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品学兼优的林如海,为何不亲自教女儿读书?有必要给黛玉请家教吗?

相比贾府子弟一个比一个纨绔,同为世家子弟的林如海简直是个榜样人物,品、貌、才都是拔尖的。作者曹雪芹赋予他“林如海”的姓名,脂批说是“学海如林”之意,我以为在此之外,还有才华横溢、心宽如海的含义。

这就出现了一个疑问,品学兼优的林如海,为何不亲自教女儿黛玉读书,却请才学不如他的贾雨村当黛玉的家庭教师?

原文说,林黛玉“年又小(五岁),身体又极怯弱,功课不限多寡”,按照这个工作量,林如海即使工作再忙,也完全可以抽出时间来教黛玉读书,有什么必要专门请一个家庭教师?

这是个以前被我忽略了的细节,在与网友交流过程中,我突然意识到,这也是个有必要去探究的问题。因为,林家的生活比较俭朴,专门请一个住家的家庭教师,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林如海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

让我们走进文本,一探究竟。

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她聪明清秀,便也欲使她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我们来梳理一下这段话。

林家本来人丁不旺,林如海中年才生了一个儿子,自然是极其珍视的。但是,这个儿子却在三岁时夭折了,可想而知,这对林如海的打击有多大。

现在,膝下只剩下一个五岁的女儿,而且这个女儿“聪明清秀”,是读书的好苗子,于是林如海把她当儿子养,以慰藉无子的荒凉之心。

正是在这种心理驱使下,林如海起了请家庭教师之意,而且教授的内容是平常学子至少要到十多岁才开始学的《四书》。

请一个陌生男人进家门,教病弱的五岁女儿读枯燥难懂的《四书》,这太不符合常理了。

那么,林如海到底是怎么想的?

答案应该是这样的。

林如海因“支庶不盛”,便对唯一的儿子寄予的厚望,希望他能像自己一样,读书上进,通过科举进入官场。也许,到了儿子手里,会改变人丁不旺的现状,让林家重新辉煌。

也正因为如此,林如海才会聘请贾雨村当家庭教师。要知道,已经考上进士而能屈尊来做家教的人,太难找了,通常愿意当教师的人都是落弟秀才。

贾雨村的优势是什么?《四书》读得好并能考中进士,是有成功经验的人。

而贾雨村为什么能屈尊去给人当家教?因为他想通过这种方式拓展人脉,以图东山再起。

就这样,林如海和贾雨村各取所需,一拍即合,贾雨村就成了林黛玉的家庭教师,教了一年《四书》,直到贾敏去世。

要说《四书》读得好且有成功经验,林如海自己比贾雨村更胜一筹,毕竟普通进士无法和探花比。

林如海为什么不自己教呢?不是他教不了,也不是他没时间教,而是他想体现他对这件事的重视,所以需要一个专人来做这件事。

可以推断,如果儿子不死,他将来也会为儿子请家庭教师专门教授。现在,他不过是把这件事实现在黛玉身上。

这就是林如海请贾雨村教林黛玉《四书》的原因,是林如海的心理补偿

这也是导致贾母一定要把黛玉接走的一个重要原因。贾敏与娘家保持着书信往来,在这一年中,她一定向贾政说过黛玉上学读书的事。对林如海的这种安排,贾敏未必赞同,但她无能为力。

林如海的这种教育方式,也是贾母所不赞同的。对于女孩读书,她的态度是:“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于是,贾敏去世后,贾母马上派人来接黛玉,并且“致意务去”,非去不可。她担心的不是黛玉无人教养,而是担心黛玉继续被林如海当儿子养。

于是,接进贾府之后,贾母对黛玉“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以补偿黛玉这一年中所受的苦。

这件事对黛玉造成了什么影响?这一年,她是以死去弟弟的身份活着的,在父亲的权威下,没有了自我。因此,她变得谨小慎微,而且极度缺乏安全感

所以,当贾宝玉多次提到贾雨村时,黛玉毫无表示;当贾宝玉说读书上进的人为“禄蠹”时,黛玉也不为父亲争辩。在她心中,她既对老师贾雨村无好感,也对父亲林如海怕多于爱

红楼无闲笔,林如海把黛玉当儿子养,让她小小年纪读《四书》,都是有用意的,不能在读书时轻意带过了。

当然,作为拥有上帝视角的读者,看得很清楚,林如海这样做的后果是帮助了贾雨村,却害了林黛玉。

假作真时真亦假”,林如海并非如他的名字一样心宽如海,他也会为了自己的放不下的执念而不顾女儿的感受,也是一个自私的父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