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把“发票”翻译成 invoice!否则误会大了...

侃哥的第 1307 次分享
原创 | 谢侃(侃哥)
个人微信 | kanyingyu666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昨天有读者爆料了微信的一个有趣翻译:

这位读者用的是英文版微信,她发现她个人资料里最下面一行是“ My Fapiao Title”。

我自己尝试了一下,如果你要让这一栏出现,你需要这样做:

1. 使用微信官方出片的一款小程序:“微信发票助手”。

2. 在该小程序中添加公司抬头和税号之后,就会在个人资料页面最下方出现“我的发票抬头”这一行:

3. 如果你使用的是英文版微信,那么你就会看到开头所示的英文:

My Fapiao titles

我相信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会觉得很奇怪:为啥微信要把“发票”翻译成 Fapiao,这完全就是拼音嘛!为什么不用 invoice 一词?

先别急着嘲笑微信,这么大一公司,不可能在这款正式的商务小程序上玩沙雕,翻译为 Fapiao 一定有他的道理。

这样,我们先看看我们熟悉的 invoice 的含义:

a list of goods that have been sold, work that has been done, etc., showing what you must pay

译:卖出去的货品或已提供的服务的费用清单。

来看词典中提供的两个例子:

1. to send/issue/settle an invoice for the goods 

译:送出╱开具╱结清费用清单

2. an invoice for £250 

译:一张250英镑的发票

词典还给出了invoice 的同义词:bill,餐厅吃完饭服务员递上来的账单就叫 bill。

我查了一下 google,国外的 invoice 大概长这样:

所以 invoice 的本质就是费用清单,老外给你开了一张 invoice(或 bill) 就意味着你该付款了。

而你在中国拿到一张发票,就意味着你已经付完款了,发票就是付款凭证。

这里又要提到另外一个概念:收据

“收据”在英文中有个对应的词叫 receipt(注意 p 不发音)。我国超市里的“购物小票”也可以翻译为 receipt,口语中叫 ticket。

在中国,我们都知道“收据”是不能用来报销(reimbursement)的,只有“发票”才能报销。

因为中国的“发票”是税务局核发的报销凭证,咱们国家规定只有“发票”才能用于报销,而“收据”没有这样的法律效力。

但是在国外,人们可以拿着 receipt(收据)、ticket(购物小票)去公司报销的,不需要通过税务局。

这就是中外报销制度的巨大不同。

说到这里,需要总结一下了:

1. 中国的“收据”英文翻译是 receipt。

2. 中国的“费用清单”英文翻译是 invoice或 bill。

3. 中国的“发票”英文中是没有对应词的。

所以把“发票”翻译成 invoice是肯定不对的,而且国外没有“发票”这样的东西,所以只能直接用拼音来翻译了,就叫 Fapiao。

百度百科上的翻译明显不科学:

事实上,到中国做生意的外国朋友,入乡随俗,都知道 Fapiao 这个概念。

国外网站是这样介绍中国“发票”的:

A fāpiào (发票) may translate literally as "invoice" but it's a bit more complicated than that. 

译:把“发票”或许可以直译为“invoice”,但事实上它要比 invoice 更复杂。

"A fapiao is an official invoice issued by the Chinese Tax Bureau (but provided by the seller) for any goods or services purchased within the countr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uses these invoices to track tax payments and deter tax evasion."

译:发票是中国税务局核发(卖家提供)的正式的 凭证,用来证明任何在中国购买的商品和服务。中国政府使用这样的 "invoice"来追踪纳税情况和制止逃税。

说到这里,可能你想问,国外没有“发票”这玩意,国家如何制止逃税呢?

好问题!

我了解了一下,以美国为例,美国目没有类似我国发票那样的票据,一般商场等地方的购物小票(receipt/ticket)就是售货凭据,小票上的商品单价、总额、交易单位和所收税额等一目了然。

由于这些收据都是由装有“税控装置”的收款机开出,数据通过联网传入税务机关进行监控,从而避免了偷税漏税的可能。

总之,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国情,文化差别很大,概念之间也不能随意等同,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这篇很实用,打卡可以点赞+转发+收藏三连了!

(想看更多英语科普,关注“侃英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