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三国》之刘备

读过《三国演义》之后通常会出现一个疑问,关二哥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武财神,那么身为大哥的刘备却为什么没能被封神并且好像没什么存在感?

问题来了,这就是哲学。于是不敢自称道家的我又主观地站在“无”的立场看待问题了。

1.其实大哥也是“神”。

刘备称帝就意味着成为了天子,而天子是具有神格化的人,实际上刘备已经自封为“神”了。不仅如此,成为了天子还要将“字玄德”一并封禁,因为普天之下再也无人敢称天子的“字”,并且天子也不能有兄弟或义兄,因为天子一旦有了兄弟将代表天子不止一个。

2.大哥的存在感,无人可以取代。

在失去徐州之后刘备曾经投奔过曹操,在此期间被汉献帝追认为皇叔。有一次在许田围猎时,曹操对于天子多有冒犯,当时的关羽想立刻拔剑刺杀曹操,却被刘备制止了。虽然“刺曹行动”未能实施,但是体现了关羽对于汉室的一片忠心,他甚至能够为了汉献帝而置生死于不顾。对于关羽来讲,刘备不仅是义兄还是主公,然而当时的汉献帝才是真正的天下之主。

在官渡之战中关羽斩颜良解白马之围,因功被授予了汉寿亭侯的爵位。尽其一生,他从未改变过使用此封号,由此可见关羽对于汉室的忠心和情感非同一般。之后,关羽水淹七军大破于禁威震华夏,曹操甚至打算迁都以躲避关羽的锋芒。在当时,夏侯渊早已经被黄忠斩杀,曹军失去了久经战阵的主将,汉中已被平定。此时关羽在南方对曹魏进行主攻,而在西北则根本无人是蜀汉阵营的对手,这时的刘备只需要派遣一支劲旅就可以直取长安。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刘备竟然选择了按兵不动。甚至当关羽败走麦城之时,上庸的刘封和孟达竟然对此无动于衷,任凭关羽自生自灭。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毫无作为”就表明了关羽和刘备已经产生了嫌隙。出兵伐曹这等大事,关羽不可能不与刘备进行磋商。而能够使两者产生嫌隙的,也只能是汉献帝。原因就在于关羽一旦击破曹魏便会迎回天子,而一旦迎回天子,刘备将失去称帝的机会。

诸葛亮曾经多次劝阻过刘备,表明了国贼是曹操应当北伐曹魏迎回天子,但是被刘备拒绝了。赵云也曾经劝阻过并同样遭到拒绝。在隆中对时,诸葛亮阐述了出师荆襄和川蜀的军事战略,两路共同北伐则大事可成,诸葛亮的主张是联合东吴共同征讨曹魏,并非先伐吴。而刘备之前的按兵不动和之后的出兵伐吴,不仅害了关羽的性命也同时破坏了诸葛亮的军事战略。

早在刘备掌握西蜀政权之初,赵云便发现了异常。刘备兼得荆州和西蜀之地却不思北伐而是大赏功臣,隐隐有偏安自立的征兆。当时的赵云对刘备进行了劝阻,然而政治野心无法被阻止,反而因此遭到排挤。直到刘备去世,对于跟随自己几十年并且多次出生入死的赵云,不仅未被封侯并且成为了远离蜀汉政治核心的杂牌将军。

赵云不仅骁勇又善恶分明还拥有大局观,因此被后世称作儒将。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之后曹丕篡汉称帝。按照常理,这时的刘备应当发兵伐曹以报“灭汉之仇”,可是他竟然选择在称帝之后倾全国之力征讨东吴,断然拒绝诸葛亮等人的再次劝阻。最终,在不久之后的夷陵之战中被东吴大败,并且出现了白帝城托孤事件。

在确立了以阿斗为太子的情况下,君对臣只需要交代后事,君不可能主动提出让臣自立的请求。以此推测,刘备的真实目的是为了试探诸葛亮,一旦当时的诸葛亮出现任何不妥的言行,则有可能遭至杀身之祸。由此可见他们之间的嫌隙之大。

刘备破坏了诸葛亮的军事战略,诸葛亮和赵云试图阻止刘备的政治野心,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诸葛亮同关羽、赵云一样,从心底里把汉献帝当成了真正的主公,他们的一切行为皆是为了“匡扶汉室”迎回天子。

而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蜀汉阵营中,也同样出现在曹魏。从曹操的首席智囊荀彧身上可以得到体现,作为曹魏阵营中的重要角色,他甚至能够帮助曹操进行重大决策,可以说荀彧和曹操之间的关系相比于诸葛亮、关羽同刘备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然而,荀彧同样是为了阻止曹操的政治野心,因此才被调离中枢以致郁郁而终。

如果荀彧和赵云想要荣华富贵并且平安的度过一生,完全可以分别按照曹操和刘备的意图行事,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愿望“匡扶汉室”。荀彧的离世是由于心灰意冷,赵云是武将因此内心比常人更加坚强,而诸葛亮的呕心沥血和之后的星落五丈原,皆是由于无法扭转乾坤、无力回天。

有人评价诸葛亮,说他善于治国却不善于治军,多次北伐失败是最有力的证明,但是真相并非如此,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刘备。如果刘备不动用全国之力征讨东吴,导致蜀国的有生力量几乎被消耗殆尽,北伐未必会失败,容民畜众谈何容易,岂是一朝一夕之功。诸葛亮能够维持蜀汉政权几十年,已经算是奇迹。

假设当时的刘备不贪图帝位而北伐曹魏,凭借诸葛亮和荀彧的王佐之才,说不定汉朝真的会再次中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泪。关羽因为忠义成为了武财神。诸葛亮和赵云忠于汉室成为了被后世敬仰的名臣和英雄。而汉朝灭亡的最终原因正是在于“之前的刘玄德而之后又不能被称作“玄德”的刘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