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学习,我们该向齐白石学些什么?

上小学时,经常见到各种杂志、画报,日记本的插页中有国画小品的插图,大致都是三两物事,虫草花鱼,或是一串藤萝攀援木香架,或是一群虾米嬉戏浅水中,久而久之,就留意这些国画的作者,于是知道了一位国画大家的名字:齐白石。

(齐白石的国画)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自己开始钻研篆刻,第一件事,当然是翻翻篆刻史,找找向哪位大师学习,翻到尽头,距离我们最近的大师突然与上学时的那位国画大师是同一个人,又是齐白石。

(齐白石像)

再去翻查齐大师的人生经历和终生成就,发现他同时是诗、书、画、印俱佳的大艺术家,而据齐大师自己所说,在诗、书、画、印四项里: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因绘画而誉满海内外的齐大师,篆刻竟是他最得意的领域。

于是,信心满满,找来齐大师的印作,学。学着他的印章临了几方之后,却发现尽管单刀冲刻似乎操作起来很方便,但却无论如何刻不出来大师作品的意味。很快就见到大师对他的弟子许麟庐说的话:“学我者生,似我者亡”。既然是学,当然要似,何故“似”的反倒会“亡”,当时心中老大疑团,后来接触黄牧甫几方印确实漂亮,于是又转头去临黄牧甫的印,再往后来,秦汉印、古玺印、明清派印,一路零散学来,学了个毫无头绪,最近一直在做文字整理,反倒觉得当初的问题有点眉目了。学习最终的目的当然是创新,而一味相似自然没有出路。明白这个道理后,反倒觉在齐大师的艺术生涯中可以提取几点,供我们后来的篆刻学习者认真学习一下,今天就写下来:

一、入出传统,转师多家,不泥一师,胆敢独造


这节我们先看齐白石先生学篆刻的经历,齐白石先生大概是在30岁时开始学习篆刻的,对于常说的学艺需要“幼功”这个理论来说,齐大师30岁的年纪开始学印,当然是谈不上“幼功”的,但照样能开宗立派,可见,只要想学习,什么年纪开始学篆刻,都不晚。

最初开始学印的齐白石,当然也有找不到门径的一段时间,1896年以前,齐白石还处在一种随意刻画的阶段,学印无门无派。

据黎锦熙《齐璜刻印事略》记载,齐白石自丙申至戊戌(1896-1898)共刻印120方,到乙亥年又摹丁(丁敬)、黄(黄易)20余方,由此可见,如我前面文章所说,学浙派入手的大师很多,齐白石也是其中一位,他学浙派前后整整四年,这四年间,齐白石印作的字法、篆法、章法、刀法全从浙派出,浙派印作所具有的风格,在齐白石的印中,都有体现,比如:

(齐白石刻“恨不十年读书”)

(齐白石刻“天琴居士”)

(齐白石刻“共好月圆人寿”)

很显然,这些印作远宗秦汉,又参以隶意,以切刀表达笔意,方中有圆,苍劲质朴,古拙浑厚,齐白石在这一段浙派学习中打下了坚实的刀功基础。

大概在1908年始,齐白石45岁,他见到了赵之谦一本《二金蝶堂印谱》,如获至宝,于是,他用朱笔钩出印稿,开始悉心临摹赵之谦的印章,这一临摹学习,就是十几年,这十几年内,齐白石的印风是发源赵之谦的,当然,赵之谦的印风也源于浙派,只是后来赵之谦以天纵之资,印外求印,做到了浙皖横站,学浙派已有心得的齐白石一见赵印便有心得:赵之谦能浙皖横站,融合南北,是源于赵的创新精神,认识到赵之谦的过人之处正在于变化,齐白石在他的《齐白石手批师生印集》里说:"刻印能变化而成大家,得天趣之浑成,别开蹊径而不失古碑之刻法,从来惟有赵撝叔一人。"这个阶段的齐白石深深为赵之谦印风折服,也对赵之谦印外求印的艺术思维深有体会。于是,他创作了大量具有赵之谦篆刻风格的作品,如:

(齐白石刻“乐石室”)

(齐白石刻“瓶斋书课”)

(齐白石刻“静乐无恙”)

(齐白石刻“杨潜庵所藏金石字画”)

显然,此时齐白石自家的风格还没有形成,但因为对赵之谦印章的深入学习,他已经在理论上具备了创新的准备,他在1921年为陈曼生印拓题字时说:“刻印,其篆刻别有天趣胜人者,唯秦汉人。秦汉人有过人处,全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这种理论思想的逐渐形成,为齐白石独特印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对赵之谦的学习中,齐白石发现了一方单刀冲刀刻制的印章,就是这方“丁文蔚”:

(赵之谦刻“丁文蔚”)

此时的齐白石又在徐三庚的篆书书法里找到了与《天发神谶碑》的契合处,

(徐三庚的篆书)

(三国时吴《天发神谶碑》字样)

(秦权文字)

继而开始在《天发神谶碑》的沉着刚健中找到灵感,于是,齐白石在此时将自己的刀法改为单刀直下,追求猛利痛快,齐氏风格,渐次初露。

从《天发神谶碑》中受到启发之后,齐白石更加潜心深入研究汉代石刻篆书,就此形成了发源于《三山公碑》、《天发神谶碑》、《开通褒斜道刻石》、《袁安碑》、《袁敞碑》的碑刻文字精神基础为源头,又参以秦权文字风格的齐白石风格特征的篆法。

(齐白石篆书)

我们看齐白石的书法,已经完全没有了孙过庭所说的“婉而通”篆书风格,变得方正古朴、棱角分明,齐白石篆书风格的形成当然也源于他的“胆敢独造”的创造精神(即前面讲的从赵之谦那里悟出来的思想基础)。齐白石关于篆书风格写过一首诗:“篆文许慎说后止,典故康熙纂后无,二者不能增一字,老夫常笑世人愚”,齐白石的篆书来源于传统(汉碑秦权),但已经经过了他自己的改造,成了具备独特风格的“齐篆”了。

“齐篆”的形成,才真正有了齐白石风格的篆刻,而不是简单地单刀真下的冲刀篆刻就是齐派风格(这一点,篆刻新人一定要理解清楚,不要仅从刀法上学齐白石。)我们欣赏一下齐白石的篆刻作品:

(齐白石刻“见贤思齐”)

(齐白石刻“夺得天工")

(齐白石刻”曾经灞桥风雪“)

(齐白石刻“饱看西山”)

(齐白石刻“人长寿”)

(齐白石刻“白石”)

(齐白石刻“不知有汉”)

显然,以上这些较晚一些时期的篆刻作品都根植于齐白石独一无二的篆法。齐白石自述自己学印经历称有“四变”:“我的刻印,最早走的丁龙泓,黄小松一路,继得《二金蝶堂印谱》,乃专攻赵撝叔的笔意,后见《天发神谶碑》,刀法一变,又见《三公山碑》篆法也为之一变。最后喜秦权,纵横平直,一任自然,又一大变。”

据傅抱石所言,齐白石的篆刻风格的形成大致在1924年前后,也即齐白石大致60岁上下,这个时候,他已经在传统中浸淫将近30年,以数十年功夫“入传统”,最终得以从篆法、刀法上有所突破,“出传统”形成自己的风格,“胆敢独造”的创新精神是起重要作用的。

开篇曾记齐白石有话说“似我着亡”,仅求一似,而不再另行“创新”可不就只有“灭亡”一条路可走了么?

二、勤于临摹、创作,同时还要勤于思考,同时又要不着急


本节的主题词是勤奋,但这似乎是大空话,对于初学者没有实质意义。其实,很多初学者容易在临摹动刀上勤奋,却在思考上懒惰,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因此,值得另辟一节,专门说说。

齐白石学习篆刻是非常勤奋的,据他自述:“余学刻印,刊后复磨,磨后又刊,客室志泥,欲就干,移于东复移于西,移于八方,通室必成池底。”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为了磨石刻印,他把整个屋子的地都磨满了石屑灰与泥,这决不是一些印人三天学书两天刻石,时而打渔,时而晒网能比的。

(齐白石刻”白石赏心“)

(齐白石刻”三余)

(齐白石刻“中国长沙湘潭人也”)

(齐白石刻“鲁班门下”)

勤奋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齐白石如此,其他大师也是如此,近现代非常流行的陈巨来,曾自言平生刻印不下三万方(当然,这是他自己说的,他活了80岁,以三万方计,每年须刻375方,假使从0岁时就开始刻印,也须每日刻一方印方能达成,如果去掉稚龄老迈不会刻、无力刻、戒大烟等时光不能刻,则基本上说他60年刻了三万方印,每年也需要刻500方印,这是一个很大的创作量。)其“元朱文为近代第一”的名头决不是凭空得来,那是下了大功夫的。

我对初学篆刻的朋友们的建议大致是不须一日一印,大致一周能刻2-3方印就可以,不拘临摹还是创作,这个量是一个合适的量,遇到兴致勃发,或者一日刻上十方也是可以的,如果没有兴致,三天不刻也没什么大问题。

比这样的临摹创作量更重要的是勤于思考,我认为,思考之后刻的一方印,要比漫无目的刻十方印来得更有价值。

上面说,齐白石的篆法来源于他从汉碑,特别是《天发神谶碑》找到了灵感,寻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用笔方法,以方笔入篆,凡字画转折处一改小篆的圆转,使字形变得方方正正、棱角分明,齐篆用笔方直的篆法最易导致章法上的板结、印面易陷于呆板,这是个不易解决的问题,但勤于思考的齐白石潜心研究秦诏版、权量以及各种玺印的章法特征,加入自己的思考,以“纵横歪倒贵天真”为审美出发点,再加上从赵之谦那里继承来的秦汉印的疏密自然的章法特征,创造出了纵横恣肆、天趣自然的齐氏章法风格。认为齐白石印完全没有章法或者随手构画的看法是错误的,其实,齐白石篆刻的章法也仍然能见秦汉印的平稳与精整,如:

(齐白石刻“人长寿”)

(齐白石刻“西氏”)

(齐白石刻“美意延年”)

齐氏篆刻最强烈的特征当然是他的单刀冲刻,但从上面的学艺经历我们知道,他是学浙派入手的,刀法上最初是碎切徐进的,何以到最后发到成了这样的单刀直冲呢,这恐怕也来源于齐白石在艺术上的勤于思考。他学赵之谦之后,当已经不囿于浙派的切刀,偶尔看到“丁文蔚”一印时,已有自己独特的感想,待到自家篆法一旦成型,自然就会想到“丁文蔚”的单刀直冲正适合齐篆的笔意,正是源于这样的思考,我们才见到齐白石篆刻中大刀阔斧、痛快淋漓的单刀直冲刀法,我们试想,如果再用浙派的碎切徐进刀法去刻齐篆的方正猛利,那该多别扭,真真会让人急死。

齐白石的篆刻多是写意之作,因此,他反对“摹、作、削”认为死摹古人不痛快,娇揉造作不自然,刻意修饰失天趣,这些创作理念都是他思考之后得来的,齐白石说:“世间事贵痛快,何况篆刻是风雅事,岂是拖泥带水做得好的呢?”

我见过勤奋于“每日一印”的初学者,却极少见每印都深蕴思考的初学者,而其实,勤于思考与勤于临摹创作都非常重要,孔子他老人家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临摹、创作不思考会走错路,只思考不临摹、创作等于白思考。

学齐白石的篆刻与学其他流派的篆刻一样,不能急。学篆刻一定是从识篆、习篆、临摹入手的,很多初学者认为齐白石的印是随手一刻就出来的,其实不然,齐白石有一方印,印面只有二字“老白”看似简单,当我们看其边款时,就会发现:

(齐白石刻“老白”及其边款)

边款上说:“老白二字,五磨五刻方成,此道之不易可知矣”,此印如此,我相信,他的其他作品,能达到那样的艺术境界,都是经过琢磨和不停的思索才能达成的作品。

有的初学者,只从刀法入手,认为学了齐白石的单刀冲法就算学了齐派了,请这些朋友们再回头从字法、篆法、章法上下下功夫,那些必须打的基础是决不能错过的。齐白石在传统里打磨了30年方成一代宗师,30年的功夫是很重要的,对于初学者,从字法、识篆入手,从临摹秦汉印入手,打好基础十分重要。那本放在床头的《说文解字》还是每天看上两页吧。

如果非要说跟齐白石还能学点啥,就是学他的长寿啊,这个不好学,但一定要注意锻炼身体,齐白石一生之所以取得那样大的成就,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活得长,我们也要争取活得久些,注意你的颈椎、腰椎、你的眼睛,要活得足够久,那些当世的大师才会把位置腾出来给你。加油!

(【老李刻堂】之129)

(0)

相关推荐

  • 自刻自用印——篆刻当是“五分篆,五分刻。...

    自刻自用印 --篆刻当是"五分篆,五分刻." 我以前认为篆刻"七分篆.三分刻",这也是文人"重文轻技"的普遍观点.我研习篆书有时,但操刀亲历 ...

  • 篆刻观察——饱受争议的徐三庚

    徐三庚在篆刻史上的地位不算太高,后世专门取法其篆刻的亦寥寥无几,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部分作品过于"让头舒足",讥者评为"野孤禅".纵观徐三庚印谱,这类作品存 ...

  • 每天学习1个小时,学些什么呢?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总是劝别人每天至少学习1个小时.当然我在劝别人的时候,自己也保证每天能够有1个小时的学习时间,这个学习包括看培训视频.阅读.翻看培训笔记.上线下培训课.与别人就某个问题进行研究和 ...

  • 篆刻学习:如何从零开始学篆刻?

    我曾经写过篆刻的一套初学入门教程,但总归还是不断有人加了好友,发来私信来问,索性再将一些常规问题汇总再回答一遍.因为是汇总一些实学者的问题,或者本文的内容会比较散,但一定对初学者有用. (工具与材料) ...

  • 篆刻学习:临摹古玺,我该从一方古玺里学到哪些东西?

    小引:我们知道,临摹几乎是学习书法篆刻等艺术的"不二法门".篆刻学习时,临摹的对象无外乎秦汉印.战国古玺.明清名家印.因为"印宗秦汉"的概念长期在篆刻界占统治地 ...

  • 要学篆刻,这里有一份给篆刻学习临摹进程请收下

    前天写文,要整理一套篆刻学习的临摹作业,既然要整理作业,那么,对于整个篆刻学习课程,我们要列个全面的的课程,好让初学者对整个临摹过程全方位心中有数,今天就先把这个全面课程进程列出来. 在我们看来,篆刻 ...

  • 篆刻学习:学来学去,白文印与朱文印我还是“偏科”了

    之前写篆刻史系列文章时,写到邓石如时,我们认为邓石如是中国篆刻史上最重要的节点,邓石如的历史地位就不说了,"印从书出"使文人篆刻真正进入风格多样的历史阶段,文人有什么样的篆书风格, ...

  • 看徐三庚的印面,说一说学篆刻学习的入手顺序

    记得有人在我的公号里留言,说让我介绍一下徐三庚,一直没有动手是因为我并不喜欢这位篆刻大师(是的,不喜欢归不喜欢).我的评价是徐三庚的篆刻有强烈的自我个性,如果从学习他出发,容易困在这一种风格之内而不易 ...

  • 篆刻学习:临汉印,跟赵之谦学点啥?

    晚清印坛中,被人当作样本来学习的印人最多的就是赵之谦,一则是因为他确实天分极高,对历代印学理论研究水平精深,见解精到,赵之谦入浙出皖,兼通南北二派,于冲刀切刀刀法应用均皆纯熟,于"印外求印& ...

  • 篆刻学习:该从吴让之身上学点啥?

    我们知道,清代邓石如(号完白山人)是中国篆刻史的重要转折人物,有了邓石如,中国的篆刻的取法对象才从"印内"转到"印外",才使后世的篆刻从"工艺化&qu ...

  • 篆刻学习:学元朱文,这个坑,你知道吗?

    其实我最不想写的就是这类文章,因为写这样的文章必然要提一些不好的印例,批评这件事,好多人听了都不会高兴,目前篆刻这样的环境,批评别人就等于堵自己的路,想再发展,说不定那天就绊倒在一颗小石头身上,因为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