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武:孔子论一言兴邦与一言丧邦
孔子提出一言兴邦与一言丧邦的思想,以此揭示治理国家的重要机理。所谓一言兴邦与一言丧邦,并非是说一句话皆可以导致国家兴旺发达,或就可以导致一个国家灭亡,而是指这一句话所蕴含的真理的重要价值。
13.14
【原文】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译文】
冉求退朝回来,孔子说:“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呀?”冉求说:“有政事。”孔子说:“只是一般的事务吧?如果有政事,虽然国君不用我了,我也会知道的。”
【评析】
在孔子时代,政,是指国政;事,是指家事。冉有说“有政”,实际上并不是国政,而是季氏家里的私事。孔子这里是批评和讽刺冉求的这种做法。
13.15
【原文】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译文】
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话吗?”孔子答道:“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于这样的话。有人说:'做君难,做臣不易。’如果知道了做君的难,这不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吗?”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亡国,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这样的话。有人说过:'我做君主并没有什么可高兴的,我所高兴的只在于我所说的话没有人敢于违抗。’如果说得对而没有人违抗,不也好吗?如果说得不对而没有人违抗,那不就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亡国吗?”
【评析】
对于鲁定公的提问,孔子实际上作了肯定性的回答。他劝告定公,应当行仁政、礼治,不应以国君所说的话无人敢于违抗而感到高兴,这是值得注意的。作为在上位的统治者,一个念头、一句话如果不当,就有可能导致亡国丧天下的结局。
实际上,所谓一言兴邦与一言丧邦,并非是说一句话皆可以导致国家兴旺发达,或就可以导致一个国家灭亡,而是指这一句话所蕴含的真理的重要价值。在本篇中,孔子举的两句话确实都很重要。第一句话是说如果君臣之间都能够理解“做君难,做臣不易”这句话的道理,就意味着君臣双方能够彼此理解,能够换位思考,如此一来,管理国家就比较容易了,那么国家不就兴旺了吗?反之,如果君主只喜欢听顺耳的话,即使自己的话明明是错误的,但下属都没有反对的,那么这样不就很容易导致国家的衰亡吗?用孔子这段话反思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民主与法制建设,不也是很有启迪吗?
13.16
【原文】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译文】
叶公问孔子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使近处的人高兴,使远处的人来归附。”
【评析】
在本篇中,孔子所说的“近者悦,远者来。”可谓一字千金,也是孔子主张实施仁政最希望达到的社会理想。《战国策》中有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向齐王提出纳谏的理念,邹忌认为,齐王只要虚心纳谏,就可以在各诸侯国中达到不战而胜的最佳效果,即“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另外,《韩非子·难三》:叶公子高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悦近而来远。”哀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选贤。”由此可见,孔子治理国家确实具有真知灼见。
13.17
【原文】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
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评析】
莒父:是鲁国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是一句影响深远的格言警句,对于个人修身养性,对于处理很多事情,乃至对于国家治理,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即对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孔子要求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
当然,无欲速,并非不讲速度和效益,而是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不盲目超越客观规律。我们1958年的大跃进,就是“欲速”的结果。为什么要“无见小利”呢?因为人生在世,时常会遇到一些蝇头小利的诱惑,稍有不慎,就会被自己的贪欲所诱惑,结果上当受骗,逐渐被拉下水而不能自拔。各种大老虎最初也都不是大老虎,甚至连苍蝇蚊子也不算,最初也许就是贪图小利,逐渐堕落为苍蝇蚊子,甚至变成大老虎。人生如此,不亦悲乎!
孔子这句格言启示我们:做事情,一方面要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另一方面,要抓大放小,注重大局、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我们近些年片面倡导GDP,不惜污染环境,结果不仅污染了生态环境,损坏了人们的健康,也影响了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客观上竟然与孔子所说的“欲速则不达”相契合。
责任编辑:孙圆圆