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齐如山谈“上下场”
齐如山对“场上之道”的搜求与整理可谓殚精竭虑, 功莫大焉。1935 年, 他前后出版了《上下场》、《国剧身段谱》、《梅兰芳艺术一斑》等, 专门总结京剧舞台动作技法。
在《上下场》中, 他从“剧中人的身份”、“剧中人的行为”、“场子的地位”三方面, 对京剧上下场的情形进行分类整理。
所谓“剧中人的身份”是指不同身份的人物上场下场均有不同的规定。“比方皇帝上场, 总是引子、坐场诗, 万不许数干板, 亦不许小锣扎上等等。”“又比方元帅上场大致总是点绛唇或大引子, 万不许数干板, 亦万不许乍乍采上。”
所谓“剧中人的行为”是指剧中人物在场上的具体动作。“比方上场之时, 在半路上行走的时候, 则可以唱倒板, 可以长锤, 万不许念引子, 亦万不许坐门椅。”“再比方偷儿行窃, 一定是小锣或扎上, 万不许念引子, 更不许用长锤。”所谓“场子的地位”是指这一场与前一场和后一场的关系。“如前一场用的引子、话白, 则此场亦不应用引子、话白, 以免重复。”“如前一场为窝下, 则此场便不应窝下。”他以《长坂坡》一剧为例, 分析了十六场中不同的上下场的情形, 称道其富于变化、没有雷同的安排手法。
他还从“演员之发声”、“演员上场(下场)之形式”、“音乐之分析”三方面作详细的分类介绍。关于“演员之发声” , 他归纳了“引子上”、“点绛唇上”、“念诗上”、“念对联上”、“唱上”、“倒板上”、“咳嗽上”、“内白上”共九种上场法和“唱下”、“念下”、“数板下”三种下场法。以“咳嗽上”为例作一说明:
咳嗽上者, 未出台帘之前, 先咳嗽一声之谓也。咳嗽之声音不同, 比方庄重之人, 咳嗽之声, 大致为“恩恨”。花旦咳嗽, 则为“啊哈”(啊哈念平声)。武脚如走边之前, 亦为“啊哈” , 但两字声音都很长, 有时亦念为“啊黑”(赫卑切)。小花脸则为“啊哈”(啊去声, 哈上声)。总之, 各角皆有不同, 但其性质则皆为咳嗽。此种场子,亦系由他处走来, 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的意思。
齐如山先生
关于“演员上场(下场)之形式” , 他整理了“站门上”、“起霸上”、“斜门上”、“一字上”、“趟马上”、“走边上”、“斜一字上”、“双斜一字上”、“一字站门上”、“四角站门上”、“抬轿上”、“二龙出水上”、“门子上”、“四把门椅上”、“五把门椅上”、“斜门椅上”、“正门椅上”、“出洞上”、“三斜门椅上”、“跳上”、“溜上”、“会阵上”、“领上”、“扯四门上”、“走圆场上”、“摆队上”等二十六种上场法。同样, 他也整理了下场法达三十六种之多, 诸如:“被唤下”、“窝下”、“分下”、“斜门下”、“倒脱靴下”、“蛇脱皮下”、“一字下”、“挽手而行下”、“摆队相迎下”、“膝行下”、“跑下”、“蹦子下”、“蹉步下”、“跺步下”、“斜一字下”、“趟马下”、“追下”、“拉下”、“顶下”、“羞下”、“拉马下”、“被烧下”、“逃下”、“托下”、“自刎下”、“碰死下”、“被杀下”、“跳水下”、“溜下”、“蹭下”、“进阵下”、“翻下”、“请安相送下”、“领下”、“一字退下”、“双斜门下”等等。
关于“音乐之分析” , 他归纳了多种不同的京剧曲牌在上场下场时的具体运用。上场音乐有:“打朝上”、“发点上”、“小锣帽儿头上”、“小锣打上”、“小锣快抽头上”、“小锣慢抽头上”、“小锣水底鱼上”、“小锣长丝头上”、“小锣琅上”、“小锣六么令上”、“小锣急三枪上”、“小锣乍乍采上”、“小锣原板夺头上”、“小锣慢板夺头上”、“扎上”、“大锣四击头上”、“大锣原场上”、“大锣打上”、“大锣回操上”、“大锣四边静上”、“大锣慢长锤上”、“大锣快长锤上”、“大锣水底鱼上”、“大锣反长锤上”、“大锣抽头上”、“大锣阴锣上”、“大锣纽丝上”、“大锣急急风上”、“大锣乱锤上”、“大锣倒板上”、“大锣长尖上”、“大锣冲头上”、“大锣撕边上”、“小过门上”、“十三捧锣上”、“嘎吧上”、“巴大仓上”、“冷场上”、“大锣金钱花上”、“风入松上”、“吹打上”、“南锣上”、“平板夺头上”、“小锣风入松合头上”、“起鼓上”、“打更上”、“九锤半上”、“出队子上”共四十八种。
下场音乐有:“急急风下”、“扫头下”、“风入松下”、“急三枪下”、“朱奴儿下”、“小朱奴儿下”、“泣颜回下”、“大泣颜回下”、“北泣颜回下”、“五马江儿水下”、“朝元令下”、“二犯江儿水下”、“一江风下”、“清江引下”、“神仗儿下”、“六么令下”、“吹打下”、“打下”、“尾声下”共十九种。
京剧演员的下场方式
齐如山在《上下场》里罗列了多种京剧舞台上下场的动作技法, 还归纳了舞台调度、京剧音乐在上下场时的多种技法。这些京剧舞台技术方面的提示,是经过齐如山多年在梨园界访谈、印证而来, 它从艺人的口传心授阶段走向了文本化、规范化, 使京剧舞台表演从此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上下场的种种技术格式, 是中国民族戏剧独特的表演体系中的重要部分。长期以来, 艺人们在舞台上代代相传, 形成了丰富的表演手段, 但缺乏系统的归纳和整理, 古代和近代的文人学者较少有人对此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齐如山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完成了这部颇有开创意义的《上下场》, 它标志着近代的剧学研究已将舞台技术纳入学者研究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