印人,其印谱数量即有几百种之多。

这显然是空前绝后的印谱勃发期,这些印谱也正是我们观赏和学习明清篆刻流派印的精华所在。

(四)新中国建立后(1949—),由渐衰而复兴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印谱跟画册、字帖一样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式微。在1949年到“文革”结束的17年间,作为原钤的印谱了了。但随着改革开放,篆刻艺术日益走向繁荣,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篆刻艺术是诸多美术书法领域最具活力的艺种之一,最大的特点是它由文人的书斋里跳将出来,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参与人数远大于先前的大众艺术。中青年印63 人的数量也是空前的,就中也不乏卓有成就的印人群。如西泠印社的社员就由1979年的77名发展到如今的506名即是明证。以往的从属于书法的篆刻艺术,有渐趋独立的特征。如由全国书协、西泠印社、中国篆刻院举办的评展、邀请展及主题性的篆刻大展,也有以社团,乃至个人举办的展览。而印谱的出版,由个人、社团、省市、全国,皆遍地开花。不是夸张地讲,十年的印谱出版的总量估计会超过九百年来印谱的总量。而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不同,即明末以来的印谱基本上是线装原钤的,如今的印谱是机械印刷版的。

即使这几十年来一些博物馆、出版人也精心地创作过馆藏及私藏的古钤及名家线装的原钤印谱,但其总量是少数的,屈指可数的,但也看出在增长的势头。

当然,要指出的是,机械与批量印刷的印谱远胜于枣梨翻摹者,但较之原钤本,在作品面目的还原上尚存在差距,难达标。特别是多次翻印的印谱,其印往往与原印依稀有优孟衣冠的遗憾,其质量是不足以作为印人学习和借鉴的首选范本的。

(0)

相关推荐

  • 王羲之有自己的印章吗?他会篆刻吗?兰亭序上面的印章

    2018-02-06 10:47·学点儿书画 小编按: 我们都知道流传至今的很多书法绘画作品,上面都盖有红色的印章,这个印章,也就是我们说的篆刻! 兰亭序是王羲之写的,上面那么多印章,有没有王羲之的呢 ...

  • 几百年来,我们是不是把汉印学错了?

    文/徐榴堂 [作者提示]一家之言,不喜勿入. 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谓用其正也.印如宗汉,则不失其正也,而又何体制之不得哉?--明·甘旸·<印正附说> 印章以汉刻为极则--清·潘耒·< ...

  • 浅述宋元明时期的印谱发展史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国古代印谱经过宋元明三代的漫长发展,在晚明时期形成了第一座高峰.秉承晚明印谱成熟阶段而进入清代,随着清代篆刻艺术发展走向纵深,随着清代金石学的复兴,晚明以来的集古印 ...

  • “心心相印——中国印文化大展”展品欣赏(明清篆刻部分)

    导语 唐宋时代的文人和书画家,如杨凝式.欧阳修.苏轼.米芾等人,都会在自己的墨迹上钤盖姓名和字号印章.宋人米芾.元人杨维桢的自用印多达二三十枚.文人用印需求的增加,与制印技艺的普及是互为表里的.当时的 ...

  • 韩天衡:明代五大流派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明代的印坛犹如夏夜的天庭,群星闪烁,名手如林.而对其中特别闪烁光亮的印人和流派,我们可据实物(主要是印谱)来考察.其实,在明代流派印章崛起之时,评述性的工作即在进行,以"明"论&q ...

  • 学术 | 印谱制作的发展

    印谱制作的发展 韩天衡 古玺印的出现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殷墟出土的三方 (图一)不是直接发掘的,1935年,黄濬(伯川)在殷墟地摊上发现三枚殷商出土的古玺.但很奇怪的是整个漫长的春秋时期没有发现过印章. ...

  • 韩天衡:九百年印谱的分期

    发轫于北宋杨克一集辑的<集古印格>至今逾九百年.依本人的考察,似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自北宋末至明后期(约1107-1572),这近五百年的漫长岁月,是文人恋古溯史为特征的集辑印谱初发期 ...

  • 王琦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从“瘀浊”分期论治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非常有幸成为王琦教授的学术继承人,跟师学习,受益匪浅,跟师过程中见证了其广博的学术思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体验了其治疗疑难杂病用方之灵巧,疗效之精准,深感名医大师高尚的医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进一 ...

  • 我为何对中国的学术幻灭

    十二年前这个时候,我考取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那一刻,我内心踌躇满志,对即将就读的这所百年名校充满敬仰之心.我想,能和自己一起考入浙大读研究生的人应该都比较优秀.复试结束,被确定录取的8个同学一起出去吃 ...

  • 2021年中国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学术年会暨首届儒释道文化与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北岳恒山高峰论坛圆满召开...

    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编辑部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Editorial Department 2021年中国环境哲 ...

  • 宫颈癌最新FIGO分期:2019年影像医生须知

    * 宫 颈 癌 宫颈癌是女性中第四位最常见的癌症. 每年有超过50万的新发宫颈癌病例确诊. 现代影像技术和新型的微创手术对宫颈癌的治疗方式产生极大影响. 国际妇产科学联合会近期修订了分期系统,以适应新 ...

  • 江苏省书法院中青年学术提名展候选作者一一许强

    前  言 江苏是一块书法的热土,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书法可谓"继接传统,开拓新局,快速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审美视野开阔.审美观念开明.创作思维活跃的中青年 ...

  • 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受邀来华东理工大学作学术交流

    上海讯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受邀来华东理工大学与资环学院青年教师座谈交流,并作了题为"新时代的健康饮用水"的精彩报告. 在青年教师座谈会上,侯立安围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 ...

  • 【论文征集】 2021年学术年会征文通知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 护理和照护分会 2021年学术年会征文通知 结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工作重点及分会特点,完善"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支撑"的多层次养老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