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关系的协调与背后的成因
01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所谓“三岁看大”暗示的紧迫性,并不是要家长在孩子3岁前去强行改造孩子的某方面,而是提醒家长3岁前是儿童教育的黄金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尤其要把健全的爱给予孩子。 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02
君子勤小物,无大患
"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
小事上出现端倪,及时积极解决,未来更宽敞,内心更明亮。
03
很高很大的松树
也有很矮很可笑的时候
引导孩子遇事时如何思考,才是主旋律。
怒气加怒气,只会产生冲天的怒气和暴跳如雷。关注点在孩子打人上,孩子的行为只会变得越发严重,孩子为什么会打人,什么情况下打人,也需要引导,比如哎哟,会疼的!我们可以摸一下哦。
若家长把“慢点”“小心点”挂在嘴上,就是在不停地用潜台词告诉孩子,你是鲁莽的,你总是做得不够好,我必须时时提醒你。
有点像打太极,无形中四两拨千斤,问题不是一下子解决的,生活中也没有标准答案,只有用积极的方式,找出根源,坚信“方法总比问题多”。
是放手还是溺爱?倾听幼儿的声音,表示对一个小生命思想成长的尊重,表达对她哭泣的感同身受,对她的需求,不急于否定,想想她为什么会提要求,是因为平时的需求没有被满足?还是她是否真的需要?表达关切,为什么有些家长简单粗暴地去抱孩子的时候,孩子会抗拒?有抵抗情绪存在,是因为平时的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很高很大的松树,也有很矮很可笑的时候啊。
奉行挫折教育,家里鸡飞狗跳,这就是挫折教育了吗?更多的真实情况是,在外遇到挫折,回家不敢说,不想说,因为说了也不会得到心理安慰和共鸣,替代而来的是冷嘲热讽“别人都没事为什么单单只针对你?”
在外受到打击,在家里无人安慰,活着能有什么意思呢?想不开就很正常了。
对孩子适当“放手”,在每一件具体事务面前:
不要控制,要引导;
不要太有痕迹,尽量无痕;
不要怀疑,要相信;
不要插手,要接纳。
04
相信美好,便会遇见美好
孩子是来拯救成人、引领成人的。一个好妈妈并不意味着是一个完美妈妈,而是一个善于学习和反思的妈妈。 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我们因为孩子的哭泣而烦躁,但哭泣是人类情感需求的最初表达,笑也是情绪,哭也是情绪,它们是平等的,就像有阳光的地方,同样也有黑暗存在。
养育孩子的过程是母亲自我成长、自我疗愈的过程,这一点我深有体会。用悲悯心看待人世间种种不美好,然后尽力去推动种种美好时,孩子也将成长得清澈、勇敢、有力。
当七大姑八大姨教育我,应该怎么教孩子的时候,我会看看他们自家的孩子,是否过得开心、快乐、充足、幸福。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请静下心来认真系统地看一本育儿书,回忆自己的童年,便会在现在存在的问题上有了新的见解。不一定要听别人怎么养,而是遵从自己的内心,重在关系融洽与和谐。
肯定自己的同时也要得知自己也存在不足,有许多缺点,这是一件很难受的事。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实事求是,就事论事,不以旧有的眼光对待儿童,这应该是人生中另一件美妙的事。
人身攻击、贴负面标签,问题往往得不到解决,也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面对儿童问题背后的解决方法可以追溯到自己的童年,不断反思改进,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共同成长。
贾静雯经历一段婚姻后,幡然醒悟:人生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人生是一个个选择,你选择了发怒,就得到了伤害;
你选择了微笑,生命回馈你美好。
生命诞生的初衷,是为了与父母同行一段美好的时光。
给予小生命足够的尊重、自由和爱,会有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