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网络互助保障平台7月综合竞争力排行

近段时间来,网络互助保障平台的热度一直在上升,大大小小,知名不知名的网络互助计划不断涌现,有人预言,到年底类似的公司将至少达到上百家。不断进入的玩家,让用户争夺日趋白热化。
网络互助到底哪家强?下面的这份竞争力排行榜或许可以给你参考,该排行榜以现有平台的用户数量为主要依据,辅以平台公信力、创新性以及影响力等因素,对现有的网络互助保障平台做出了综合评估,保小观将以月为单位进行更新。

针对网络互助的现状,榜单后有详细分析。保观希望通过此文能够对整个网络互助行业的现状有所总结,若存在任何偏颇之处,可联系微信:baoxianguancha2016.我们会截至每月25日,对该榜单进行更新。

模式暂时大同小异
通过对现有网络互助平台的体验,保观发现现有的网络互助模式大同小异。从用户体验的整个过程来看,主要有两种:
注册会员—互助事件—分摊互助金并筹款—账户充值互助金—未充值缴款—退出
注册会员—充值保证金—其他会员出现互助事件—每人每事件最多缴纳3元—保证金不足—退出
从以上两条线中,我们可以抽象出网络互助平台运行包括这么几个环节:用户加入、事件核实及赔付、用户退出。
1、用户加入
从上面的两种模式来看,用户加入这一环节的主要区别点在于是否需要预先缴纳互助金,以抗癌公社为代表的平台(少数),并不对用户设置准入门槛,而大多数的互助平台则需要预缴一定的准备金(一般为9元)才能加入,而后用户进入180天观察期,以防止带病入保的现象发生。
至于为何会产生是否预缴互助金的区别?保小观认为预先缴纳互助金的模式本来就是一个基本的风险控制办法,保证平台拥有一定的赔付能力,也能在用户加入之初,设立一个筛选的门槛,当然随之带来的资金管理问题也是每个互助保障平台的管理者需要注意的。

对于预缴互助金的平台来说,涉及到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保证预缴保障金的安全,现有的方式有三种:

  • 托管给商业银行进行第三方资金托管,由银行定期出具监管报告并公示账户情况,如17互助、同心互助等;

  • 与公募基金合作,如水滴互助将资金托管到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由双方共同监管;

  • 第三方支付,如微信支付、易宝支付,由平台为每位会员开通专属钱包,如壁虎互助。

2、事件核实赔付
平台一旦发生互助事件,一般引入第三方公估机构对事件的真实性进行核实。
赔付方面,则有不同的规则(大多数互助平台设立的上限是3元):
  • 根据会员人数进行分摊,会员数量越多,分摊金额越低;

  • 引入年龄系数,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分摊的互助金也有所差异,以同心互助为例,其计算公式为:单次分担互助金=(互助金额/全体加权风险系数)*会员风险系数,并且根据年龄段设置了分摊上限。

而有的平台则根据计划的保障内容采取不同的分摊方式,以壁虎互助为例,其推出的全民互助计划包括意外和重疾保障,其分摊规则为意外事件采用平均分摊的方式,每人每次上限3元;而重疾则根据年龄设计了扣费系数,年龄越小,分摊金额越少。
抗癌公社在这方面的做法有所不同,它从区分保障额度来保证公平性,年龄越大,获得的保障额度越低,并且加入计划时的观察期越长。
当然,无论是哪种赔付方式,用户规模都是关键。如若没有大量的用户,捐助的金额可能就达不到承诺的额度,所以也有平台会留出部分准备金在互助金额未达到最高保障的时候补足剩余的保障金。
3、用户退出
目前,大多数互助保障平台可随时退出,具体规则跟加入是是否缴纳互助金相关,从前面的两种模式中可以看出,这里不详述。之后随着月度的更新,保小观也会对每个平台在发生互助事件后用户数量的变化以及公示事件下会员的评论给予一定的关注。
大同小异下,谁在创新
虽然以上说了一些差异,但是关注网络互助的人应该知道,在大模式上并没有特别大的区别,整个网络互助行业的同质化较严重。但是从一些具体的运营以及推出的计划上,我们仍可以看到创新。
目前保观看到的有比较大创新的是由海豚浏览器创始人创办的同心互助,先不说智能合约和区块链是否有落地应用,我们从其推出的“IT族互助计划”说起,这个计划的独特之处在于以高客单价切入了IT族这个垂直人群,预存299元,可获得最高90万元的保障,这和市场上大多数以人群年龄来开发产品不同。
高客单面向垂直人群的产品将是同心互助未来主要的方向,具体的模式是由第三方个人或机构提出需求,平台将邀请第三方的精算师以人群体量、发病概率等维度核算成本开发产品,也可以理解为互助定制。
这里可能要提到另一家公司斑马社,斑马社的创始人认为应该是先有社群再有产品,而不是先有产品再去获客,所以斑马社采取的方式是为已有的社群(企业)定制互助项目,客户量则交给B端企业来运营。
何时切入细分人群?先有社群还是先有产品?整个互助行业目前仍旧处于一种探索的状态,我们无法对某种模式下绝对的定论,不过对于那些勇于创新的尝试,还是应该要持鼓励的态度。
此外,同心互助对用户的性别以及年龄群分布进行了公示,这种更为公开透明的信息呈现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用户对平台的信任,此外以上提到了同心互助在赔付规则上也跟其他平台有所差异。
可想象的盈利模式
目前大多互助保障平台将资金托管给第三方银行,平台基本没有资金沉淀,加上公益性质较浓,盈利模式成为该类平台的一大难题。在用户基数足够大的前提下,去深入做垂直细分,网络互助的想象空间还是很大的,可能的商业模式包括以下几种:
1、和保险公司合作,互助天然具有保险属性,聚拢起来的人群保险意识相对较强,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这就是精准流量,所以互助平台可以作为保险公司的获客渠道,为客户推送、定制保险产品;
2、提供医疗健康类增值服务,比如和体检机构定制个专门的体检项目,一般这些也是渴望流量、商业化程度极高的,所以合作起来应该障碍不大;
3、收取管理费,目前大多数平台并不收取管理费,不过同心互助将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于计划的运营产生的各项费用;
4、假设人群足够垂直细分,精准的广告投放也是一种方式。
当然,网络互助的盈利模式一直处于“想象”状态,一方面跟用户基数有关,一方面也是因为害怕伤害社员感情(尤其是网络互助保障平台公益性较强)。
面临的困难与阻力
关于网络互助面临的阻力与挑战,网上已有不少文章做出了分析,现保观归纳如下:
1、监管。不久前保监会下发了相互保险牌照,但也同时强调,“将加大对互助平台的监测和甄别力度,对于打着互助计划的名义,而实际非法经营保险业务的,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坚决予以打击和取缔。”这个警告看似严厉,但实质上目前监管的态度仍旧“暧昧不明”,不过不排除未来会有监管细则出台的可能性。
2、门槛低易乱象。互助平台的门槛并不高,从类似平台大量涌现的现状来看,该行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获取用户的成本上升。而获取大量用户是平台能否生存的关键。这时候互助平台会面临窘境:一方面需要降低用户缴费、扩大患病保障以获取更多用户加入,另一方面大量竞争者抢夺用户使每家平台可获得的用户总量有限。
3、可持续运营。除了盈利问题,网络互助平台的可持续运营也仍旧存疑。对于互助社员来说,因为风险到来的过程跨度周期很长,而这里有一个矛盾是,平台运营的时间越长,用户群体年龄增长,得病的风险概率也在增加(较早成立的互助平台已有这种趋势),如果平台上没有聚集足够的用户群来分摊风险,未来将给平台带来极大的运营风险。
4、教育用户。网络互助保障平台用户量有限的一大原因是市场教育用户程度还不够,目前用户量最大的不是成立最早的抗癌公社,也不是获得巨额天使融资的水滴互助,而是将互助作为“副业”的轻松筹,除了其本身较大的用户基数,另外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公益众筹的模式让其教育用户的成本偏低。不过,对于网络互助平台来说,有一个关键点是,教育用户不仅是让其知道什么是网络互助,加入网络互助对其有什么益处,而是在平台发起互助的时候,将那些想要离开的用户留存下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