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大明权宦

大明司礼监掌印太监——萧敬,明朝历代司礼监太监中,最长寿的一位。这位服侍过英宗,代宗,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六位君主的宦官,以九十一岁的高龄,见证了大明中期近一个世纪的兴衰荣辱。

太监 剧照

严格来说,萧敬并不是我们常说的真正意义上权宦,因为不论在哪个时期,萧敬几乎都没有进入皇帝身边近侍的“核心圈”,对朝局的影响也十分有限。但萧敬又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个体,因为他代表了宦官中的另一种群体——老奴。

这个老,不单单指年纪,更强调的是经验与资历。就像古代掌柜的,都知道一个老伙计对于买卖的重要性。大明的君主们也明白,一个累朝宦官存在的意义。

历侍六帝,深受皇恩

萧敬是自幼入宫的,但他前期的史料非常缺乏。考虑到明代对男童做阉割手术的难度与存活率,萧敬入宫的岁数一般不会超过十岁。

故宫

天顺二年他被任命为奉御时,刚好二十一岁。同时萧敬是进过司礼监下辖的内书堂学习过,一般学制是三年,那么我们往前倒推,跨过八年的景泰朝,萧敬入宫的时期大概是在正统后期。

而且可以肯定的是,以明英宗朱祁镇对明代宗朱祁钰的怨恨,他是绝对不会重用景泰年的人。

天顺五年,萧敬成为了御用监右少监,官秩从四品。鉴于英宗对萧敬的喜爱,又是谈论诗词,又是笔墨丹青,还特意让萧敬去拜名家学琴,二十四岁的萧敬前途可谓一片光明。但这一切都在天顺八年戛然而止。

明英宗朱祁镇 像

天顺八年,英宗驾崩,明宪宗朱见深登基。新帝上台,老人自然要先靠边站站,三十不到的萧敬被调派到了神宫监,说白了就是给天、地、祖先去烧香。为什么宪宗不用萧敬?

从文化素养来说,宪宗幼年介入到了父亲与叔叔的皇位之争,日子过得战战兢兢,学习这块确实没跟上。且宪宗在政务风格上颇为铁血,萧敬那套琴棋书画确实很难与皇帝产生共鸣。

但有趣的是,成化三年的时候,萧敬又被宪宗调回了内官监,成了皇家仓储的会计。

明宪宗朱见深 像

为什么说这事有趣?还记得后来宪宗的“小金库”被梁芳等人以修道祈福的名义败光时,宪宗的气急败坏吗?还记得成化年间皇帝在收没罪臣田产,肆意扩大皇庄时表现出的贪财吗?

宪宗因为好财,自然把自己的仓库也看得严。而当年萧敬之所以被英宗另眼相看,也是得益于萧敬在一次记账时突出表现。所以宪宗让萧敬去内宫监,应该是听说了萧敬的财会能力。

萧敬做得很出色,宪宗表示很欣慰,一高兴就把萧敬调进了司礼监。

明代皇帝出巡图

与皇帝的关系近了,做的事情份量也就不同了。成化年间的萧敬,经常被宪宗指派到地方处理一些宗藩大案,并替宪宗给一些近侍传奉升授官职。萧敬也一步步做到了司礼监的秉笔太监。

但成化年的萧敬也只能做到这个程度。成化二十三年,宪宗驾崩,明孝宗朱佑樘登基。

孝宗一上台,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把父亲身边原先围绕的奸佞之徒统统赶走,包括那些非正常授官的宦官和方士。

明孝宗朱佑樘 像

当时已经倒台的提督东厂太监尚铭,又重新被朝臣捡起来清算,而萧敬因为曾经引荐尚铭进入司礼监,且多次为宪宗传奉升授,也一并被弹劾。

萧敬知道孝宗与朝臣的关系,此时虽得孝宗庇护,却仍坚持主动要求去裕陵司香。裕陵是朱祁镇的陵寝。这一年,萧敬五十岁

萧敬选择去裕陵司香,再加上这个年纪,我们可以推知萧敬已经做好了在裕陵养老的准备。每每新帝即位,要职上宦官的更换往往是最直接最频繁的。萧敬已经历天顺,成化两朝,此时应该已经认命。

裕陵

但是当弘治三年,司礼监出现了空缺,孝宗第一个想到的依然是萧敬。萧敬再次回到了司礼监。

孝宗的弘治朝,是明代皇帝与朝臣和谐相处的典范。这句话的背后意思是,弘治年间,皇权不显,朝臣势大。文官集团掌握着朝廷的话语权,那么作为皇权延伸的宦官集团,自然也得夹着尾巴做人。

好在孝宗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朝臣屡屡弹劾萧敬等宦官,孝宗始终都护着。于是在弘治年的萧敬,也就做做传旨,审案,阅兵,安排典仪等工作。

故宫

弘治朝对于萧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从弘治三年他回到了司礼监,也就表示他获得了英宗,宪宗,孝宗三代爷孙皇帝的信任,一旦熬过三代主子且一直被放在重要衙门任职,萧敬皇家老奴的身份基本就被确认了,所有人潜意识里都会有这么一个:萧敬是几代皇帝都认可的老宦官,对老朱家忠心耿耿。

但长寿的老家奴又面临了一个同样的问题,主子又要换人了。

弘治十八年,孝宗驾崩。临终前李东阳,谢迁,刘健等内阁大臣入宫接受顾命时,萧敬作为司礼监太监同样在场。很显然,孝宗是把司礼监托付给了萧敬,让好好辅佐新帝。

明武宗朱厚照 像

弘治十八年,明武宗朱厚照登基继位,改年正德。

武宗是出了名的贪玩。我们从弘治十八年到正德三年这段时期,很少见到萧敬的身影。理由也简单,武宗的东宫旧宦——“八虎”,太过强势。正德元年的那场刘瑾等人与朝臣的斗争,彻底对弘治旧年的政治格局进行了洗牌。

“八虎”占据了几乎宦官衙门中所有的重要职位。武宗来势汹汹的夺权之举,也让萧敬等这样的老宦官殃及池鱼。这段时期萧敬应该是在家闲住。

太监 剧照

萧敬重新回到司礼监的时间是在正德七年。武宗给萧敬的职位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并附带了一系列的恩赏。这一年,萧敬七十五岁

正德七年的时间点还是有说道的。正德五年,刘瑾伏诛,武宗用宦官体系制衡朝臣的集权阶段已经过去。随着钱宁,江彬等人在武宗心中地位的上升,接下来正德的朝局方向就是用武将打压文官。

萧敬在这个过渡期的复职,也代表了这一政治重心的转移。

故宫

武宗要的是听话的宦官,却又不用在对朝臣的战斗中冲在第一线。于是资历老道,经验丰富,为人谦逊的萧敬重新进入了皇帝的视线,也成为宦官与朝臣相对和解的代表人物。

老伙计的用处就是在这,不管什么时候,都能够顶上去,且不招人嫉恨。

正德时期,萧敬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和朝臣的关系走近了。这个也正常,武宗是把内阁和六部都看作了自己的行政执行部门,弱化了内阁的权重。有什么事情,基本和钱宁,江彬,勉强算上宦官张永商量着就做了。

明代官员

内阁的弱化,其实也代表了司礼监的边缘,因为武宗连“票拟”的过场都懒得走了,司礼监代为“批红”的职能也就可有可无。事实上,这一阶段的萧敬,都很难见到皇帝的面,做的也多是些传旨,看摊的工作。

老伙计嘛,不就是用着顺手听话嘛。

日子就这么混着,皇帝在忙自己的事情,朝臣嘟囔着不满却始终无法改变现状,萧敬发现自己也不用怎么干活,安安稳稳守着司礼监就行,时间一晃又到了正德十六年。

龙椅

正德十六年,武宗驾崩,无子。杨廷和与张太后最后选择了湖广安陆州的兴王朱厚熜入继大统,即明世宗嘉靖帝。

历史又开始重演。借着新帝上台的机会,杨廷和等人牢牢把控着朝局,并对当年这些武宗近侍发起了清洗。江彬是绝对跑不掉的,连诛杀刘瑾有功,与朝臣关系暧昧的张永也被世宗一并撸下台。

但这次萧敬没走,世宗留用了萧敬。

明世宗朱厚熜 像

因为世宗没有自己强大的班底,仍然需要这些前朝旧宦帮自己干活;同时,刚刚入京两眼一抹黑的世宗,明显感受到了朝臣给予的强大压力,他还是需要这么几个忠心耿耿的老宦官,来为自己分担压力。

萧敬这位老伙计再次被新掌柜选中,这一年,萧敬八十四岁

正德十六年,萧敬就一直跟在世宗旁边,帮助世宗熟悉宫中各种事物,陪着世宗参加各种典仪,视察各个机构。但这个蜜月期很短。聪明绝顶的世宗很快就熟悉了新的居家和办公场所,逐渐冷落萧敬。

太监 剧照

与此同时,弹劾萧敬的各种奏章依旧源源不断地被送到皇帝的案头。虽然世宗并未明确表态,但萧敬知道这次真的是变天了。为什么?因为世宗是武宗的堂弟,而非儿子,之前祖孙几代人传下来的那点恩情,在世宗看来,并不值钱。

嘉靖元年,萧敬主动上书请辞。世宗准许了,并给予了丰厚的赏赐。仅仅六年后,嘉靖七年,萧敬在家中病逝,享年九十有一。

善事上意,为人谦谨

萧敬的人生并不传奇,却也几起几落。上文说过,萧敬虽然一直身居要职,却始终没有进入任何一位皇帝的“核心圈子”

故宫

天顺初年,有“夺门之变”的功勋宦官曹吉祥;成化时期,太监怀恩和汪直都是宪宗最信任的人,连梁芳等人都压着萧敬;弘治年,孝宗后期迷恋方术,宦官李广趁势崛起;正德朝,“八虎”中刘瑾,张永,谷大用,随便谁都妥妥比萧敬更有权势;至于嘉靖年,世宗基本对萧敬的态度是用了就扔,皇帝对于萧敬的赏赐也远远不及后来的黄锦,戴义等人。

但就是这么一个老宦官,却以九十一岁的高龄,历仕六朝,在五位皇帝的治下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不得不说是萧敬的本事。

明代太监 形象

讲讲萧敬的几件事情吧,看完也许会对这个老宦官有不一样的感悟。

天顺五年,端午节有射箭的习俗。英宗玩闹地问萧敬,除了写文章,还会射箭吗?萧敬二话不说,在马上连发三箭,例无虚发。英宗大喜,马上奖赏了萧敬。

在皇帝身边当差需要什么要求?要随时能够迎合帝皇的喜好。最好什么都懂一点,要是都能做到中上水准就更好了。

萧敬本身在内书堂读书的时候成绩优异,且经常泡在宫内的藏书处博览群书。

明代皇帝出游图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下萧敬的诗词,水准还是不错的。同时萧敬也不忘武事,以致英宗需要的时候,萧敬随时能露一手。

萧敬这是两手准备啊。因为明代的宦官的最高点,要么是进入司礼监,要么进入御马监。前者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后者常常要出任地方守备太监,随军出征。年轻的萧敬,为自己日后的前程打下了牢牢基础。

弘治年间,张皇后的外戚张氏兄弟多有不法之举。有人举报张家兄弟抢占民产,扩充私田。孝宗就让萧敬携同三法司核查案情。

张皇后 像

这种事情其实都不用查,张家兄弟当时有多混蛋,朝里没一个人不知道的。萧敬把结果回禀给孝宗的时候,张皇后也在场。张皇后马上就暴起,对着萧敬就是一顿辱骂,大概意思是外臣对付我们皇家也就算了,连你个奴才都帮着外人。

孝宗惧内,居然跟着皇后一起教训起萧敬。直到皇后发完火起身离开,孝宗才换了副嘴脸,一个劲地安抚萧敬,还偷偷赏了几十两金银给萧敬压惊。

这件事情很小,但我们看得出在皇家当差的不易。谁都知道当时的张家,只要张皇后在世,谁都动不了,可孝宗依旧让萧敬去查,明显是打算让萧敬背锅。然后和张皇后一起教训萧敬,这妥妥的丢车保帅。

明孝宗朱佑樘 像

但萧敬忍着。不要觉得这份委屈是个宦官就该受着,脾气大的太监多了去,顶撞皇帝的也不是没有。但老伙计就是老伙计,只要东家没什么麻烦,自己挨顿训就不算什么,这份觉悟不是谁都有的。

当然,后来张家兄弟倒台的时候,听说萧敬是偷偷加了一把火的。

还有正德九年一件事。当时武宗基本上就躲在豹房里了,也不见朝臣。一天朝臣们听说皇帝被豹子伤了,就来打探消息。可什么都没问到。内阁大臣杨廷和直接火了,要发飙。

明代官员

对接的人把事情告诉了萧敬。萧敬拉上谷大用,去了趟豹房。武宗没见萧敬,但是隔着门给萧敬下了一道口谕,意思是我没事,让外面那些大臣别瞎操心。

萧敬得了口谕,命令司礼监的下级文书以书面形式把口谕发给了内阁。朝臣们得到了确切消息,这才作罢。

这件事有两个地方值得关注。

第一,萧敬去见武宗的时候,拉上了“八虎”之一的谷大用;第二,得到口谕的萧敬,并不直接与朝臣接触,而是让文书以书面形式传递消息。

明代官员

这恰恰是萧敬的高明所在。拉上谷大用以请安的名义去汇报外朝情况,可以避免武宗觉得萧敬多管闲事;以书面形式传达口谕,可以打消皇帝觉得近侍与外臣走得过近的顾虑。

这件事情,充分说明了萧敬老道的处事方式与对皇帝心思的独特揣摩。事实上,司礼监的太监与内阁阁臣接触,本身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嘉靖元年,萧敬请辞回家,世宗给了一系列的优待奖赏。当时这份殊荣,是让很多人眼红的。但嘉靖七年萧敬去世,司礼监原来萧敬的下属们,集体联名上书,请求世宗给萧敬的兄侄荫恩授赏,却遭到了世宗的断然拒绝。

明世宗朱厚熜 像

世宗的理由是,萧敬作为宦官,得到的殊荣已经足够了,再给就过分了。而事实上世宗后来给自己王府旧宦的赏赐,要比给萧敬的要多得多。

而嘉靖二十年,世宗革除各地镇守太监,收没宦官田产的时候,顺便也把萧敬遗留下来的田产给没收了,价值二十余万两。萧敬的这些田产加上其他宦官的,一起被世宗重新分配了皇帝身边的近侍,少量拿出给佃农耕种,顺便还解决了西北宗藩的欠俸问题。

对了,嘉靖初年内阁首辅杨一清的倒台,有一条罪名就是结交近侍,指的就是萧敬。

什么叫最是无情帝王家。

结言

作为大明历史上,最长寿的司礼监太监,萧敬的一生几起几落,却屡屡能够得到君王的信任与重用。他是大明朝当之无愧的老家奴,老伙计。

故宫

对萧敬而言,他不需权倾朝野,也不用恩赐无边,他只是在每个时间段做好自己的事情,谦逊,隐忍,事上意,回报着英宗的知遇之恩。萧敬的存在,比起王振,刘瑾,魏忠贤等人,更富有人生教导意义。

毕竟,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