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盘锦苇荡有种“特殊”贡品,贡品的提取技术,不能让外人看到
在清朝时期,盘锦地区的芦苇塘曾出产一种特殊的贡品,该贡品的提取过程复杂且保密,一般人根本无法知晓其中的秘密。这种神秘的贡品究竟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清朝统治中原260余年,他们也会毫不客气地占据着最好的资源。据史书统计,清朝时期,全国各地都会将特产源源不断地进贡给紫禁城,如洞庭湖的鲜鱼、新疆的哈密瓜、海南的荔枝、云南的黄龙玉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当时的凋敝之地,关东地区的盘锦也曾进贡过一种特殊的贡品,这种贡品就是苇膜。苇膜并不是直接进贡给皇帝及后宫嫔妃,而是要供给当时紫禁城中的皇家乐队,因为乐队中有专门负责吹笛的太监,他嘴下所吹的笛子需要大量的苇膜。
众所周知,笛子的声音清脆悠扬,每当笛声奏起,嘹亮的乐曲便能传出很远。笛子对于音色的要求颇高,由于是横吹乐器,其本身气流的流动弱于竖吹的乐器,故此,笛子演奏者往往会在笛子左侧第二孔处覆盖一层薄膜,令其根据气流的变化产生振动而发声。正是由于笛膜本身属于消耗品,所以才需要大量补充,一旦笛子失去笛膜覆盖,无疑与烧火棍没有区别。
盘锦有一个专门为清廷提供笛膜的商家,该商家是一家老店,掌柜名叫侯天,专门做芦苇生意。芦苇的用途有很多,既可以制作成苇席,又能被扎成扫把,有趣的是,就连唢呐的吹口也是芦苇压制而成的。每年的12月左右,盘锦地区的苇塘附近都会聚集一大批刀客,他们来此的目的就是收割芦苇,将割下来的芦苇卖一个好价钱,而芦苇的采割季节是冬季,此时的芦苇全部生长完毕,且其内部水分已经大部分蒸发,加之气候寒冷,采割起来也十分省时省力。
但是采笛膜却恰好与之相反,一般侯掌柜都会在小满之前的四天左右进行采摘。割苇有割苇的苦,采笛膜也有采笛膜的难处,采笛膜的时节正是蚊虫肆虐之时,芦苇荡里的蚊虫恨不得将人吸干,加之清朝没有防护措施,水下的水蛭也会钻进血管里吸血,真可谓是双层夹击,实在是让人受不了。
采笛膜需要较高的技巧,每年采笛膜时,侯掌柜几乎都是亲自出手。采笛膜有不少讲究,在选材时,必须要选最翠绿且粗壮的芦苇,因为只有足够的空间才能孕育出足够坚韧的笛膜。笛膜长在芦苇的第四节与第五节之间,其它的节虽然也生长有笛膜,但品质都较为一般。选取好苇节后,需要用小刀将其两头削尖,犹如削铅笔一样。当苇节尖端露出时,其内部一层白白的薄膜就会伸出节外,此时只要用细小的苇杆轻轻插入,便可以轻松地将薄膜从另外一端推出。接着,采割者就能将薄膜中的空气排出,再将其晾干,如此才算是大功告成完成了一次采笛膜的全过程。
据老店的记载称,老店为紫禁城提供的贡品笛膜,每年都超过500枚。当然,既然是供应朝廷的贡品,自然要选取最优者,500枚笛膜都是精挑细选的高档货,作为被淘汰下来的笛膜,当然也有用武之地,民间各类乐器店都会争相抢购,生怕被同行抢到上好的笛膜。
随着清朝彻底倒台,宫廷乐队也彻底消失,贡品笛膜自然也就不存在了,但是侯掌柜的笛膜销量有增无减,因为宫廷御用的招牌实在是太响亮了。
参考资料:《割苇》 曹保明著 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