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小春|《丧乱帖》也许是一件底稿 2024-06-22 06:39:51 对于王羲之名迹《丧乱帖》(图1),笔者一直猜测是件尺牍底稿,屡欲为文论之,苦无证据而罢。近查得一些相关记载,可以引以为间接证据,作杂谈一篇,供方家参考。图1首先,从书迹的角度做直观考察。观王羲之其他传世尺牍法帖,可以发现通篇字体、风格基本统一,前后变化一般不会太大。再观《丧乱帖》却不是如此,前半部分大致为较规整的行书,而至后半部分,即从第四行底“痛当奈何”开始,书风渐变,笔势明显迅疾,行笔极其随意,几乎不拘草法。 1 此帖前后的字体、风格差异如此之大,其原因也许是王在书写此帖前半部时,还打算当作准备寄出的正稿,故开头尚写得沉稳。后来越写越没心情——因先墓遭到毁坏而悲哀所致?——写得也越来越不如意,遂作草稿之想,拟书后再誊,遂一气挥就,意不在书,故后半部的书迹就写得较为草率。大凡写字之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开头写时还想认真地写好,但后来越写越不中意,于是信笔为之,草率写完弃废。《丧乱帖》会不会也属于这种情况呢?其次,从古人吊丧尺牍的书写范式考察。据唐杜友晋《书仪镜》,知唐有“凡修吊书,皆须以白藤纸,楷书”的规矩2 。至于晋人是否如此,文献不载,只能从传世的王羲之等魏晋人的法帖中寻找踪迹。按,传世王羲之的一些告凶吊丧尺牍多为行楷,如《玉润帖》《姨母帖》以及兄灵柩、吊嫂亡诸帖皆作楷、行书,此外王羲之、操之父子的两通《旧京帖》(图2、图3)以及王洽的《不孝帖》《兄子帖》(图4)等吊丧帖,亦复如是。为何有此要求?这大约与丧期的特有严肃气氛有关。试想,寄人一通龙飞凤舞的吊丧书告慰对方,多少会显得有些失礼吧?至少应该用让人容易看懂的楷书、行书纔郑重严肃,也合礼数。图2:王羲之《旧京帖》(《宝晋斋法帖》卷三)图3:王操之《先墓帖》(《宝晋斋法帖》卷八)图4:王洽(323-358) 《不孝帖》《兄子帖》(《淳化阁帖》卷二)如果《丧乱帖》是一件未寄出的尺牍草稿,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需要探讨:古人书写尺牍时有无预书底稿以及是否保存底稿的问题。古人写信多有留存底稿的习惯,王羲之大概也不例外。以下我们可以通过文献记载和传世尺牍来试做推测。如果说王羲之作尺牍保存底稿,应会是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为了留底备份而有意保存;一是原本即是一件草稿。这些尺牍稿件的一部分,后以法帖形式流传于世的可能性应该存在。以下分两点来谈:1. 王羲之可能有预书尺牍底稿的习惯王羲之不但精于书写尺牍书法,也善于撰写尺牍文章。据《太平御览》等类书引王羲之《月仪书》佚文,知其尝有书仪之撰。盖书翰礼仪,本为六朝士族家族之重要礼法之一,而琅邪王氏尤为重视。王家尺牍曾被奉为“王太保家法”,子孙世代奉守相传,并对世人起到过示范作用。士族高门的礼数家法本身,往往也是一种显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因而被世人所效仿和追求。以琅邪王氏例之,如王彬之子彪之(304-377)精通掌故朝仪,此在当时是有名的。其曾孙王准之,亦颇传其学,曾撰《书仪》一书,人称其学为“王氏青箱学”。又如《宋书》卷四十二王弘(?-344)传记载王导曾孙王弘云:“既以民望所宗,造次必存礼法。凡动止施为及书翰仪体,后人皆依仿之,谓为王太保家法。”又南朝梁庾元威《论书》亦记王廙(276-322)五世裔孙王延之名言:“勿欺数行尺牍,即表三种人身。” 3 这就是王氏一族多善尺牍(应该包含书式与书法二层意义)的重要原因。《颜氏家训》杂艺第十九记当时江南流传“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之谚,亦当与士族注重书翰礼仪之风尚有关。王羲之生前书名已着,其书翰曾令友人庾翼叹服。南朝宋虞龢《论书表》载:“羲之书在始未有奇殊,不胜庾翼、郗愔,迨其末年,乃造其极。尝以章草答庾亮,亮以示翼,翼叹服。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书十纸,过江亡失,常痛妙迹永絶。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4 那么,王羲之本人完全有可能意识或预想到,自己寄出的尺牍会被世人收藏并流传后世。王献之寄简文帝书翰后附数语,嘱咐对方保存自己的书翰,事见《论书表》:“子敬常笺与简文十许纸,题最后云:‘民此书甚合,愿存之’。此书为桓玄所宝,高祖后得以赐王武刚,未审今何在。” 5 于此可以想见王氏父子对其尺牍的珍重态度。所以有理由认为,在一般情况下,王羲之在书写尺牍时,无论是于书于文,都应该是比较认真的。因此他在与人书信时,极有可能保留底稿,或者书写数通,然后择其中于书法于文词都比较满意者寄出,余下者若未废弃,则成为底稿留存下来。这也比较容易解释现存王羲之法帖中,为何存在一些彼此内容大多相同或相近的现象。例如有关延期官奴小女夭亡、亡兄灵柩垂至以及吊周嫂病亡诸帖,凡帖文相近、文词稍异者就有两通甚至更多者传世。当然这只是一个推测,因为还不能排除王羲之会以同样文面的尺牍寄给多位亲友的可能,由于现今传世的尺牍内容,已很难确知收信者为何人,才会出现这种尺牍内容“重复”的现象。2. 王羲之(或家人)可能保存尺牍底稿此事因无直接证据,只能做一些推测。有两点可以间接证明此事:首先,王羲之本人对重要人物寄给他的信件,似有作长久保存的习惯。《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引其与殷浩书云:“吾素自无庙廊志,直王丞相时果欲内吾,誓不许之,手迹犹存,由来尚矣。”由此可证,王羲之确曾长期保存了王导寄给他的信札。6这是保存他人书信之例。此外,还有自留存书信文稿之例。按,晋代士族高官确有保存尺牍文稿的习惯。据唐许嵩《建康实録》卷第九郗超条引《三十国春秋》载:(郗)超既与桓温善,而温有不臣之心,(郗)愔深恶以诫超。超临亡,谓门人曰:“吾有与桓书疏草一箱,本欲焚之,恐大人年尊,必悲伤为敝。我死后,若大损眠食,可呈此箱。”及卒,愔果悲恸成疾,门人呈此书,皆是与桓温谋事。大怒,遽焚之,曰:“小子死恨晚矣!” 7据此知郗超对自己寄出的书简,确实备份保存了“书疏草”,也就是信稿。王、郗二族为亲家,郗愔乃王羲之妻弟,两家在礼数习惯上也许有不少相同或相近处。以此类推,王羲之也极有可能有此习惯。按此,也许传世名迹《丧乱帖》即属王羲之的“书疏草”也未可知。注 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曾见韩玉涛《王羲之〈丧乱帖〉考评》一文 (收入《中国书法全集》第18卷,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1年),盛赞此帖兼备雄强和惨淡之美,因为此帖表现了由行入草的完整的过程云云。然这些都是后人的感觉与诠释,王羲之当初未必希望追求这种“由行入草”的效果。2. 赵和平《敦煌写本书仪研究》所收。中国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3.《法书要录》卷二所收。4. 同上。5. 同上。6. 据森野繁夫《王羲之全书翰》(东京:白帝社,1987年)本传释文,解“手迹犹存”为“当时我(写)的书信还在”,认为“手迹”是指王羲之自己保存的书信。不管此书信是自己的还是对方的,都可借以证明王羲之有保存书信之习惯。7. 唐许嵩《建康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选自《山阴道上:王羲之研究丛札》来源 |兰亭书会 赞 (0) 相关推荐 书圣法帖,五月风抚古 五月风 关注 书圣法帖 五月风抚古 08-22 阅读750 来自话题 #晒晒喜欢的书画作品 6.0万篇 细品王羲之手札,方知书圣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一个感情细腻,多愁善感的平凡人.从他这些书信中,我们看 ... 七问《十七帖》 围绕着传世舘本<十七帖>,已经有过不少专门的研究,然而仍然有部份疑问有待于进一步解明.本文提出<十七帖>中的七个关联问题,阐述浅见,期待引起方家学者的注意,以深化研讨. 一.& ... 王羲之尽父责关心儿子的婚事丨虽是亲上加亲,但这桩婚事还得等。 中国书法艺术始于汉字书写,也是从实用开始,伴随着实用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实用的其中之一便是书信或日记,就是存世的古人信札.尺牍等.在晋代,还没有书法作品创作的自觉,留下来的就是来往的书信和日常的 ... '笨',在太极修炼中也许不是件坏事 人笨并不一定是坏事,他们比聪明人或许更加适合练习太极拳,更加容易成功.为什么这么说呢?跟这两种人的性格特质有很大关系,也跟太极拳这种运动的特性有关. 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聪明人和笨人比较有以下几个特 ... 王羲之:家风滋养下的百年书风 作者:祁小春 叶炼勇 . 家风滋养下的百年书风 作者:祁小春 叶炼勇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12日 16版) . 书为心画.一点一画,无不流露着作者的心性与修为:只字片纸,无不折射着书家人格的光辉.一 ... 盛世名家|祁小春精品对联专场 祁小春 生于江苏南京.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第三批 ... 神恬意静,水流花开——祁小春的篆书艺术 祁小春 生于江苏南京.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第三批 ... 祁小春的篆书艺术 祁小春是著名的书法史论学者,他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对"二王"以及魏晋书法史进行深入细致的梳理研究,发表的一系列成果深得书法界的好评,成为这一领域的佼佼者之一.现在又看到他即将出版的一批 ... 将过于多的精力放在保护大自然里面,也许是一件错误的事情! 在地球上,生命发展到今天,生物多样性未必是一种财富.人类发展壮大了,一些物种因人类的发展而快要灭绝了.我们在可以的情况下,当然应该去拯救它们.但是真的未能拯救它们,我们也不必太过遗憾.当然我们要详细分 ... 中书协新晋理事祁小春书法作品 中国书法家协会新晋理事祁小春,别署柳斋.自幼喜爱书法篆刻,尤擅篆书.现任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教授,书法系主任,书法理论与创作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 ... 多重身份下的艺术表现——赏祁小春先生篆素有感 多重身份下的艺术表现--赏祁小春先生篆素有感 文/洪权 清代以来,新兴碑学作为与传统帖学并行的书法创作方向和解读理念得到长足发展,书法的取法资源.创作技法与观念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改观,篆书作为碑学创作最 ... 祁小春书法欣赏 祁小春 书法欣赏[赞][赞][赞][赞][赞][赞][赞] 别署柳斋,生于江苏南京. 现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 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兼书法系主任.[鼓掌][鼓掌][鼓掌][鼓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