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列颠的幕后英雄(2)——浅谈英国重巡洋舰,武备与作战

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讲了英国重巡洋舰的设计和发展之路。接下来我们就要探讨更深层次的问题,也就是这些重巡洋舰的武备和她们如何战斗。

不列颠的幕后英雄——浅谈皇家海军的重巡洋舰,设计与发展 这里是上一篇的传送门

战争期间的英国重巡洋舰是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产物。她们建于20年代,其设计目的是为了参加一场旧式战争和保卫连接帝国各部分的海上航线。由于海军条约的限制,她们缺少防护,其主炮数量相较于对手们也处于下风。例如,在20年代末美国海军建造的'北安普敦'级重巡洋舰(Northampton Class)装备有3座三联装炮塔。20年代初,日本建造的重巡洋舰只有6门主炮,与'埃克塞特'和'约克'号处于同一级别,但20年代末建造的 '妙高'和'高雄'级重巡洋舰装备有5座双联装主炮。

高雄级有着10门主炮,图为开火时的鸟海号

尽管如此,这些战舰都是在条约的限制下建造的,她们中的绝大部分都通过牺牲装甲来达到其设计者或海军首脑们的要求。在英国的情况下,'郡'级的主要任务是猎杀敌方袭击舰,所以设计者将航程和可靠性放在首位。考虑到这一要求,这些英国重型巡洋舰完成了所有被赋予的任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们绝大部分时间里都在搜寻敌方袭击舰,保护船队免受敌方水面舰只的攻击,总体上满足了设计者的期望。然而,这些战舰必须在一个与最初计划时完全不同的环境中作战。在30年代末敌方飞机所带来的威胁急剧增加,因此这些战舰也相应地接受了改装。而那些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她们中的大多数正是如此——则插满了小口径防空炮并且可以享受到火控系统和搜索雷达所带来的优势。虽然其设计之初并不是为了面对这样一场现代化的战争,但她们仍然很快成为了有效且高效的战舰,无愧于她们在战争时期舰队中的地位。

在这张“萨福克”号的照片中,由于此时油舱基本为空,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郡”级的高干舷。她正在刷上1944年与远东舰队一同行动时的海军部三色涂装。

主炮

除了'霍金斯'级外,所有英国重巡洋舰都装备着同一种主炮——8-inch BL Mark VIII。而各级战舰的主炮间唯一的区别在于炮塔,'肯特'和'伦敦'级装备的是Mark I型炮塔,'诺福克'级、'埃克塞特'号和'约克'号装备的则是Mark II型炮塔。

虽然这门炮本身是可靠且精准的,但是其炮塔却过于'雄心勃勃'。Mark I型炮塔允许将炮口抬升至70度,但事实上仅需42度便能使这门炮达到其最大射程——29000码(不到15海里)。其液压系统也存在着问题,这套液压系统可以使炮塔转速达到每秒钟8度,俯仰速度则更快,但这却使得精确固定炮管变得困难。直到30年代一套更为精准的液压系统的应用才解决了这个问题,其速度和精度都立刻有了明显的提升。

肯特级,康沃尔号解剖图

在所有的英国重巡洋舰里,其弹药库(magazine)和炮弹室(shell room)在同一层甲板,弹药通过送弹转鼓(revolving scuttle)送至弹药操作室(handling room),并放置在扬弹机(shell hoist)的托盘上。每一门炮都有其专属的扬弹机,每个扬弹机有两个托盘,这样便允许在弹药操作室将炮弹放上扬弹机和在炮室装填舰炮的操作可以同时进行。在炮弹室和炮塔里,弹药通过行车(overhead gantry)来运送。在炮弹室的液压环带(hydraulic ring)上直立放置着30发炮塔,以备在需要之时放入扬弹机。炮弹送到炮室后放置在托弹钣(shell tilting trays)上,此时一个液压驱动的装填器将炮弹和发射药包推入炮膛内。整个装填并开火的流程大约要花费11秒。

相关参数

相关参数

'诺福克'级和B类巡洋舰上装备的Mark II型炮塔将最大仰角减小到了50度,此前Mark I型炮塔'雄心勃勃'的对空射击能力被放弃。其炮弹室的体积相比于Mark I型炮塔也更小,炮弹通过一个更有效的环带式输送机(endless-band conveyor)运送,并且可以更好地利用炮弹室和炮塔(炮室)内的空间。在操作流程方面这两种炮塔并没有显著差异,并且在实战中都表现的很好。但整个设计上最大的不足之处是炮塔和指挥仪控制塔上薄薄的1英寸装甲。如此薄弱的装甲使得炮塔在敌舰的炮火面前十分脆弱,在数次炮塔被击中无法运作的案例中,如果炮塔有着充足的防护则可能会形成跳弹。

在河口之战中,埃克塞特号的3座主炮都被打坏

对空武器

这些战舰上最初装备的单装4寸QF炮最初是作为一款防空炮而设计,它们属于高角炮(HA, High Angle),有着最大80度的仰角。这使得它们在对空射击时最大射高为31000英尺,对海方面则有着16430码(8海里出头)的最大射程。这些武器于1914年首次服役,到1939年时,虽然它们仍作为大口径防空炮安装在'伦敦'级上,但已经被认为是过时的。

它们逐渐被安装在双联装Mark XIX炮塔上的4-inch QF Mark XVI炮所替代。这些新式武器比起前辈们有着更好的表现,对空射高39000英尺,对海射程19850码。然而,其真正的优势在于准度、速度和射速上的提升,雷达引导的火控系统也使得这些武器更加有效。作为大口径防空炮这些武器虽有其局限性,但它们真正的价值在于拉起一道弹幕之墙来保护舰队。在战争期间这些武器在这方面展现出了自身的价值。

通过计算来袭敌机的高度和方位,HACS可以引导巡洋舰上的大口径防空炮(通常是4寸炮),随后将这些信息传递到炮位上。这种液压传动系统依靠目视瞄准目标,如果敌机保持恒定的航向、高度和速度,它就能很好地工作。但不幸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敌机都这么“乐于助人”,例如在面对如斯图卡一类的俯冲轰炸机时,该系统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幸存下来的重巡洋舰都增加了其小口径防空炮的数目。最初,战舰依赖于维克斯公司的单装2磅砰砰炮和四联装0.5寸机枪来自卫。它们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设计,在那时飞机对于大型战舰来说还不是实质性的威胁。到了1939年时,它们都已过时,威力过低且缺少火力持续性,这使得它们无法阻止现代化的轰炸机。最终它们被多联装砰砰炮和20mm厄利孔所取代。四联装或八联装砰砰炮可以向敌机倾泻大量火力,在面对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的时候十分有效。八联装砰砰炮于20年代初研发,轻量化且更灵活的四联装版本于30年代中期出现。

正在警戒中的四联装Mark VII砰砰炮炮组成员,他们身处一艘在本土水域活动的重巡洋舰上。这些多联装防空炮能向在低空进行攻击的敌机倾泻大量火力。

20mm厄利孔对于早期的0.5寸机枪来说有着质的飞跃并十分高效。此后电动炮座和双联装版本的引入使它们变得更加有效。这使得炮手可以跟踪目标,并且10000英尺的射高使得它们非常适合用来抗衡斯图卡——战争期间对于皇家海军来说最大的空中威胁。随着战争的进行,一些20mm厄利孔被40mm博福斯所取代——这也许是战争期间皇家海军中最为有效的防空炮。它们在对日作战中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它们的威力足够在神风飞机撞击目标前摧毁它。当然有些情况下博福斯也显得威力不足,这个问题要等到英美两国的76mm防空炮服役后才得到了解决,但那时战争已经结束了。

20mm厄利孔在面对神风飞机的时候显得威力不足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人手中最好的鱼雷是21-inch Mark V,有着13500码的射程和25节航速。这也是'肯特'级曾装备过的鱼雷,但是由于甲板过高使得它们在入水时有破裂的现象。在使用了加强尾部的新型鱼雷后,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战争期间,部分'伦敦'级和'诺福克'级换装了新式Mark VIII鱼雷,其射程虽然更短(7000码),但航速提升到了45节并且可靠性显著提升。'郡'级装备的是四联装鱼雷发射管,而B类巡洋舰则是三联装。'霍金斯'级有着固定的水上和水下鱼雷发射管,但这些鱼雷发射管效果很差,在行动中很少使用。事实上战争期间大多数英国重巡洋舰的鱼雷都被拆除,因为其作为一种进攻武器所带来的收益远小于被击中时所带来的风险。话虽如此,'多塞特郡'号还是用鱼雷击沉了遭受重创的'俾斯麦'号,尽管也有人声称'俾斯麦'号在'多塞特郡'号攻击前就已经无法挽回。

一座四联装鱼雷发射管,与战争初期“郡”级上装备的一样。1942-43年间这些武器被认为需求过剩,大部分的鱼雷发射管都拆除了。

最后一种武器是战争初期英国重巡洋舰都有携带的飞机。它们被用来搜寻敌舰和观测炮弹落点。1923年英国人第一次在战舰上安装了弹射器,1926年海军部决定为部分'霍金斯'级和所有8英寸主炮巡洋舰安装这一设施。最初的飞机分为战斗-侦察和观测-侦察两类,但30年代出现的霍克'鱼鹰'式、费尔雷IIIF和费尔雷'海豹'式在这两方面都很在行——或者说,都不行。这些脆弱的飞机缺乏海军部所要求的航程和坚固的设计,所以他们四处寻找更好的飞机。30年代末,巡洋舰上装备了费尔雷'长尾鲛'式和更大的超级马林'海象'式,这些新飞机被证明更适合于海军行动。

“诺福克”号,摄于1937年末,此时她有着白色的舰身和上层建筑,浅黄色的烟囱以及在中国站服役的英国战舰所拥有的旧式桅杆。注意舰体中部的飞机,尽管在设计时想尽一切办法控制吨位,但海军部还是在用宝贵的吨位为战舰加上其心心念念的弹射器。

一些战舰也装备了费尔雷'剑鱼'式,在传统观测-侦察的基础上它们还可以携带鱼雷。最终'海象'式被证明是最为有效的,尽管它的弹射器会占据舰船中轴线上很大一部分空间。虽然一些可伸缩的设计可以节省空间,'埃克塞特'号上2具小型弹射器也被证明同样有效。但战时经验使人们意识到,就像鱼雷一样,航空设施也是危险的。通常的做法是在战斗开始前就放出飞机,部分是为了帮助观测落点,但也是为了减少机库被击中时起火的风险。最终海军部决定拆除所有的航空设施,但一些战舰上仍保留了机库。毕竟,现在雷达可以做同样的工作,而且不需要高度易燃的航空燃料。

在1940年接受改装前,“埃克塞特”号不同寻常地安装着2具固定弹射器,与舰体呈35度夹角。相比于1941-42年间她安装的大型旋转弹射器这些小型弹射器更节省空间。

雷达

1938年,英国巡洋舰上首次安装了雷达——79Y型空中预警雷达。该型号随后发展为279型雷达,此后又发展出了更好的281型雷达,于1940年投入使用。这种长波空中预警雷达使得英军战舰可以根据高度和气象条件追踪90-120海里外的飞机,其替代型号291型雷达则更加精确。对于水面目标,目标识别雷达如286和290型雷达可以在40000码(20海里)的距离上提供精确的信息。而271、272、273型对海预警雷达所采用的平面位置显示器与现代雷达的显示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雷达的发展使英国军舰有着明显的战术优势。这张照片拍摄的是英国巡洋舰上的雷达操作员,他们正在操作279型雷达,该雷达也同样连接到防空炮指挥仪上。

下一步就是将雷达用于增强射击指示和火控。1940年,近程防空炮如砰砰炮配备了282型火控雷达,此后巡洋舰上的4寸炮也配备了对应的285型雷达。用来引导主炮射击的是284M型雷达,'萨福克'号在丹麦海峡之战后就是用这种雷达来跟踪'俾斯麦'号。到了1942年,其改进型284Q型雷达被证明极为有效,它甚至可以允许战舰只使用雷达进行盲射。在北角海战(1943.12)中,当'诺福克'号对阵'沙恩霍斯特'号时,这被证明是十分有用的。其他晚期型号包括277型空中预警雷达和其替代型号294、295型雷达;引导次要武器防空弹幕的283型雷达;还有274型雷达的高效替代型号275型雷达。雷达使得英军相对于其意大利、德国和日本同行有着明显的优势,这些国家通常缺乏皇家海军所使用的复杂电子设备。对于这些上了年纪并且缺少装甲保护的英国重巡洋舰来说,拥有知道敌人身处何处并在低能见度的条件下对其进行打击的能力无疑弥补了上述缺点。

确捷号上的281型对空预警雷达

砰砰炮的指挥仪,上面带有天线的就是262雷达

有效性

为了评判这些战舰到底表现如何,我们需要考虑到其存在的缘由——保卫海上航线,追捕并消灭任何想要拦截航线的敌人。这就是这些重巡洋舰的设计用途,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们的主要任务。第一次证明她们自身价值的契机是猎杀德国袖珍战列舰'施佩伯爵'号。1939年9月到12月间,她在南大西洋击沉了8艘英国商船,在印度洋击沉了1艘。盟军方面派出了8支猎杀小组来寻找'施佩伯爵'号,包括2个法军小组和6个英军小组。6个英军猎杀小组包括8艘英国重巡洋舰——'贝里克'、'康沃尔'、'坎伯兰'、'多塞特郡'、'埃克塞特'、'什罗普郡'、'苏塞克斯'和'约克'号。最终在12月13日,'埃克塞特'号和轻巡洋舰'阿贾克斯'号、'阿基里斯'号一同在拉普拉塔河口抓住了德舰。

描绘河口之战的画作

为了分散敌舰火力,'埃克塞特'号和2艘轻巡洋舰分开行动,为了尽可能块地缩短距离,贝尔舰长指挥'埃克塞特'号向敌舰冲去。她被反复命中,第一发炮弹摧毁了她的飞机并杀死了一名操作鱼雷发射管的舰员。另一枚11寸高爆弹直接命中仅有1英寸厚装甲的B炮塔,弹片横扫其开放式舰桥并撕开了艏楼。好在德舰舰长朗斯多夫(Langsdorff)决定将射击目标转换至轻巡洋舰身上,并驶向中立的蒙得维的亚,'埃克塞特'号逃过一劫。在战斗的末尾'埃克塞特'号的A炮塔也被摧毁,舰体中部燃起大火。她在战斗中幸存下来,却在1942年3月被日本巡洋舰击沉。

“埃克塞特”号在爪哇海海战中遭到重创,虽然她设法一瘸一拐地逃走,但还是在3月1日被日军重巡洋舰追上,在一场不公平的战斗后战沉。

斯帕蒂文托角之战(1940.11.27)也证明了英国重巡洋舰在面对敌舰炮火时十分脆弱,当时'贝里克'号和4艘轻巡洋舰与5艘意大利重巡洋舰交手。英军排成横队,希望能快速拉近距离。在飞机观测的协助下,意大利人在22000码的距离上开火(11海里)。'贝里克'号很快就被敌舰的齐射所覆盖,随后一枚8寸炮弹撕碎了Y炮塔。12分钟后,在意大利人远去之前,她的舰尾再次被命中。此战之后,'贝里克'号上的一名舰员写道:'他们说战争是迷人的,但当Y炮塔被撕碎的时候我也在场,我再也不想看到那样的场景。在这两场战斗英舰都伤亡惨重,此外由于缺乏防护,其火力也遭受了损失。

这幅画作描绘了战斗开始时的“贝里克”号。旗舰“曼彻斯特”号正和她并排前进,在“曼彻斯特”号左侧依次是“纽卡斯尔”、“南安普顿”和“谢菲尔德”号。

在丹麦海峡之战中,'萨福克'和'诺福克'号明智地避免与'俾斯麦'号和现代化的重巡洋舰'欧根亲王'号正面交锋,但她们的雷达带来了极为宝贵的报告,使得在德舰脱离接触之前英军追击舰队一直在缩短与德舰的距离。对雷达的有效使用也证明了英国重巡洋舰在战时的职能有所增加这一重要变化。在北角海战中(1943.12.26),'诺福克'号再次利用雷达,在'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拦截盟军船队前搜索其行踪。伯内特海军中将(旗舰为'贝尔法斯特'号)利用火控雷达给了敌人出其不意的一击,'诺福克'号命中两弹,打坏了德舰的雷达并摧毁其指挥仪。尽管德舰撤出战斗,但其雷达的损失却成为了战斗的转折点,也最终使得英军可以追上并击沉她。如同击沉'俾斯麦'号一样,'诺福克'号又一次在最终之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这副激动人心的画作描绘了1941年5月27日“多塞特郡”用鱼雷给“俾斯麦”号最后一击时的场景。但也有争议认为当时“俾斯麦”号的舰员已经开始凿沉战舰,而“多塞特郡”只是送她快点上路。

除了缺少装甲保护外(这也是同时代巡洋舰的通病),英国重巡洋舰在战争最初几年里真正的弱点在于她们面对空袭时十分脆弱。1942年4月'康沃尔'号和'多塞特郡'号遭到了日军舰载机的攻击并在数分钟内相继沉没。在挪威和地中海,也有重巡洋舰被敌机所携带的炸弹和鱼雷所伤。直到她们安装了充足的近程防空炮,再加上雷达预警和火控系统的部署,这些重巡洋舰才有足够的手段保护自己和负责护卫的船只。

结语

我们可以说英国重巡洋舰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战舰的设计受限于条约的掣肘,这个问题也在长达6年的苦战中持续困扰着她们。尽管有着种种缺点,这些宏伟、庄严的战舰还是很好地完成了设计者赋予她们的使命。作为航运的守护者和远距离猎杀者,她们被证明是盟国海军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

参考资料:

《British Cruisers: Tow world wars and after》 Norman.Friedman

《British Heavy Cruisers 1939-45》 Angus.Konstam

《Nelson to Vanguard》 David.K.Brow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